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
目的:探索低分子肝素与华法令抗凝治疗肺栓塞的效果对比.方法:病例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77例肺栓塞患者 ,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华法令组.华法令组应用华法令进行干预 ,低分子肝素组则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评价两组的凝血指标和用药安全性.结果:经治疗 ,两组患者在凝血指标上相近 ,统计学差异不显著( P>0.05 ).在用药安全性上 ,低分子肝素组(2.63% )跟华法令组(12.82% )相比有明显优势 ,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华法令与低分子肝素对肺栓塞患者均有效果 ,但相对于华法令来说 ,低分子肝素用药安全性更高 ,患者更耐受 ,值得推广.
作者:王海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刺络拔罐的治疗方法 ,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入院的6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刺络拔罐治疗(观察组)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 ,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相关指标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施红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雾化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COPD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雾化吸入试验组(下称试验组)33例 ,常规治疗对照组(下称对照组)27例.雾化吸入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 ,采用布地奈德、特步他林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每次给予雾化布地奈德2ml及特布他林1ml注入雾化器治疗 ,2次/天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 ,并采取精心的细节护理 ,7天一个疗程.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近期效果 ,咳嗽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比较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急性期患者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能有效缩短其咳嗽症状的时间 ,能迅速地改善和控制急性病理症状 ,提高COPD治疗的总有效率.雾化吸入在护理COPD患者治疗效果上市肯定的人.
作者:任志红;高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 )是心内科相对独立的治疗单元 ,有特殊的要求、治疗护理和人文关怀规范.CCU 收治所有心血管病的急危重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循环支持的患者 ,这意味着较多的患者要持续静脉输液治疗.由于我科年轻护士较多 ,患者病情重 ,输液持续时间长 ,而如何有效的进行静脉输液管理 ,避免不良状况 ,提高 CCU 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满意度是目前临床上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者: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8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重正化倾向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总结并分析其诊治方案、中医证型及治疗结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重正化倾向期患者86例 ,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收集 ,对其中医证型、临床主症、中药方剂、预后转归等资料进行记录分析 ,建立 EipData.0数据库 ,并对其进行SPSS17.0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 ,共计得到134例单一证型 ,其中52例为肝郁脾虚证 ,占整体的38.81% ;以舌红降(32例)为主 ,其次为舌暗红(17例) ,舌紫暗(14例).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多以肝郁脾虚证为主 ,其临床脉象、舌苔分布特征同证型分布基本相符 ,临床应辨证施药 ,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
作者:葛志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在脊柱侧弯患者中围手术期护理中护理程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64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程序模式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脊柱平均矫正角度明显较好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护理程序有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刘旭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药物治疗的消化道溃疡的患者4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进行治疗 ,观察组给予蒙脱石散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痛消失的时间、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以及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 P< 0.05 ).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不仅缩短了患者腹痛消失和肛门排气恢复的时间 ,还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柏继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欣母沛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两组产妇均采用欣母沛以及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 ,组间经对比以 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采用欣母沛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产妇宫缩乏力现象 ,降低出血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秦晓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肺部CT检查过程中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对比应用情况 ,为肺部CT准确检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 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肺部CT检查的患者120例 ,随机均匀分成两组 ,对照组患者60例 ,主要进行常规剂量肺部CT检查 ,观察组患者60例 ,主要进行低剂量肺部CT检查 ,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情况.结果:经过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和肺部CT检查 ,在患者呼吸时相优良情况上 ,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 ,在患者阳性符合情况上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在患者CT诊断不良问题产生率上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肺部 CT检查过程中 ,选择低剂量诊断检查方法比较好 ,不仅可以明显提升患者CT扫描诊断结果准确率 ,在节约诊断成本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影像学图像 ,诊断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作者:何镒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中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取医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给予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转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手术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硬膜下残余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不管是在手术时间、术后硬膜下残余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都明显超出观察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时值得大力采用.
