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形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黄志坚;曾波;何秀梅

关键词:手术显微镜, 泪道引流管, 泪小管断裂, 泪小管吻合
摘要: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下采用环形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收治泪小管断裂43例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置入泪道引流管作为泪道内支撑物,吻合泪小管断端,并打结双环泪道引流管在鼻腔内,3月后拔管,拔管后3~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治愈40例(40/4393.02%),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现象;2例(2/43 4.65%)主观自诉少许溢泪症状,但冲洗泪道通畅,行泪道扩张冲洗2次后症状消失;1例(1/43 2.33%)无效,患眼溢泪,泪道冲洗不畅.无眼睑内外翻、泪小管撕裂等并发症.结论 在显微镜下容易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采用环形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泪小管断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刺激性小、美观等优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房异物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前房异物取出方法及显微眼内镊在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在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35例(35只眼),应用显微眼内镊在取出前房异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35只眼前房异物均一次手术取出.术中未出现明显前房积血,未进一步损伤角膜内皮或晶状体及房角和虹膜组织,术后前房反应轻,随访1~3个月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及房角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显微眼内镊在前房较小异物取出中具有适用范围广、精准、快速、继发组织损伤小、取出成功率高等优点.

    作者:尹娟娟;唐文建;袁军;杨潇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眼外伤硅油取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杂性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后的硅油取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矫正视力>0.1于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2例(32只眼),因复杂性眼外伤而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的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均行硅油取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2±0.5)个月.结果 32只眼一次悬吊成功.术中前房维持正常,眼压稳定,无驱逐性出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发生.术后2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2只眼眼压升高.术后第1天,23只眼的裸眼视力为0.1~0.8,占71.88% (23/32),术后1周、3、6个月裸眼视力0.1~0.8者分别为27只眼(84.38%,27/32),30只眼(93.75%,30/32)和31只眼(96.88%,31/32).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930,P>0.05).结论 硅油取出联合应用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行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因眼外伤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屈光矫正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姜皓;刘鹏飞;于迎娟;侯长军;李峰;张军;张怀强;廖奇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可降解泪小管塞栓应用于中重度干眼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可降解泪小管塞栓应用于中重度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aqueous tear deficien-cy,AT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29例(29只眼)患有中重度ATD患者应用可降解泪小管塞栓,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3例,随访1周至8个月,观察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泪液分泌及存留情况、荧光素眼表染色情况(包括泪膜破裂时间)、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及溢泪情况.结果 患者自觉眼部干涩、异物感基本消失,泪膜破裂时间延长,荧光素眼表染色均阴性,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均大于0.5 mm,泪液存留不同程度增多,仅l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溢泪情况,给予取出泪小管塞栓,建议手术治疗.结论 可降解泪小管塞栓的应用,对于中重度ATD患者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暂时或永久性地增加泪液的存留,是一种有效的、简便快捷的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的方法.

    作者:王立娇;任丹;谷树严;吕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段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近远期效果追踪

    目的 评价不同年龄段行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确诊共同性外斜视患儿285例,分为3~7岁组、7~12岁组和>12岁组,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3年.结果 术后不同年龄组间斜视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67,P=0.007).术后1周效果满意265例(93%,265/285),术后1年效果满意240例(84.21%,240/285),不同类型共同性外斜视组之间手术后远期和近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前262例(91.9%,262/285)无双眼同视功能,术后1年恢复双眼同时视165例(57.9%,165/28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16.142,P=0.001).结论 建议共同性外斜视患儿尽量在7岁前完成斜视手术,手术方法依据年龄的不同、看远看近的斜视角不同进行选择,争取获得大意义上的共同性外斜视功能性治愈.

