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王志丹;宋囡;曹媛;曹慧敏;刘晶晶;杨关林;贾连群
国家新颁布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体质健康相关指标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体型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的逐渐增长与体能方面指标如爆发力、力量、耐力的逐年下降,人群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社会经济的发展、过重的学业负担及就业压力、运动场所受限、不合理的营养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着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本文对影响青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出针对性改善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提高青年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李文源;谢清华;蔡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是一类特殊的房室阻滞,由1:1房室传导突然变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停搏,导致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逸搏点,它比一般的三度房室阻滞危险性更高,已成为房室阻滞临床关注的新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其临床心电图特点、诊断和鉴别有关问题做简要概述。
作者:王鑫;刘仁光;王高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的氟西汀血药浓度与剂量及临床疗效等因素的相关性,指导氟西汀的合理使用。方法采集34名服用氟西汀的抑郁症患者的血液并分离得到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血药浓度。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应用回归分析法和t检验分别研究剂量、体重、年龄、性别、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剂量与氟西汀血药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499( P<0.01),两者有相关性;年龄与氟西汀血药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094( P>0.05);体重与氟西汀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149( P>0.05)。男性( n=11)组的氟西汀血药浓度与女性组(n=12)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疗效不明显(n=13)组,病情好转(n=9)组,康复(n=12)组各组之间血药浓度没有差异(P>0.05),而3组的治疗时间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随着用药剂量的升高,氟西汀血药浓度也显著的升高;性别、年龄、和体重对体内氟西汀的药物浓度没有影响;延长用药时间可显著提高疗效,但尚未观察到在不同疗效之间的血药浓度差异。
作者:郭哲;施宪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Miles术,观察组行保肛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生存率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恢复普食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的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局部复发率6.38%低于对照组的10.6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低于对照组的36.17%(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91.49%高于对照组的74.47%(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70.21%高于对照组的48.94%(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手术的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预后,患者满意度高,可广泛推广。
作者:黄勇平;刘忠民;高峰;钟毓杰;黄海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甲状腺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辅以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甲状腺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甲状腺素组的总有效率(92.50%)优于常规治疗组(6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状腺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钠尿肽(BNP)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中,应用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优越,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2例健康体检人士为对照组;分别采集静脉血液测定血清脑钠肽( BNP)和C反应蛋白( CRP)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第3天BNP和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第3、20天血清BNP、 CRP含量明显低于入院当天(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NP、 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型颅脑损伤患者BNP、 CRP明显高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P<0.05);预后良好组BNP、 CRP含量明显低于不良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BNP和CRP含量有助于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损伤程度,对于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远明;孟兵;蔡树雄;林洁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80岁,体重42 kg,因低热3个月于2015年7月22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起初自觉畏寒后出现周身发热,体温在37.1~37.3℃之间,低热持续的晚间出汗后缓解,无咳嗽咯血,家中口服及社区静点头孢类抗生素8 d,氨曲南4 d,后因胸闷心悸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行胸片、肺部CT、心电图、心肌酶、心脏超生、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扩冠、营养心肌及抗感染治疗,先后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及硫酸依替米星治疗13 d,胸闷心悸症状缓解,出院后口服中药治疗18 d,低热症状一直无好转,遂再次于我院就诊收入院治疗,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10余斤。既往尿路感染病史10年,每年发作1~2次,于社区静点抗生素好转,发现血糖增高病史10年,饮食控制,血糖控制尚可。否认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动物接触史及流行病史。无阳性体征。完善病毒抗体、结核抗体、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真菌葡聚糖、布氏杆菌凝聚实验、铁蛋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滴度、抗核抗体谱、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 C 反应蛋白、血沉、补体及免疫球蛋白、再次复查肺部CT等检查,抗核抗体滴度:1:320,抗SSA抗体:阳性,血沉、 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增高,其余检查无阳性结果,诊断为结缔组织病。
作者:司晶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消化性溃疡( PU)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ELISA法分别检测49例Hp阳性和30例Hp阴性的PU患儿IL-2、 IL-4、 TNF-α和INF-γ水平;将Hp阳性的PU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先予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根治Hp,而对照组先单独运用PPI类药物,比较4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 Hp阳性患儿IL-4水平低于Hp阴性者(P<0.05), INF-γ水平高于Hp阴性者(P<0.05)。观察组根治Hp后复测IL-4水平较根治前有所升高,而INF-γ水平较前下降(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失衡,了解IL-4、 INF-γ水平对指导Hp根治治疗有一定价值。
作者:秦臻;吴成;陈苗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极低,已成为我国肿瘤中的第一位死因。 microRNA ( miRNA)是小分子非编码RNA ( Ribonucleic Acid),可调节人体中大约30%的基因,在机体内对生长发育、细胞繁殖、代谢、凋亡等生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 miRNA和肿瘤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就miRNA与肺癌的侵袭转移、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综述。
作者:常甜甜(综述);刘东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解剖证实的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并总结声像图特征。结果15例PA-VSD均显示室间隔缺损及增宽的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骑跨率达40%以上;9例主肺动脉显示且内径窄于主动脉内径,6例主肺动脉不显示;左右肺动脉均有融合,分支发育尚可6例,9例左右肺动脉分支发育欠佳。四腔心对称12例,3例因合并心内畸形四腔心切面不对称;三血管及气管切面均显示有异常;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15例PA-VSD动脉导管探及反向血流信号。结论产前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并能够观察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发育情况,评估肺动脉的发育情况,为选择性优生及生后手术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作者:于金华;高文娟;黄进;付世文;缪伟;王军华;杨凤霞;代培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比研究CT与X线平片检查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胃肠道穿孔患者80例,根据检查诊断方法分为CT组40例, X线平片组40例,分析两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CT组诊断率为95%,线平片组为77.5%, CT组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胃肠道穿孔的患者进行CT检查,效果更好,X线平片仅可作为初查手段。
