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细胞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耿建祥;石群立;张新华;马恒辉

关键词:脑室, 脉络丛肿瘤, 嗜酸细胞, 乳头状瘤
摘要:患者男性,57岁.右侧肢体无力10个月,加重伴头痛2个月.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侧肢体无力,行走时易向右侧摔倒.头颅CT示全脑室系统扩大,考虑为老年性脑萎缩.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发作性头痛、头晕,每次持续3~5 min,并伴视力明显下降.MRI示第四脑室下部占位,考虑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梗阻性积水.行第四脑室下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直径3.5 cm,灰红色,表面呈细小乳头状、结节状,血供丰富,部分脆软,部分较硬,肿瘤与小脑组织有界限,但无明确包膜.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促纤维组织增生小圆细胞肿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详细介绍了3例DSRCT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所见,并复习了有关文献.结果 3例临床均以腹痛、腹块就诊,镜下所见相似.肿瘤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多,复合表达上皮、神经和肌源性多种组织的免疫表型标记.结论该瘤为罕见、侵袭力强的高度恶性肿瘤,主要见于年轻男性,绝大多数发生在腹腔内.瘤细胞具有神经、间叶和上皮标记复合表达,预后很差.

    作者:刘保安;粟占三;匡艺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肿瘤术中细胞学与冷冻诊断的互补作用

    为提高乳腺肿瘤术中诊断的准确性,对717例乳腺肿瘤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印片、刮片细胞学诊断中出现的可疑阴性及假阳性病例,重点探讨细胞学诊断与冷冻诊断的互补作用.

    作者:李平;王燕霞;赵俊军;白艳;张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视早期大肠癌,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

    近年来大肠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却很低,因此提高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各种内镜技术已发展成熟,临床病理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为早期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作者:丁彦青;杨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Kimura病的鉴别诊断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Kimura病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是多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局部切除易复发,病理表现为血管瘤样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文献报道中经常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1].Rosai等[2]1979年发表文章认为,两病有完全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应分别对待,从而第一次将两病明确分开.近几年由于病例的增多,对其临床特点和组织学表现有了进一步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本文就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常晓燕;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B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的应用要略

    T、B细胞的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可协助诊断淋巴组织的疑难病例,为此综述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要领,包括基本原理、假阴性、假阳性、交叉性、敏感性、阳性率、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及结果判定.

    作者:闫庆国;郭英;李青;黄高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例1男性,21岁.间断性黑便近2年,持续性腹痛10天.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降段小弯侧组织增生,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样.CT示十二指肠占位,良性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段系膜侧距十二指肠乳头上方1.5 cm处带蒂肿瘤3 cm×2 cm×1 cm大小,凸向肠腔,瘤体灰白色,质软,表面脆,易出血.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声门上型喉癌颈清标本中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类型关系的探讨

    喉癌治疗失败的原因,60%~80%是由于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未能彻底清除.本文对82例声门上型喉癌颈清标本中的1 532枚淋巴结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学检查,以期从转移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类型的关系上探讨选择性颈清术时保留颈内静脉的根据.

    作者:李奕;李振东;刘力男;韩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脾炎性假瘤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脾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脾炎性假瘤,主要从临床表现、大体病理、光镜和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9.2岁.肿瘤大直径为18 cm,小直径为3.8 cm.1例呈多发性结节,4例呈局限性肿块.肿瘤分型系浆细胞肉芽肿型2例,纤维增生型1例,淋巴细胞增生型2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vimentin和CD68均100%,actin 80%,desmin 60%,CK 40%.结论脾炎性假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具有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多样性之特点.穿刺活检及冷冻切片容易误诊.

    作者:巴恩平;于国;周振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多发性上皮样肉瘤1例

    患者女性,33岁.右前臂、右上臂肿物1年.手术切除(未送病理检查)后10个月复发,生长迅速,再次手术.术中见右前臂肿物位于肌间,右上臂肿物位于皮下累及皮肤.

    作者:沈金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特征,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瘤组织常排列成结节状、旋涡状和席纹状,瘤细胞呈梭形合体状,核椭圆形,染色质点彩状,有小核仁.瘤细胞间常混有小淋巴细胞.瘤细胞CD35、S-100、CD68和Vim(+),CKAE1、CKAE3和LCA(-).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有多个长突起彼此相连.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扁桃体者更为罕见,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石群立;周晓军;马捷;马恒辉;吴昆民;周玫;王秋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尸检在解决基层医院临床疑难诊断中的作用

    尸检是判断死亡原因,检验临床诊断正确与否,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力的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尸检还可积累科研教学资料,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1].