    作者:殷小龙;邓燕;廖瑜俊;于春红;杨洋;彭小维;熊伟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昆山市东方医院眼科,通过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的36例(40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其中≤6岁者(23只眼)行后囊撕囊、前段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诊8~36月,对其术后视力、并发症、手术操作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术后佳矫正视力:5.0~4.9者7只眼占18.42% (7/38),4.6~4.8者23只眼占60.53%(23/38),4.0~4.5者7只眼占18.42% (7/38).主要并发症有:术中后囊不规则撕裂,术后角膜水肿、葡萄膜炎、后囊膜混浊,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6岁患儿联合撕除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方法、术后处理上与成人白内障手术区别对待,可使术后视力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盛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与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与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离断的临床效果,为优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外伤性睫状体离断患者23例,分为2组.传统组11例,改良组12例,传统组行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改良组行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即巩膜瓣下小切口放液行连续缝合复位方法.比较两组术后睫状体复位情况、眼压及视力,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结果 传统和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术后复位率分别为90.9%(10/11)、100% (12/12),两组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时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t =-12.34,P <0.01;改良组t=-11.85,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两组术后2周时视力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t =-5.27,P<0.01;改良组t =-5.89,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05).结论 传统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均能有效复位睫状体,眼压、视力等指标均有改善,但改良术式较传统术式操作相对简化,应用范围更宽,效果确切.

    作者:王小强;裴文;汤欣;姜浩;陈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模式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模式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省眼科研究所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关闭范围不超过180°的黄褐色或褐色无虹膜隐窝的患者98例(134只眼),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Nd∶YAG激光组;传统联合激光组;改良联合激光组.Nd∶YAG激光组采用单独Nd∶YAG激光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传统联合激光组先采用532 nm激光光凝,然后用Nd∶YAG激光击穿;改良联合激光组先用Nd∶YAG激光击射,冉用532 nm激光崩紧或拉开,必要时后再用Nd∶YAG激光击穿.记录激光能量,术前和术后1、2、3d和1周眼压、前房闪辉和虹膜出血,术后3个月检查瞳孔变形和切口闭合.结果 改良联合激光组使用的532 nm倍频激光能量明显低于传统联合激光组,改良联合激光组使用的Nd:YAG激光明显低于Nd∶YAG激光组和传统联合激光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2 nm倍频激光t =52.248,P<0.01;Nd:YAG激光F=112.223,P<0.01).术中虹膜出血Nd∶YAG激光组9只眼,传统联合激光组5只眼,改良联合激光组6只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1,P=0.394).改良联合激光组术后前房闪辉较Nd∶YAG激光组和传统联合激光组轻,术后1、2和3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d:Hc =31.322,P<0.01;2 d:Hc =24.798,P<0.01;3 d:Hc =20.301,P<0.01).改良联合激光组术后眼压升高的辐度较Nd:YAG激光组和传统联合激光组低,术后1、2和3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d:F =16.991,P<0.01;2 d:F=7.545,P<0.01;3 d:F=5.149,P<0.01).术后瞳孔变形Nd:YAG激光组1只眼,传统联合激光组18只眼,改良联合激光组2只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070,P<0.01).术后3个月切口闭合Nd:YAG激光组8只眼,传统联合激光组9眼,改良联合激光组1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99,P =0.014).结论 改良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激光能量,减轻前房炎症,减少瞳孔变形和虹膜周切口的再闭合,对黄褐色或褐色无隐窝的虹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谢茂松;徐国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青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青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91例患者95只眼纳入研究,术中均在双目间接眼底镜直视下进行裂孔定位、适量冷冻,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并在术后3月时记录患者佳矫正视力.亚组分析青年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术前佳矫正视力、黄斑区情况等.结果 一次性手术复位率100%,87.3%(83/95只眼)的患眼术后视力提高及稳定不变,术前佳矫正视力、黄斑状态、病程对术后视力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选定的病例中,巩膜扣带术可以有效治疗青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佳矫正视力、病程、黄斑状态是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术前佳矫正视力对其影响为显著.

