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达
阴囊软组织肿瘤较少见,而良性间叶瘤罕见[1-5],笔者在64000余例活检中仅见1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李允利;王志伟;董都选;石萍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5岁.左上臂包块1年余.查体:左上臂皮下肿块,活动,边界清楚.入院后手术切除送检.
作者:唐绪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诊断病理作为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医学中众多兄弟学科相比要年轻得多.回顾自己前半生的从医道路,体验到一些年轻时根本想不到或不理解的道理.虽然有时多么希望时光倒流,能回到大学去重新再上一遍,诊断病理再从头学起.有些体验对自己的业务已经不起作用了,但也许对同道还有所参考和借鉴.
作者:严庆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19岁.右下腹疼痛1天.查体:右下腹局限性隆起,触及5 cm×4 cm包块,质软,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见胃肠蠕动波.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郑富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张辰;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宏图;孙耘田;李爱东;刘复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色素痣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其细胞巢有完整的基底膜包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利用各种染色方法在形态学水平对色素痣基底膜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在超微结构水平进行了三维重建,从而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色素痣,其痣细胞巢周围均有较连续的基底膜包绕,即仍位于表皮内,并没有真正突入真皮[1].
作者:马慧军;赵广;孟如松;姜志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道2例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同时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为鼻咽部隆起的肿块,表面不平,无破溃、出血.组织学表现为位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中的孤立性病变,组织分布较均匀,局部瘤组织呈器官样、条索状或腺样分布;瘤细胞主要由分化程度不一的浆细胞组成,Russel小体可见,Dutchs小体偶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呈免疫球蛋白κ链(-)、λ链(+),EMA(+).结论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较罕见,易误诊为其他肿瘤.肿瘤常原位复发并演化为多发性骨髓瘤.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张传山;张晓晖;韩月东;程虹;闫庆国;胡沛臻;马福成;李青;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连接素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的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初诊舌癌标本4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α-、β-连接素.结果①α-、β-连接素总阳性率均为71.1%;②α-、β-连接素在高分化鳞癌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③有转移者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无转移者;④局部肿瘤T1-2与T3-4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⑤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在临床Ⅲ、Ⅳ期比Ⅰ、Ⅱ期显著降低;⑥α-、β-连接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者.结论α-、β-连接素的表达与舌癌的病理分级、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关.可用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郑天荣;刘秀英;李建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3岁.2000年4月发现左髂部外侧肿物,表现左髂部不适,行走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稍缓解.3个月后肿物增大,约核桃大小,在当地手术切除(未做病理检查).
作者:秦芳;秦霞;张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罕见的伴有滋养层细胞成分的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性腺原基发生的生殖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PLAP(+)、AFP(-),当伴有滋养层细胞时β-HCG(+).结论脊髓髓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脊髓发生的肿瘤相鉴别.该瘤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
作者:高玉平;朱建善;郑文钧;杨玖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3 富含酶原颗粒的癌3.1 腺泡细胞样癌乳腺腺泡细胞样癌(acinic cell-like carcinoma)属于涎腺样乳腺肿瘤一类,Roncaroli等(1996年)报道第1例,至今文献只报道2例.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O.5%.叶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其组织学分类也是一个难题.现对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应建明;孙耘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E-cadherin和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侵袭、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的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79例乳腺导管癌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CathepsinD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及有无腋下淋巴结转移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athepsin D在癌间质的表达,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P<0.05);在癌细胞的表达,上述两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E-cadherin和Cathepsin D在乳腺导管癌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石胜军;段京彦;宋继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来源和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对25例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用7种免疫组化试剂进行检测,并对其中8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25例GFAP、S-100和vimentin全部(+).超微结构特征是瘤细胞巨大,胞质宽阔,核大畸形,胞质内胶质丰富.结论本瘤来源于星形细胞,属于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亚型.其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为:①具备胶质瘤的Ⅲ级改变;②异型瘤巨细胞数>50%;③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支持为星形细胞源性.
作者:宋福林;胡晓芳;唐谊海;孙文利;黄文清;王世贤;冯新莉;阎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食管主要的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约占90%.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的常见部位,但原发于食管的淋巴瘤罕见.本文报告1例食管原发性淋巴瘤合并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结合文献对病因、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
作者:周帆;杨重庆;乔旭柏;马正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8岁.孕2产1.主因妊娠8月余,下腹部隐痛伴阴道少量出血就诊.查体:腹部膨隆,腹围105 cm,宫高32cm.B超示:晚期妊娠,胎盘实性占位性病变.未作特殊治疗,1个月后行剖宫产,顺利产下一男婴.
作者:王贤兴;蒲彦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移植后患者发生在右上肢皮下的PTLD进行大体、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肿瘤镜下为弥漫分布小圆及卵圆形细胞,异型性明显,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45RO、CD43、CD3和CD68(+);EBV、CD20、CD30和CD56(-).结论单形性T细胞型PTLD,其发生与使用免疫抑制剂、EBV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预后很差.
作者:金夏祥;周晓军;孟奎;石群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快速石蜡切片是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之一,但因条件限制,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我们结合文献将数种方法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切片质量及染色效果.
作者:杨广英;张穗;孙丽;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