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状胬肉保留球结膜根治性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疗效探讨

谢江斌;邹留河;陈跃真;施瑜劲

关键词:翼状胬肉, 初发, 手术, 根治, 丝裂霉素
摘要:目的:探讨防止初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佳手术方法.方法:A组52例53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根据翼状胬肉临床形态学分级,本组中间型翼状胬肉32眼,肥大型翼状胬肉21眼,采用显微镜下保留翼状胬肉表面的球结膜,在自然解剖状态下彻底分离切除结膜下增生的筋膜血管、包括周围1mm正常的筋膜组织,术中注意保护角膜缘组织,结合应用丝裂霉索,保留球结膜与巩膜紧密缝合,术后合理用药的方法.B组22例22眼,中间型翼状胬肉16眼,肥大型翼状胬肉6眼,采用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观察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A组52例53眼均获得根治性治愈,1眼术后有纤维血管增生,但未超过角膜缘.3眼术后2~3周结膜鼻侧缘出现肉芽增殖,经局部处理后均无真性翼状胬肉复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B组真性翼状胬肉复发5眼占22.7%,4眼术后有纤维血管,增生占18.2%.以术区是否又重新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作为评价复发和根治性治愈的标推,两组间比较(χ检验,χ值为122.46,P<0.001),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下保留球结膜根治性翼状胬肉切除结合应用丝裂霉素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比较还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复发率低、不影响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的优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11眼开角型青光眼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术后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房角、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经2~15个月,平均(10.36±9.20)个月的随访,9眼视力无变化,2眼有波动(原有视网膜出血复发,经治疗后恢复)术前平均眼压(28.55±12.09)mmHg(1mmHg=0.133kPa),术后(13±5.68)mmHg,平均降低15.55mmHg,降低率为54.47%,手术前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11眼眼压均<21mmHg,其中2眼局部点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占18.18%,未用药9眼,占81.82%.术中小梁网-狄氏膜窗微穿孔3眼(未作处理),前房少量出血1眼,2天后吸收,前房轻度变浅3眼,分别于术后2~5天恢复.术后房水轻度闪辉3眼,均2~5天内消失.滤过泡:I型(微囊型)2眼,Ⅱ型(弥漫型)7眼,Ⅳ型(包囊型)2眼.房角可见相应手术区房角-长方形变薄半透明区域,并隐约可见巩膜瓣下的液腔,微穿孔的3眼,微穿孔区不明显,无虹膜前粘连.术后2周后行UBM检查,可见手术区域房角开放,所剩小梁厚0.075mm~0.092mm(平均0.083mm),小梁光带连续,巩膜隧道通畅,减压室明显,滤过泡明显,多呈蜂房状,未见睫状体脱离等.结论: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具有降眼压效果肯定、眼内反应轻、视力波动小、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不需散瞳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作者:孟海林;马锦霞;张洪亮;常新琦;何颜清;王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干扰素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干扰索对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依据.方法:25只大耳白兔皆以双眼碱烧伤制备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二组:实验组分成A、B、C三组,B、C组给予不同浓度α-IFN隔日结膜下注射,A组给予α-IFN点眼.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兔以墨汁灌注法显示角膜新生血管,进行血管图像分析,统计学处理,扫描电镜下比较两组间新生血管形态差异.结果:结膜下注射α-IFN实验和对照血管图像分析,统计学处理后F>F0.01,P<0.01;结膜下注射α-IFN使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受到抑制破坏.结论:结膜下注射α-IFN具有抑制角膜新生血管作用,且剂量大者抑制作用显著.但α-IFN局部点眼对角膜新生血管无抑制作用.

    作者:林乐理;贾广学;陈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现代囊外摘除术(ECCE)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视力和术后反应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白内障85例(101只眼),其中PHACO组37例45眼(A组),ECCE组48例56眼(B组),对两组的术后视力和术后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术后视力:术后反应消失后,视力≥0.5者,A组40眼(88.89%),B组38眼(67.8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反应:房闪(++)以上、瞳孔区纤维素样渗出或晶状体表面弥漫色索沉着,A组5眼(12.50%),B组17眼(3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行PHACO手术比ECCE手术视力恢复好、术后反应小.

