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张秀梅;许颖;肖建英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7名患者,71颗牙,男30名,女37名,年龄在4到7岁.均为慢性尖周炎,其中瘘管20例,牙槽脓肿17例,X线摄片有尖周炎骨质改变.按照就诊顺序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40颗牙,对照组31颗牙.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输卵管疾病是造成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是诊断输卵管疾病的准确可靠方法.通过此项检查,可清晰显示子宫腔形态、输卵管形态、蠕动功能、输卵管是否阻塞、阻塞部位,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对轻微输卵管粘连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长期以来,医生在X线直接照射下实施此项技术,又没有切实可靠的防护措施,给从事此项工作的医生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使此项诊断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
作者:裴洪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53、p7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胃癌和40例不典型增生病例中p5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10例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胃粘膜组p53、p73蛋白无表达;p53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为71.4%,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30%(P<0.01);p73蛋白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为64.3%,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22.5%(P<0.01).结论 p53、p7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晓林;高志安;聂洪材;齐凤杰;孟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可乐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的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接受不含或含50,100,150μg可乐定的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的4组.记录感觉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中镇痛镇静的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0,150μg可乐定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内脏牵拉痛发生率及辅助用药需要量减少,镇静效果良好,寒颤发生率降低.然而150μg可乐定组低血压发生率增加.结论 可乐定100μg组与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合用硬膜外麻醉时可改善甲磺酸罗哌卡因阻滞特征而不增加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作者:张宇;张锦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甲状腺鳞癌细胞株SW579形态学和NIS表达的变化.方法 分别以终浓度为2×10-5 mol/L、4×10-5 mol/L、6×10-5 mol/L、8×10-5 mol/L的维甲酸作用SW579细胞株,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利用RT-PCR的方法观察钠碘转运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ATRA作用48小时后,可见细胞形态改变;但NIS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ATRA可诱导SW579细胞形态学变化,但不能提高NIS的表达.
作者:张辉;张秀梅;许颖;肖建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我科应用IABP成功救治术后低心排5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单纯CABG1例.男2例,女3例.年龄58~64岁.
作者:王泽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中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手段的重要标志.
作者:陈清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焦虑症是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一类精神疾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焦虑症,随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冠心病是创伤较小、疗程短、疗效较为显著的治疗手段,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心理疏导前后的心理反应,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铁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阿司匹林(ASA)是否有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发生凋亡及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 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测定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凋亡率;通过电镜、Hoechst 33258染色从形态上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1)阿司匹林能抑制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生长,并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呈现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流式细胞仪(FCM)观察细胞的凋亡率随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大而增加.(3)电镜下凋亡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致密,并沿核膜边集.(4)Hoechst 33258染色后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阿司匹林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阿司匹林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作者:封常刚;王中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脑膜瘤较常见,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7%,中年女性多见.起源于脑膜内皮细胞,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或绒毛,多为单发[1-2],本文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较均匀密度脑膜瘤40例,旨在分析SCT血管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雷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0至2006年我科收治需留置胃管病人300例,其中男210例,女90例,年龄在38~75岁之间,昏迷病人48例,吞咽困难病人132例,营养摄入不足,需长期鼻饲饮食患者120例.本组病例经过多年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应用简捷方便的留置胃管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大量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ACEI类药物可有效减少左室重构的发生,然而近研究发现,ACEI类药物长期应用所产生的醛固酮逃逸现象以及心脏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产生的局部醛固酮对心脏的直接损害,促使学者们去探索新的防治左室重构的药物,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
作者:张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β-catenin及E-cadheri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肝癌及相关临床和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HCC中β-catenin及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在肝硬化和癌周肝组织中β-cat和E-cad基本在细胞膜表达.肝癌组织中β-cat异常表达表现为细胞膜表达减弱、缺失和异位表达(胞浆,胞核表达),异常表达率为76.38%,与肝硬化和癌周肝组织比有明显差异(P<0.05).肝癌组织E-cad异常表达表现为膜表达减弱或缺失,异常率为61.11%,与肝硬化和癌周肝组织比有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细胞中,β-cat异位表达率为:高分化63.6%,低分化96.4%,差异显著(P<0.05).E-cad的异常表达率为:高分化47.7%,低分化85.7%,差异显著(P<0.05).E-cad在14名有门静脉癌栓病例中表达异常率明显高于无癌栓者(P<0.05).结论 β-cat和E-cad的异常表达与肝癌有关,其中E-cadherin在肝癌细胞膜表达的缺失和减弱可能为导致β-catenin异位表达的一个因素,从而导致肝癌发生.β-cat和E-cad的异常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E-cad的异常表达与肝癌门脉癌栓有关.β-cat和E-cad的表达与肝癌组织分型,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
作者:魏林;鞠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CT诊断支气管异物已见一些报道,但应用CT冠状面薄层扫描技术诊断支气管异物报道较少[1].本组收集资料较全的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赵广文;牛玉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是其它疾病未经很好护理而造成的皮肤破损.引起褥疮基本、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迫而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1].
作者:刘素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笔者观察2005年在本站无偿献血者出现的献血反应,采取了适宜的护理措施,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NF-κB(nuclear factor-κB)在创缘的表达规律,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探索新指标及选择阳性对照.方法 应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60例不同损伤时间(0.5 h~16 d)大鼠皮肤切创NF-κB表达进行检验.结果 在创缘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NF-κB阳性细胞的表达在切创后0.5h就开始升高,1~2 d达高峰,以后表达量开始下降,16d时降到低值;死后造创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F-κB在切创后创缘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可作为一种判断皮肤切创经历时间的参考指标.
作者:曹云星;王立军;吴爽;沙峰;梁赞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左旋谷氨酸(L-Glutamic acid,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对大鼠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PPN)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7管玻璃微电极在细胞外单位记录及微电泳方法观察微电泳Glu、GABA对PPN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Glu(5~30 nA)使88.89%(72/81)的PPN神经元放电增加,8.64%(7/81)无反应,2.47%(2/81)放电减少;GABA(10~60 nA)使97.67%(42/43)的PPN神经元放电减少,2.33%(1/43)无反应.结论 Glu和GABA分别兴奋和抑制PPN神经元,并有紧张性作用.
作者:林宇涵;高东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开展子宫内膜电切术67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子宫异常出血患者67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5.9岁.
作者:顾立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