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对护理工作流程和重点环节改进,规避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科在护理部不良事件上报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内主动报告体系及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病发病率,而且容易发生脑缺血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其机制在于二者具有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研究表明CKD的相关指标如肾小球滤过率(eGFR)、蛋白尿等异常,与脑小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作者:王娓娓;李玉梅;付剑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功能操预防肝胆疾病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入住我科的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例,对照组按术后常规方法指导患者锻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功能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648,P=0.036).结论:功能操能有效预防肝胆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晓丹;彭丹红;徐卫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变护理模式,护士对患者实行责任包干制;使用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HIV/AIDS生存质量量表(HIV/AIDSQOL-46)对入选住院艾滋病患者进行访谈研究.结果 实施4周后感染科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中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状态、一般性感觉、总体生存质量的得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总体生存质量,患者生存质量达中等.
作者:黄利雪;潘彩芳;许日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椎管内麻醉择期手术患者90例,按照麻醉前10min的负荷量分为三组:D1组右美托咪啶0.5ug/kg、D2组右美托咪啶0.8ug/kg、C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三组不同时间内的镇痛效果、各项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D1组及D2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D2组T2时MAP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T3~T5时,D1 、D2组与C组相比,HR有显著性降低(P<0.05);D1组及D2组T2、T3、T4时间Rameasy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5);D1、D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引起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是理想的麻醉药物,但应当注意负荷量的掌握.
作者:张向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是探讨妇科疾病腹腔镜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 是对我院4年来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1例死亡,镜下完成手术79例,中转开腹1例,均无并发症.
作者:张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由于骨折部位的骨髓组织被破坏,脂肪滴进入静脉窦内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脑、肾等周身性脂肪栓塞所致.以进行性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肤瘀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11例多部位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刘洪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根据国内外的新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对妊娠期哺乳期抗菌药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马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方法 采用海极星超声波治疗仪对我院2007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结果白带过多、腰骶痛、腹坠等症状基本缓解,轻、中和重度宫颈糜烂有效率分别达到100%、92.0%和89.5%.结论 聚焦超声治愈率高、创伤小、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龙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介绍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的工作原理,分析其置管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并探究其护理要点.方法 PICC置管采用总长度为65cm(按照需要可剪短) 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r导管对患者进行留置处理,后采用观察记录总结法对留置后患者并发症及其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1(35.0%)例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余患者均顺利拔管.结论 PICC置管诱发置管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因此PICC置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应当针对患者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对症护理,从而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成功拔管.
作者:张波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科学实施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提高标本送检质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 通过总结归纳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确保手术室病理标本的安全管理.结果 保障病理标本的安全送检,杜绝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结论 实施手术标本安全管理,保证了病人术后治疗的安全性,为手术人员自我防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作者:谭婉秋;韦香宁;黄青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爱滋病.是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由于大多数爱滋病患者均可出现口腔症状,而首诊于口腔科.常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毛样白斑,牙周炎及坏死性牙龈炎等就诊于口腔门诊.随着爱滋病的迅速蔓延,不同人群均不断增加.仅2008年3月至1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者就有8岁儿童一人,55岁至65岁患者3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毕旮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分析社区内科疾病的构成还有对相关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对我市一社区服务中心当中存在的内科疾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社区服务中心对内科疾病进行治疗的用药情况,了解药物在基本药物当中所占据比例,对比在内科常见疾病在临床诊治指南当中和基本药物存在的关联.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内科疾病中前15种占据内科就诊比例的82.0%,均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疾病.治疗此15种疾病所需要使用药物为126种,在内科疾病用药中所占比例为73.4%.结论:对于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患者治疗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基本药物的使用需要做到安全合理科学.
作者:项希龄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生命体征作为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它是衡量机体状况的一个主要指标.生命体征的测量是护理工作中常规的护理操作.在以往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量大、病例多、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常规是用水银柱的血压计或更多是用一般家用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在测量后还要填写在护理三测单及护理记录单中,这项工作需要医院护士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且用一般家用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出来的数据结果容易受到质疑,误差比较大,可信度不高,在医疗安全上得不到保证.
作者:蓝桂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埋线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针灸疗法,其原理是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下,持续对穴位刺激产生治疗作用.近三年,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求得辩证后埋线治疗胃痛可获显著疗效.
作者:张法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该病具有发病隐袭、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及时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癫痫样发作是透析的急症,必须及时、果断地处理.
作者:荣向园;董春娜;柳艳佳;周慧;邓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为了观察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行膀胱冲洗与非冲洗两种护理方法尿路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收集神经内科科内6个月来因脑血管意外、脑炎入院,伴有意识障碍需留置尿管患者资料100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封闭式膀胱冲洗和非膀胱冲洗方法观察尿路感染的发病情况.结果:冲洗组的感染率与非冲洗组的感染率相比有明显差异,在致病菌构成方面两组也有所不同.结论: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对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作者:冯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无张力修补术作对比.方法 选取2010年5 月~ 2012年5 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传统修补术,治疗组行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 0.01).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0 和6.5%,低于对照组的12.5% 和45.8% ( P < 0.05).结论 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住院天数和恢复非限制性活动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修补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值得推荐.
作者:洪钟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童年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等多方面的关键时期,通过对100例儿童临床观察分析,发现情绪障碍呈多原化表现,因素分析得出焦虑、恐惧、癔症性表现为主要症状提示我们值得关注.早期药物、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疗效明显.
作者:周凤;张霞;周天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进行的10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护理特点.结果:102例病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瘘2例,无术后出血及死亡病例,均正确治疗和细心护理后治愈出院.结论:正确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邓慧梅;杨晖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