    作者:陈吉利;王富彬;郑振世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泪膜变化及与角膜知觉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泪液,泪膜变化及其与角膜知觉的关系,研究LASIK术后发生眼干现象的原因.方法:对50名近视眼患者实施双眼LASIK手术,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一周,二周和四周的泪液分泌值,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知觉值,其中泪液分泌值用Schirmer 1实验测定,泪膜稳定性是通过用英国产KEELER泪膜镜测定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来评价,角膜知觉用美国产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来测定.结果:1.NIBUT值(单位:秒):术前为26.20±15.12,术后一周为18.56±15.24,术后二周为18.90±11.64,术后四周为24.10±14.24,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的NIBUT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角膜知觉(单位:mm):术前为55.60±8.18,术后一周为24.78±19.82,术后二周为34.02±19.28,术后四周为53.30±10.38,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的角膜知觉值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一周、二周组与术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四周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Schirmer 1值(单位:mm):术前为20.92±10.80,术后一周为17.83±10.64,术后二周为20.06±11.42,术后四周为20.44±11.68,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的NIBUT值进行配对t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将不同时间的NIBUT值与相应的角膜中央知觉进行相关分析,r=0.48,P<0.05,提示二者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1.LASIK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下降:2.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下降,并逐渐恢复,大约于术后一个月左右恢复正常;3.LASIK术后泪液分泌无显著性变化.4.泪膜稳定性与相应的角膜知觉值间具有正相关性.

    作者:王礴;刘汉强;李敏;张丽红;刘宏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是1990年由Palvin等[1,2]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超声诊断技术,第一次成功地获得眼前段任何子午切面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像.

    作者:靳瑛;刘汉强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内皮细胞远期形态学观察

    目的: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透明植片内皮细胞远期的形态学变化和与植片寿命的关系.同时调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3年间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排斥反应、植片失活的机率.方法:应用非接触内皮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148名单眼PK手术患者移植片和手术眼角膜进行活体内皮细胞形态定量分析.结果:1.术后3~10年,植片内皮细胞数量下降迅速,达到72.5±17.7%(M±SD)(r=13%);细胞面积、形态系数、细胞周长和非六角形细胞比率增大P<0.01,而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态系数变小P<0.006.2.术后10~23年,植片内皮细胞丢失速度减慢(r=3%),同时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变得相对稳定(27.8%)P<0.01.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系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3.PK术后白内障手术率14%,青光眼和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是16%和29%.4.PK术后植片失活率是18%.晚期植片内皮功能衰竭是晚期植片失活的主要原因,术后5~23年12例植片失活患者中发生了7例.结论:1.PK术后11~23年,每年内皮细胞密度稳定下降.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状系数恢复正常,面积变异系数稳定说明内皮细胞层稳定性得以恢复.细胞密度和细胞形态在评估PK术后的愈合过程是同样重要.2.PK术后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或排斥反应会增加植片失代偿的高危性.

    作者:李才锐;胥延;张煜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关系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早期与VEGF的关系.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糖尿病一月组(M1)、三月组(M3)、五月组(M5).分别在视网膜石蜡切片上行VEGF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并分别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石蜡切片中VEGF原位杂交:仅M5表达为67%.VEGF免疫组化:M3表达为34%,M5表达为89%.血管的透射电镜观察:M未见异常改变,从M1开始出现异常改变,以M5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内皮细胞肿胀变形,向管腔内指状突起,异染色质浓集居边,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线粒体肿胀变性,甚至呈空泡状.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血管器质性改变在先,而生长因子表达在后.

    作者:宋鄂;董宇;郝倩;孙长杰;吴家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Mooren's病并多发性穿孔

    临床上蚕蚀性角膜溃疡(又称Mooren's病)并周边多发性穿孔较罕见,其治疗非常困难.虽然理论上可实行眼前节重建术,但该手术操作复杂、术后不可避免发生严重免疫排斥反应等缺陷.我们采用新鲜带巩膜瓣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该病人1例获得理想效果,特介绍如下.

    作者:吴文灿;王平宝;刘双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fMRI技术在眼科学的应用

    与以往脑功能研究(脑电图、诱发电位及正电子发射成像)不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以血氧水平相关效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为核心检测和定位脑功能.临床与实验研究已证实,fMRI不仅使影像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对脑科学尤其是认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fMRI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视觉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虎;赵堪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氩激光治疗黄斑水肿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氩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几种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9例45眼接受激光治疗的病人行回顾性观察,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几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黄斑水肿治疗效果与年龄和HbA1c水平成负相关(P<0.01),而与血糖水平和病程无显著相关;黄斑水肿分型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结论:糖尿病黄斑水肿激光治疗预后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黄斑水肿分型有关.HbA1c是一项较血糖更能代表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康;王艳玲;向里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Tranilast抑制TGF-β2对人眼小梁细胞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