    作者:杨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体及面颊部未成熟畸胎瘤各1例

    例1男性,7个月.黑便1月余,咳嗽7天.患者1个月前开始排黑便,逐渐为柏油样,曾在外院按消化道出血治疗,便血停止后出院.近日又排黑便并咳嗽而入院.查体:贫血貌.肝右肋下1 cm,质软.脾左肋下3 cm,质中边缘锐.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平产.粪隐血试验(+),CT示中腹偏左有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7 cm×6 cm,上界与左肝分界欠清,下界平肝下缘,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钙化.CT示畸胎瘤?肝母细胞瘤手术见左胃体外部肿物大小为10 cm×8 cm×4 cm,切除部分胃壁组织,见肿瘤小部分在胃腔内,大部分在胃壁外,切面有囊,部分液体流出.

    作者:刘建成;李艳春;李健;李树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卵巢及网膜异位蜕膜1例

    患者女性,29岁.孕39周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左卵巢表面有一大小3 cm×2 cm×1 cm淡黄色结节,质硬,界清;另见网膜有一质硬结节,灰白色,界清,大小2 cm×1.3 cm×1 cm.均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临床初步诊断为卵巢肿瘤.

    作者:周晓宁;陈晓东;陈炳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足皮肤Kaposi肉瘤1例

    患者男性,77岁.发现右足肿物半年.查体:右足外踝下及足底外侧皮面见数十个小结节状肿物隆起,芝麻至黄豆大小,部分融合,灰红色,境界清楚,局部溃烂,肿物固定,轻压痛,肿物所在皮面粗糙(图1);另于右足背皮面见一绿豆大结节,性状同前述.X线片示未见骨组织侵犯.HIV初筛试验(-)(酶链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夹心法及病毒抗体硒法)

    作者:蒋莎莉;胡玉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皮肤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的几个问题(二)

    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皮肤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及这些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等.

    作者:廖松林;柳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食管癌中癌基因MUC4的变化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癌基因MUC4在食管癌中的拷贝数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FISH方法检测MUC4基因在35例食管癌组织中的拷贝数变化,并与18例癌旁组织做对比研究.结果 MUC4基因在35例食管癌组织均出现高频率(100%)扩增,18例癌旁组织中仅5例出现低频率扩增(27.8%),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MUC4基因扩增频率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MUC4基因扩增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陈健;王鲁平;郭瑞峰;田茹;韩亚玲;徐昕;蔡岩;王明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软组织及骨肿瘤分类(2002)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前言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与其他分册的变化相同,包含了详细的临床、组织学和遗传学资料.过去的10~15年,在这一领域里对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探索,不仅对软组织肿瘤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对其生物学行为的理解.

    作者:姜惠峰;廖松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许多基因和蛋白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阐释,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常用的一些乳腺癌相关标志物ER、PR、HER2、CA15-3和新近研究的端粒酶、PSA、乳腺珠蛋白、TPS等生物标志物,对乳腺癌有提示预后、评估疗效、监测转移复发及术前诊断的作用.

    作者:郭会芹;潘秦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gA肾病135例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IgAN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肾活检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寻找控制IgAN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经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诊断为IgAN的135例肾活检病例,取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的各项病理参数,采用Katafuchi半定量标准.结果 IgAN患者同时检出血尿和蛋白尿者达63.2%;以单纯IgA和IgA+C3沉积为主,其次为IgA+C3+IgG的沉积;肾功能异常(BUN,Cr)在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增厚方面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显著 (P<0.05);肾功能异常与肾小球球性硬化差异显著(P<0.05),与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的IgAN患者,积极抗炎,控制蛋白尿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血管壁病理积分的进展,是阻止IgAN进展为终末期肾的关键.

    作者:金晓明;佟丹丹;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纤维瘤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纤维瘤病(SIF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对2例SIFM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均位于小肠系膜,病变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色,质地韧,编织状.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似纤维母细胞,排列成束状,相互交错,可形成大量胶原纤维;细胞核无异型性.肿瘤向肠壁肌层及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病变无坏死.增生的梭形细胞Vim、Des(+),而CD34、CD117、actin和S-100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虽然SIFM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点,但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是并不转移.

    作者:李勇;金晓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