作者:张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中对NF-κB、 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本过程中对炎症反应是否发挥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70只。大鼠经过相应处理后,得到的组织标本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和COX-2的表达差异。结果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下降(P<0.01), NF-κB及COX-2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 PDTC组COX-2的表达仍较正常组偏高(P<0.01); EPO组和PDTC+EPO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较PDTC组明显下降(P<0.01),而EPO组和PDTC+EPO组内COX-2蛋白表达量较PDTC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OX-2的表达在EPO组和PDTC+EPO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降低大鼠海马区COX-2蛋白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的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作者:赵德福;宁显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0岁,学生,于2013年10月24日因“反复头晕、乏力1年余”拟诊“贫血待查、缺铁性贫血”收住我院血液内科,入院后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25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29 g/L。骨穿报告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中粒系占39.5%(酸性占4%),红系占50%,粒红比=0.79,其中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红系缺铁表现,未见寄生虫,考虑缺铁性贫血、组织细胞嗜酸性细胞偏高。大便常规提示黄色、隐血实验阳性、未见寄生虫卵。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镜示基本正常黏膜像。血液内科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予以输血、补充铁剂治疗后于11月4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9 g/L,大便常规提示褐色、隐血阴性、未见寄生虫卵,我科会诊建议患者排除小肠疾病,家属因经济原因拒绝。11月5日自动出院门诊随访。患者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复查大便常规6次提示隐血试验阳性,2月4日我科门诊拟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后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2 g/L、平均红细胞体积91.80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7.8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03.3 g/L。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示基本正常黏膜像。胶囊内镜示空肠菜花样新生物伴渗血、末端回肠淋巴滤泡增生(图1)。初步诊断空肠病变伴出血,拟进一步行腹部CT、小肠镜活检。但胶囊内镜检查术后第1天患者出现反复血洗肉水样便,量约1200 mL,考虑有活动性出血,故放弃小肠镜检查,经家属同意后于2014年2月10日转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可见中段小肠约20 cm其所属系膜内大量淋巴液潴留,其中小肠约5 cm肠壁可见蔓状血管瘤样增生伴肠腔内出血(图2),予以部分小肠切除手术,术后第6天出院。术后大体病理终确诊小肠及系膜淋巴管瘤。
作者:陈燕;孙小明;李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在辽宁医学院药学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中,随机选择3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选择30名学生采用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及科研能力掌握的评价较高。结论“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作者:吴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针对目前我国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现状,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关键,该篇就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淑丽(综述);茅双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PCR array技术观测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组。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提取各组大鼠肝脏总RNA,应用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PCR芯片检测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大鼠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 TC、 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脂血症大鼠上调≥2倍的基因6个,占7%,如Lrp1b、 Stab2、 Apol2、 Abcg1、 RGD1564999等基因;下调≥2倍的基因36个,占43%,如Ldlr、 Lrp6、 Pcsk9、 Apoa4、Cdh13、 Sorl1、 Apoa1等,上述上调或者下调的基因,涉及脂蛋白信号通路的LDL受体、 LDL受体相关蛋白、 LDL相关蛋白及HDL相关蛋白相关基因;胆固醇转运途径的胆固醇转运、胆固醇流出、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基因;以及胆固醇代谢途径的胆固醇吸收、分解代谢、胆固醇的平衡及生物合成等相关基因。结论高脂血症引起血清胆固醇水平异常,可能与调控肝脏的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王英;王志丹;宋囡;曹媛;曹慧敏;刘晶晶;杨关林;贾连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胃息肉是起源于粘膜下层的隆起性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及适应症的增加,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介绍胃息肉的分类、检查措施及治疗手段,并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胃息肉的病因学、发展机制、治疗及随访策略等进行综述。
作者:刘昕(综述);李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鸦胆子联合NP方案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N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鸦胆子联合N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上的区别。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改善率、白细胞下降率、血小板下降率分别为52.5%、37.5%、35.0%,与对照组患者的20.0%、60.0%、5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鸦胆子联合NP方案能有效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症状,降低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亚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Danhong Injection, DHI)与脑心通胶囊(Naoxintong Capsules, NXTC)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24例UAP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BG组(63例)和COG组(61例),分别采用DHI、 NXTC+DHI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BG组63例患者显效33例(χ2=8.796, P=0.015),有效28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6.83%与COG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治疗后胸痛、心悸、气短和心电图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OG组,两组心电图和血流变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HI 与NXTC 联用治疗UAP 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缩短胸痛、心悸、气短和心电图异常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卢旭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肿瘤转移始终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更好应对肿瘤转移,临床肿瘤学正在向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发展。对乳腺癌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使临床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靶向手段来预测转移发生的概率,进一步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转移。过去的几十年,癌症转移领域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性进展,临床和科研上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原始肿瘤向致命性转移发展的认知。本文围绕基因调节下的乳腺癌转移、器官特异性定向转移,综述近年来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由婷婷;李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