    目的:观察tranilast对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wowth factor-β2,TGF-β2)促进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3H-脯氨酸掺入及液体闪烁测量技术观察0μg·ml-1(对照组)、12.5μg·ml-1、25μg·ml-1和50μg·ml-1 tranilast对3.2ng·m-1TGF-β2促进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结果:12.5μg·ml-1(q'=4.26,P<0.05)tranilast处理组3H-脯氨酸掺入量为620.33±80.46,与对照组的817.37±124.21比较有显著差异;25μg·ml-1(q'=4.81,P<0.01)和50μg·ml-1(q'=8.62, P<0.01)tranilasr处理组3H-脯氨酸掺入量为594.58±88.13、418.64±67.90,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同时,3H-脯氨酸掺入量随tranilasr浓度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ranilast明显抑制TGF-β2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利用tranilast防治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阳;魏厚仁;笪邦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病理研究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54例翼状胬肉手术病例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在镜下观察翼状胬肉颈部组织的上皮细胞和正常角膜缘结膜上皮细胞以及干细胞的移行变化.结果:翼状胬肉头颈部表面上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态扁平,部分萎缩;翼状胬肉颈部与正常角膜缘球结膜的交界处上皮细胞排列层数逐渐移行减少,基底膜破坏,细胞排列不规则,缺乏基底的柱状细胞(角膜缘基底部柱状细胞包含角膜缘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和破坏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新;肖颖;盛传家;郭健;念其钱;陈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眼球钝挫伤致睫状体脱离的超声诊断

    我院自2000年2月~2001年8月对眼球钝挫伤致低眼压的患者进行B超检查,诊断睫状体脱离53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均为我院眼球钝挫伤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12~67岁,平均37.7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34例,左眼19例.在B超检查前测量眼压3~7mmHg,平均5.2mmHg.使用Aloka-1700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位.操作中注意勿对眼球施压.先观察周边部球壁的二维声像图,具体方法为令患者眼球转向一侧,探头沿眼球轴位切面扫查,可清晰显示周边部球壁结构.再将探头旋转90度并稍作倾斜,对眼球进行冠状切面探查.当发现异常改变时,启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

    作者:刘向东;张建华;卢志勇;周存江;刘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视神经错构瘤1例

    患者男 20岁 双眼近视,欲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于2003年128日来我院就诊.视力右0.8(-6.25DS-0.50DC×180°),左1.0(-9.75DS),双外眼正常.右眼底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及周围视网膜青灰色,轻度隆起,黄斑部有机化膜,中心光反射(-).左眼底正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右眼造影早期可见视盘及周围视网膜动脉纡曲,静脉期视盘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渗漏,黄斑部小血管纡曲、扩张、移位,中心无血管区缩小.后期视盘及周围荧光渗漏呈强荧光.诊断:右眼视神经错构瘤.

    作者:章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取出眼内非磁性异物

    1999年5月~2001年12月我们开展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非磁性异物取出术,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16例(16只眼),男9例9眼,女7例7眼;右眼10例,左眼6例;年龄12~58岁.异物性质:直径1mm或以下铁屑4眼,铜片6眼,玻璃碎片6眼;异物位置:眶X线定位片、B超、CT定位,异物位于玻璃体内11眼,球壁5眼;异物眼内存留时间:2~7天8眼,7~20天5眼,20天以上3眼,术前并发角膜裂伤4眼,外伤性白内障6眼,玻璃体混浊积血9眼,眼内炎4眼,视网膜巨大裂孔及网脱1眼.术前视力:光感~手动10眼,数指5眼,0.1者1眼.

    作者:刘杰;袁久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人工晶体前膜形成68例的治疗体会

    人工晶体前膜形成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对视力恢复意义重大,现将我科近年来所遇68例人工晶体前膜的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侯丹岩;邵彦;赵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老年黄斑变性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X眼底照相机对94例153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94例153眼中萎缩型120眼,占78.43%,渗出型33眼,占21.57%.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e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经典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作者:牛改玲;张薇;杨硕;高立新;刘颖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霉变甘蔗引起中毒性视神经炎1例

    患儿男 4岁于2002年2月13日上午食霉变甘蔗3节,4小时后恶心、呕吐、尖叫、抽搐.经县医院儿科抢救,第2天神智恢复,但双目失明,于2002年2月14日转我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均无光感.双眼向上凝视,角膜透明,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应迟钝.双视乳头轻度充血,边界稍模糊;后极部视网膜色淡、轻度水肿,视网膜血管无明显改变.

    作者:段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Marfan综合征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分析Marfan综合征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发病特征与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并随访了1998年至2001年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10例12眼.结果:平均随访5.2个月,总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3.3%(10/12),其中只作巩膜外手术7眼,复位率100%,玻璃体手术5眼,复位率60%.视力提高7眼(58.3%).结论:仔细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裂孔检出率.经巩膜环扎加压手术可以有效处理简单视网膜脱离眼,而毋需实施玻璃体手术联合晶体摘除术.治疗中需加倍警惕对侧眼病变.

    作者:邹海东;张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球内异物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球内异物的手术方法、时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对在1999~2001年间在我院行经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取出眼内异物的41例(41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术前、术后视力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1).术后感染控制良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球内异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外路手术行球内磁性异物取出术应选择合适的病例.

    作者:王海林;牛彤彤;尹容实;于秀玲;焦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