何丽卿;欧碧阳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预测和评价中药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运用贝叶斯分类识别算法,构建中药疗效预测模型.结合中西医临床指标,对180 例乙肝后肝硬化病例中药组和安慰剂组的疗效分别进行统计、评价和预测分析.结果:贝叶斯分类算法预测显示:中药扶正化瘀片在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Child-Pugh积分上有一定效果,这与中药组和安慰剂组间的Child-Pugh积分的统计检验结果相一致.结论:运用贝叶斯方法建立的疗效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进行中药疗效预测和评价,可以为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孙继佳;张蕾;邵建华;严广乐;苏式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室妇科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实施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86例,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对妇科肿瘤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妇科肿瘤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更可以提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之中推广.
作者:孟月华;姜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喜树碱7位取代衍生物进行几何构型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其抗肿瘤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喜树碱7位取代衍生物抗肿瘤活性与分子总能量、8位和6位碳原子电荷密度及B环总电荷密度相关,其中影响大的是8位碳原子电荷密度数值.
作者:吴洪;高平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在皮肤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1~2012学年上半学期的皮肤病理科新生108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2名学生,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授课;一组为对照组,56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实验两项考试方法,然后将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按成绩高低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统计两组同学中每个等级中的学生人数并计算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后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课程结束后,实验组理论课成绩为优良的学生比例为86.29%,平均成绩为85.2分;实验课成绩为优良的学生比例为90.38%,平均成绩为88.6分,优于对照组,P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皮肤病理学教学中效果显著,可以在医学院校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宋秀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鞣花酸(Ellagic Acid,EA)是存在于多种水果及中草药中的一种多酚类成分,大量研究已经显示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新生血管作用,是肿瘤发生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EA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过程中给予EA 10uM,24小时处理,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刮伤愈合实验,管道形成实验观察EA对于内皮细胞体外增殖,迁移是否具有作用;通过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检测EA处理后内皮细胞中磷酸化的2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p-VEGFR2)的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细胞增殖实验中,对照组矫正后570nm吸光度为0.49±0.08,EA处理组为0.27±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刮伤愈合分析,对照组12小时愈合率为(98.40±2.30)%,EA处理组为(50.61±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管道形成实验中,EA处理组相比对照组管腔形成数量及完整性明显较差;western blot中,EA处理组的细胞中p-VEGFR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VEGFR2总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EA能够在体外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拮抗VEGF介导的VEGFR2的磷酸化过程.
作者:陆楷;李亮萍;李明松;李夏西;曹加;罗荣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提出理论流行病学库室模型理论方法.方法:建立理论流行病学一阶库室模型理论方法和语言.结果:利用理论流行病学一阶库室模型理论方法重建和改进了Meuch.H的催化模型,克服了催化模型存在的仅适用感染力恒定、封闭系统的单类型流行病学状态的问题.结论:提出的理论流行病学库室模型理论方法,改进后的催化模型可称为广义催化模型,并给出此模型的理论分析.该模型可用于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的转移、处理和分析.
作者:孙华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丙肝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的急慢性肝炎,并终导致持续性肝组织损伤及肝细胞癌的发生.丙肝病毒诱导肝癌发生的机制很多,比如:氧化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脂肪变等.这些机制都可以使得肝脏组织在病毒长期慢性刺激下出现损伤,从而终导致肝癌的发生.将针对丙肝病毒通过氧化应激反应这一机制导致肝癌发生进行综述.