作者:段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TMRI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例42乳腺导管内孤立/多发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腺X线、超声检查及 AURORA 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 -RADS) ,评价其病灶的形态学(包括病灶大小、形状、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模式及其他相关的特征 ,并与X线、超声检查相对照.结果:42例病人孤立导管内乳头状瘤27例 ,多发导管乳头状瘤15例.MRI共检出38个病灶 ,其中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MRI为阴性 ,2例双侧多发导管乳头状瘤MRI检出双侧病灶.其MRI形态学表现多见是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42.5% ) ,其次为乳晕后区孤立或多发结节样强化(20.6% )及乳晕后方导管样、线状、分支样强化(11.3% ) ,伴或不伴导管扩张 ,MRI增强信号 -时间曲线以平台型和流出型为主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部分(4例)表现为类似恶性肿瘤的 M R I征象(9.5% ) ,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分.结论:乳腺专用 M R I检查对检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具有较大的优势 ,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定位 ,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珊珊;李伶娟;阮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遍应用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许多方便.但由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 ,特别是尿白重要项目的测定结果与临床不符而与医护人员及患者引起矛盾.根据我几十年的临床检验工作总结和相关资料报道 ,分析出季节对尿蛋白的影响 ,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孙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门诊生殖中心治疗的150 名复发性流产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正常妊娠女性150名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数值 ,包括全血还原比黏度高切、低切 ;全血黏度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妊娠后血流变学指标复常率、妊娠超过5个月人数比例、血 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增长与孕周相符率、B超显示与孕周相符率.结果:全血还原比黏度高切、低切 ;血黏度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 ,以及血小板聚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妊娠后血流变学指标复常人率、妊娠超过5个月人数比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增长与孕周相符率、B超显示与孕周相符率都显著的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 ).结论:通过对自然流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以及血小板聚集检测 ,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涂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体温预防护理对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将我院86例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低体温预防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予以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低体温预防护理 ,可以明显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在县级医院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预后不佳影响因素 ,为治疗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共以尿激酶原溶栓治疗AMI患者94例 ,据是否发生心血管并发症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溶栓90min ,其中罪犯血管再通占50.0% 、完全再通43.62% ,未见死亡例 ;溶栓治疗后出现并发症17例 ;对照组冠心病、肥胖比重、获得急诊急救时间高于观察组 ,日间发病、救护车转运、自行用药比重、症状典型比重低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14.89%.结论:尿激酶原治疗AMI疗效较好 ,90min内血管再通率较高 ,但疗效因素影响较多 ,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血管再通 ,需做好风险预测 ,及早转运.
作者:彭树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近年来 ,有关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 ,提醒人们使用中药时应多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 ,简单的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
作者:雷伟龙;祝欣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一组采用二甲双胍口服治疗 ,另一组采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比较药物毒副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糖指标差异不大 ,经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降低 ,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评分高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 ;试验组不良反应共计出现2例(5.7% ) ,低于对照组的9例(25.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糖尿病效果确切 ,表现出治疗时间短、毒副反应少、降糖平稳的优点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作者:何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影响.方法:按照相等对匹配原则 ,选取8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40例为观察组 ,40例为对照组 ,两组化疗患者在化疗的前一天均测评SCL -90及MCMQ ,化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及护理 ,15天后两组患者再次测评SCL -90及MCMQ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收集到的资料统计处理后进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两组化疗患者化疗前两个量表共13个因子均分比较 t检验结果(P>0.05) ,差异无显著性.两周后两组患者化疗评分比较结果显示 ,13个因子均分比较 t 检验结果(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心理干预 ,改变了化疗患者有害的负面心理行为 ,均能从不同程度上克服一定的心理问题 ,并且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作者:罗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管理中风险理念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新生儿输液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2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实验组应用风险护理管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在输液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患儿护理后家长满意度为95.2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5% ,组间比较 ,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 );实验组新生患儿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4.29 ,% ,对照组新生患儿为52.39%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新生儿输液患儿应用风险理念管理 ,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 ,提高新生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谭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 ,探讨预防和减少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方法:从胺碘酮的药物性质、选择输入的方式、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发生静脉炎后积极对症处理.结果:20例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原因中 ,12例(60% )为药物因素引起 ;5例(25% )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 ;3例(15% )为患者因素引起.结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药物因素为主要因素 ,输注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肖立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