    作者:杨婧;陈松;王昀;马映雪;陈莉;姜鉴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对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Ⅴ期与Ⅵ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70例患者91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除、膜剥除、曲安奈德(TA)使用、眼内激光及硅油填充手术,约10周后行硅油取出手术,若患者合并白内障则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初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23±4.15)月.记录玻璃体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玻璃体手术后1d,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手术后10周,视网膜在位89只眼,占97.8%;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占2.2%,再次行剥膜+硅油填充术,随访至今硅油未取出.末次随访时平均视力为(0.93±0.57) LogMAR,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平均视力(1.84±0.58)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8,P<0.05).结论 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马映雪;陈松;王昀;杨婧;陈莉;姜鉴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新进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类以眼底后极部出现局限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疾病,多见于20~45岁男性,也有老年性中浆病患者,病因不明确,诱因有人认为同喝酒、劳累、应用激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该病有白限性、易复发的特点,诊断多通过眼底血管造影、OCT等影像检查来确诊,治疗方法有多种方法进行选择.文中就CS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相关内容做一综述,有望为CSC的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作者:刘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Ⅵ期PDR患者术前应用雷珠单抗对玻璃体切割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Ⅵ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术前应用雷珠单抗对玻璃体切割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间因Ⅵ期PDR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40例(40只眼)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注射组(20只眼)和对照组(20只眼),注射组行雷珠单抗(0.05 ml/0.5 mg)玻璃体腔内注射7天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照组不注射即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玻璃体手术时间、术中增生膜状态、术中出血和止血情况、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前节纤维素渗出、术后视网膜增生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前一般情况和眼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术前视网膜状态和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53、0.51、0.56、0.92、0.97).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止血次数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84、6.85,P均=0.00);术中增生膜状态和出血情况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6.74,P=0.04、0.03).术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瞳孔区纤维素样渗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8,P=0.04);术后3个月视网膜增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 =0.04).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3个月,注射组:17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2只眼进行再次剥膜和空气填充,1只眼二次硅油填充;对照组:13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5只眼进行再次剥膜和空气填充,2只眼二次硅油填充.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视网膜均完全复位;末次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3,P=0.01).结论 术前应用雷珠单抗可易化Ⅵ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过程,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和增生反应,有助于视功能改善.

    作者:李松涛;霍永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的 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 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23例23只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经专用激光裂隙灯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 s.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23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月后视物变形改善有21只眼,6月后视物变形均有好转.佳矫正视力0.1~0.9,平均0.6.视力明显改善者19只眼,占83%;视力稳定者4只眼,占17%;无视力下降者.OCT检查结果显示,显效18只眼,占78%;有效5只眼,占22%;无神经上皮下积液未吸收或增加者.FFA及ICGA检查结果显示,显效21只眼,占91%;有效2只眼,占9%;无渗漏未改善或加重者.结论 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该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贾云琴;宋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BMCs中miR-126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2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住院的76例患者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0例,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25例,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21例,及正常对照组(CON组)30名.收集患者的一般检查结果,用逆转录PCR (RT-PCR)检测PBMCs中miR-126的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的水平.结果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PDR组明显高于NDR组和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的白细胞(WBC)数明显比其余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6在NPDR组、PDR组明显低于CON组和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血浆中的VEGF在NDR组、NPDR组和PDR组中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s中miR-126水平与FPG、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67,P<0.05,r=-0.74,P<0.05).结论 PBMCs中miR-126参与到DR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其水平变化与病程有关.

    作者:高祎;刘玉震;王丽君;房炳华;雷宁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基因多态性荟萃分析进展

    近视按程度分,度数大于6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复杂疾病之一.基因多态性已成为国内外近几年来病因学研究的热门.已有研究表明多个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将多个独立研究进行大样本荟萃分析可以获得更有意义的结论.文中对近几年高度近视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经过荟萃分析,所得到的有关结果进行总结.

    作者:魏熹;张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未成年人癔症性眼病二例

    例1患者女,11岁.家长发现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眯眼,无眼红眼痛,无复视,无视物歪头,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一直未予诊治.近半年因查体发现视力差,验光配镜矫正视力无提高,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治,均未给出明确诊断及治疗意见.患者身体瘦弱,经常腹部疼痛,饮食不规律.且患者为离异家庭儿童,现跟随母亲及继父,之前10年一直在农村跟随姥姥生活.平日衣着整洁,步态平稳,姿势自然,意识清,日常生活自理,智力正常,但不善于与人交流,喜欢低头.