作者:纪雯川;李瑾;樊苗苗;林燕鹏;周瑜;卢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研究以枸橼酸铋与枸橼酸钾为原料合成枸橼酸铋钾的工艺中温度的影响.在原辅料、反应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反应温度情况下,产品一:含量达36.5%,总收率达115%;产品二:含量达37.8%,总收率达105%;产品三:含量达36.3%,总收率达116%;产品四:含量达38.1%,总收率达104%.根据实验对比数据论述温度在枸橼酸铋钾合成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为枸橼酸铋钾合成工艺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邵冠儒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具体案例介绍,探讨导入式教学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赵先英;赵华文;刘毅敏;周小霞;张定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的方法,探讨其在乙型肝炎预防、诊断、治疗及判断病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样本分为3组,同时进行ELISA法与PCR检测HBV-DNA含量水平的测定.第1组为HBsAg(+)、HBeAg(+)、HBcAb(+)、的患者,第2组为HBsAg(+)、HBeAb(+)、HBcAb(+)的患者,第3组为HBsAg(+)、HBcAb(+)的患者,组与组之间进行阳性率及HBV-DNA含量的t检验.结果:285例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第1组患者HBV-DNA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HBV-DNA平均含量为7.5×108copies/ml.第2组患者HBV-DNA阳性率低于第1组(P<0.01),但平均HBV-DNA含量为9.58×107 copies/ml,与第1组无差异(P>0.05).第3组患者HBV-DNA阳性率为51.83%与第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第2组无差异(P>0.05),患者的HBV-DNA含量为7.74×107 copies/ml,与第1、2组无差异(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测HBV-DNA含量比ELISA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准确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对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四爽;熊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对2006~2010年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作为统计源,2006~2010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论文共3870篇,总被引频次为11339,篇均被引频次为2.92.利用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确定高被引论文.论文高被引频次为45次,即nmax =45,确定被引频次≥ 5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641篇,被引频次是5356.对641篇的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地区分布、期刊分布、基金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作者:许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BX7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1年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4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CBX7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CBX7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CBX7的表达 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中CBX7呈高表达,正常皮肤组及退化组血管内皮细胞中CBX7呈低表达.增生期组CBX7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X7在血管瘤增生期均呈高表达,表明CBX7在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汪晓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对石狮市医院1997~2011年医疗工作情况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秩和比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石狮市医院1997~2011年医疗工作情况评价分为4档:优为2006年、2009年、2011年;良为2010年、2004年、2003年、2007年、2002年、2005年;中为2008年、2001年;差为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结论:秩和比法适用于各类资料的综合评价,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石狮市医院1997~2011年医疗工作情况.
作者:蔡珊珊;郭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是一项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刘红;华琳;杨铮;李林;高磊;王珂;张金旺;李冬果;闫岩;郑卫英;郑文新;张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提供一种优化临床试验中样本量的方法,使临床试验达到科学性、经济性与伦理学的统一.方法:利用一个实际的例子,对一种临床试验中常见的试验安排,分别使用传统和优化的方法计算样本量,以说明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结果:通过比较分析,优化方法能在保证科学性与伦理学的基础上,很好的减少投入成本.结论:对临床试验中样本量的优化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陶庄;卢双;李芳;郭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因此,对于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选择性地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唐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说明应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是<多元统计学课程教学>重要的任务.
作者:华琳;闫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其诊疗程序.方法:从东莞市虎门医院2006年9月~2011年6月在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咳嗽的患儿中,根据咳嗽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反应等确定慢性咳嗽的病因.结果:其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以前又称鼻后滴漏综合征)30例(12例慢性副鼻窦炎,6例慢性过敏性鼻炎,6例感染后鼻炎,6例增殖体肥大).咳嗽变异性哮喘16例,感染后咳嗽5例,心理性咳嗽4例,原发性胃食道反流1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3例,未明原因1例.结论: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心理性咳嗽等.
作者:魏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临床分离的376株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杆菌,G+杆菌,真菌分别占47.1%,39.9%,12.5%,其他0.5%;常见G-杆菌对氨芐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相对较高的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明显逐年提高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9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80%,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细菌耐药性仍是临床面临的严重问题,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喻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粉葛的水浴提取和超声辅助工艺,优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浴提取的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实验方案,以粉葛中主要黄酮成分葛根素为考察指标,研究水浴提取粉葛的优化工艺条件.同时研究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溶剂.结果:水浴提取粉葛的优化工艺条件是:30%乙醇作溶剂,时间90min,温度80℃;超声提取的优化溶剂是30%乙醇.结论:较其他常规提取方法,该提取方法提取效率高,方便快捷,具有省时、节能等特点.
作者:张莹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