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金晓龙
为提高乳腺肿瘤术中诊断的准确性,对717例乳腺肿瘤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印片、刮片细胞学诊断中出现的可疑阴性及假阳性病例,重点探讨细胞学诊断与冷冻诊断的互补作用.
作者:李平;王燕霞;赵俊军;白艳;张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4岁.因右上腹包块伴疼痛1月余入院.查体:右上腹扪及一10 cm×7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无压痛,可推动,质中.手术见包块占据胰头、体大部,囊实性,张力高,大小16 cm×14 cm×14 cm,门脉系统怒张,肿块压迫肠系膜上静脉.
作者:韩爱军;何德平;吴红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脆性组氨酸三体(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组织、乳头状增生病变和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FHIT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FHIT表达20例(+),31例(-);51例癌旁组织FHIT表达48例(+),3例(-);15例乳头状增生病变和10例膀胱正常组织FHIT均为(+);乳头状增生的移行上皮细胞FHIT均为(+),而Ⅰ级乳头状癌则阳性和阴性细胞混合存在.FHIT阳性表达癌Ⅰ级53.3%,Ⅱ级50%,Ⅲ~Ⅳ级20%;Ⅰ~Ⅱ期癌46.7%,Ⅲ~Ⅳ期癌28.6%.结论 FHIT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分化有关,FHIT阴性表达可能成为膀胱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性新指标.
作者:曹友俊;侯宁;赵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例1女性,死胎,体重2 700 g,身长60 cm.明显巨头颅,头围50 cm,颅骨软化,触之囊性感.剖开见液性脑组织30 ml,另见红棕色肿瘤组织和骨组织,未见正常脑组织.四肢和其他内脏未见明显畸形.其母24岁.妊娠31周,此前B超示胎头不呈比例增大,提示脑积水畸形可能.予引产终止妊娠.
作者:张安民;王进进;汪健平;刁玉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前言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与其他分册的变化相同,包含了详细的临床、组织学和遗传学资料.过去的10~15年,在这一领域里对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探索,不仅对软组织肿瘤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对其生物学行为的理解.
作者:姜惠峰;廖松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报告1例伴有腺样结构的胶质肉瘤,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标本做常规HE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组织具有肉瘤样和腺样双向分化特点,并呈现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形态改变,三者相互移行.肉瘤样细胞GFAP和VIM(+);分化成熟的腺上皮细胞AE1/AE3和EMA强(+),巢团状上皮样细胞GFAP、VIM、CK和EMA(+).结论伴有腺样结构的胶质肉瘤是胶质肿瘤的一种特殊形态,需与颅内转移性腺癌和其他具有腺样结构的肿瘤鉴别.
作者:张丽华;黄勤;王益华;周祀侨;王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羊膜(粘连)带综合征(ABS)的诊断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羊膜带综合征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右上肢及头顶部缩窄环、颅骨缺损、腹裂、腹脏突出和脐带过短.结论羊膜带综合征的特点为多发畸形,每例均有不尽相同的临床表现.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对胎儿和胎盘的细致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啸;王进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IgAN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肾活检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寻找控制IgAN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经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诊断为IgAN的135例肾活检病例,取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的各项病理参数,采用Katafuchi半定量标准.结果 IgAN患者同时检出血尿和蛋白尿者达63.2%;以单纯IgA和IgA+C3沉积为主,其次为IgA+C3+IgG的沉积;肾功能异常(BUN,Cr)在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增厚方面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显著 (P<0.05);肾功能异常与肾小球球性硬化差异显著(P<0.05),与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的IgAN患者,积极抗炎,控制蛋白尿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血管壁病理积分的进展,是阻止IgAN进展为终末期肾的关键.
作者:金晓明;佟丹丹;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MUC4在食管癌中的拷贝数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FISH方法检测MUC4基因在35例食管癌组织中的拷贝数变化,并与18例癌旁组织做对比研究.结果 MUC4基因在35例食管癌组织均出现高频率(100%)扩增,18例癌旁组织中仅5例出现低频率扩增(27.8%),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MUC4基因扩增频率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MUC4基因扩增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陈健;王鲁平;郭瑞峰;田茹;韩亚玲;徐昕;蔡岩;王明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例1男性,7个月.黑便1月余,咳嗽7天.患者1个月前开始排黑便,逐渐为柏油样,曾在外院按消化道出血治疗,便血停止后出院.近日又排黑便并咳嗽而入院.查体:贫血貌.肝右肋下1 cm,质软.脾左肋下3 cm,质中边缘锐.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平产.粪隐血试验(+),CT示中腹偏左有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7 cm×6 cm,上界与左肝分界欠清,下界平肝下缘,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钙化.CT示畸胎瘤?肝母细胞瘤手术见左胃体外部肿物大小为10 cm×8 cm×4 cm,切除部分胃壁组织,见肿瘤小部分在胃腔内,大部分在胃壁外,切面有囊,部分液体流出.
作者:刘建成;李艳春;李健;李树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3岁.右前臂、右上臂肿物1年.手术切除(未送病理检查)后10个月复发,生长迅速,再次手术.术中见右前臂肿物位于肌间,右上臂肿物位于皮下累及皮肤.
作者:沈金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乳腺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许多基因和蛋白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阐释,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常用的一些乳腺癌相关标志物ER、PR、HER2、CA15-3和新近研究的端粒酶、PSA、乳腺珠蛋白、TPS等生物标志物,对乳腺癌有提示预后、评估疗效、监测转移复发及术前诊断的作用.
作者:郭会芹;潘秦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Kimura病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是多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局部切除易复发,病理表现为血管瘤样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文献报道中经常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1].Rosai等[2]1979年发表文章认为,两病有完全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应分别对待,从而第一次将两病明确分开.近几年由于病例的增多,对其临床特点和组织学表现有了进一步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本文就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常晓燕;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常规病理诊断和科研中,常采用传统的磷钨酸苏木精(PTAH)染色法显示横纹肌的横纹.但此法染色时间长,所配试剂成熟期较长.为此,我们经大量实验,对该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理想的染色效果.
作者:李丽;田玉旺;李琳;胡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皮肤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及这些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等.
作者:廖松林;柳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作者:杨堤;常晓燕;姜虹;肖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脑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及其他寄生虫病,需靠病理诊断确诊.
作者:祁文;张元利;王霄;徐振明;张丽君;祝新丽;黄晓丽;喇华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详细介绍了3例DSRCT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所见,并复习了有关文献.结果 3例临床均以腹痛、腹块就诊,镜下所见相似.肿瘤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多,复合表达上皮、神经和肌源性多种组织的免疫表型标记.结论该瘤为罕见、侵袭力强的高度恶性肿瘤,主要见于年轻男性,绝大多数发生在腹腔内.瘤细胞具有神经、间叶和上皮标记复合表达,预后很差.
作者:刘保安;粟占三;匡艺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8岁.左大腿股内侧肿物2年余,近期显著增大伴皮肤破溃.查体:左大腿内侧腹股沟下方5 cm处有大小为5 cm×4 cm肿物,略高出皮肤,触之稍硬,与皮肤不粘连,中央破溃,有淡黄色稀薄液体渗出.局麻下行肿物摘除术.
作者:贾树森;邬二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0岁.间歇性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散1月余.B超示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呈慢性炎性改变.
作者:刁鑫伟;叶明福;张哉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