    作者:陈春丽;贾新国;翟彦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式眼轮匝肌折叠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

    目的 观察改良式眼轮匝肌折叠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漂阳市中医院眼科就诊的老年性下睑内翻48例(54只眼),进行改良式眼轮匝肌折叠术,术后随访6个月到2年,观察其效果.结果 54只眼下睑内翻均得以良好矫正,外形恢复好.观察6个月到2年无复发.结论 改良式眼轮匝肌折叠术矫正老年性下睑内翻,不但可以恢复眼睑的正常生理位置,不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面部容貌,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钟红;陈春明;程立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引导下治疗隐匿性巩膜栗子刺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引导下治疗隐匿性巩膜栗子刺疗效及漏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总结了2005年10月到2014年12月在唐山眼科医院治疗的伴巩膜糜烂的隐匿性巩膜栗子刺患者77例(77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眼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眼眶CT检查.在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并定位引导下手术摘出栗子刺.术中反复探查糜烂区组织,如未探查到栗子刺,术后再次超声生物显微镜扫描,有栗子刺回声存在予以定位,再次手术摘出栗子刺.结果 77例(77只眼)在超声生物显微镜扫查引导下手术摘出栗子刺,其中巩膜多发栗子刺58例(58只眼),20例20只眼巩膜糜烂变薄,3例3只眼因巩膜过薄穿孔自体巩膜板层移植修补术.10例(10只眼)一期手术后复查UBM仍有部分栗子刺残存,漏诊率12.99% (10/77).结论 在超声生物显微镜引导下治疗隐匿性巩膜栗子刺具有可行性和重要临床价值,提高了检出率,减少了漏诊率,弥补了常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为减少漏诊,需多方位、多角度、多切面、连续全面扫查.

    作者:刘鹏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Lenstar测量硅油填充眼眼轴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 评价Lenstar测量硅油填充眼的眼轴的准确性.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后行硅油取出术的38例患眼,用Lenstar分别测量硅油填充时及硅油取出后眼轴长度.并比较同期联合植入人工品状体(IOL)预测术后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以确定Lenstar测量眼轴的准确性.结果 硅油取出术前后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3.95±2.23) mm和(23.82±2.16) 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8,P =0.114).术前预测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分别为(-0.69±0.32)D和(-1.30±1.79)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391,P=0.075).结论 Lenstar测量硅油眼眼轴准确,可用于硅油取出联合IOL植入的IOL度数计算.

    作者:冯莉;张良;阎启昌;马立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一例

    患者女,18岁.于2012年8月下旬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史:近视眼病史5年,佩戴隐形眼镜2年.患者自诉右眼异物感2d.自行摘取隐形眼镜后未缓解来我院就诊.裂隙灯检查:右眼下结膜囊内发现白色线状虫体蠕动,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粗糙,前房清,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散瞳查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追问病史及生活史,家里养宠物狗10年,近期白行收养1只流浪猫1月余,并在假期每天都照顾这只猫.初步考虑为右眼寄生虫感染.给予爱尔卡因滴眼表麻,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显微镊取出白色虫体1条,长约2 cm.

    作者:李宇航;刘新敏;张国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泪囊炎合并放线菌泪小管炎一例

    患者女,74岁.主因右眼流泪半年,流脓3个月于2014年6月8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流泪、无其它不适,曾自点“氯霉素滴眼液”及“利福平滴眼液”治疗,无效.3个月前发展为右眼流脓性分泌物,自滴用氯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无效,现感症状明显加重为求治疗来我院,既往:2型糖尿病史20余年,近10余年很少下地活动.查体:营养良好,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情况:视力双眼0.1,不能矫正,右眼下泪小点处皮肤呈紫红色,肿胀,呈鱼嘴状,泪小管开口处可见两个小肉芽组织,直径约1.5 mm,挤压右侧泪囊区可见有脓性分泌物自上下泪小点溢出,表面麻醉后挤压下泪小管处可见有大量黄白色硫磺样易碎固体物自下泪小点溢出(见图1),双眼晶状体明显混浊,眼底窥不清.

    作者:刘立民;高宁洲;杨蕾蕾;任明玉;高占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