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食用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王伟忠;郭赛

关键词:瓠瓜, 食物中毒, 中毒病人, 现报告如下, 中学学生, 症状, 藤县, 抢救治疗, 女生, 临床表现, 进食, 对症治疗, 北镇, 梧州市, 患病率, 猪肉, 止痛, 医院, 胸闷, 消炎
摘要:梧州市藤县津北镇某中学多名学生因进食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1中毒经过及临床表现 2000年5月15日下午5时左右,藤县津北镇某中学学生330人在该校食堂进食晚餐,主食为米饭、白粥;菜食为瓠瓜、苦麦菜、辣椒、猪肉.晚上7时15分开始出现首例中毒病人,患者为女生,13岁,主要表现为胸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四肢乏力等症状.此后又相继出现症状相似的病人,到晚上10时(在5小时内)共有17人发病,其中男生4人,女生13人,年龄均在12~15岁.中毒患病率为5.15%(17/330),即送医院抢救治疗.经过催吐、洗胃、补液、止痛、止呕、消炎等对症治疗后,中毒的17例病人于16日中午12时均痊愈出院.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永州市消除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是全省碘缺乏病(IDD)中等流行区,分布11个县区,受威胁的人群达260万.据1980年5月调查,居民患病率达9.00%(31 138/345 410),7~14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达29.63%(8 926/299 455).经长期对病区采用供应1/4万加碘食盐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居民碘营养水平逐年改善.1984~1988年经省对我市IDD防治效果考核、照核验收,确认我市地甲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1].近10年来又加大了防治工作力度,全民普食加碘食盐浓度提高到1/2万,IDD防治工作进一步取得了显著效果,1999年经省级考核评估确认达到实现消除IDD阶段目标.现将1984~1999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尚红;宋长波;王平和;贺新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壳聚糖的冰醋酸溶液400 mg/kg@d和0.5%冰醋酸,连续七天,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改变.[结论]2%的壳聚糖溶液能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增殖.

    作者:陈超群;任林;吴移谋;薛金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肥胖及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肥胖、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和体检的方法对遵义市40岁及以上年龄的2 234名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超重和肥胖组的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和低体重组;肥胖体型组DM和IGT患病率分别为8.86%和9.36%,均高于正常体型组;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肥胖(尤其腹部型肥胖)、高血压对中、老年人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有影响.

    作者:黄梅芳;李显文;杨琼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调查

    我国HBsAg阳性占据人口的十分之一之强,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传染病[1].乙肝很容易发展为慢性和肝硬化等产生不良的后果,少数病例可以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2].目前为止,乙肝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乙肝的感染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预防工作除了对一般人群的预防外,还需要对尚未出生和出生不久的婴儿的预防.故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母要垂直传播的情况,遂结合平时工作对日照及周边地区的乙型肝炎在母要中的垂直传播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对该地区的预防工作提供建议.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茂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特杀鼠2号灭鼠效果观察

    特杀鼠2号(原名鼠净88-2)是敌鼠钠盐加增效剂配制的一种复方灭鼠药.据研究者报告[1],其灭鼠效果优于敌鼠钠盐.为进一步观察其灭鼠效果,我们于1999年12月,在实验室和现场对上述两种灭鼠药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特杀鼠2号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提供,敌鼠钠盐系大连化工实验厂购进,批号981110,昆明小鼠为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动物养殖中心供给.1.2 适口性试验特杀鼠2号直接加清水稀释配制成0.1%浓度的稻谷毒饵,敌鼠钠盐用沸水溶解后配成0.1%浓度的稻谷毒饵,稀释药用水量为稻谷量的20%.每种毒饵为一个组,每组小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克.单笼试验,试验前小鼠停食24小时,每只笼内对称放食皿2个,分别放稻谷毒饵和正常稻谷各10克,24小时交换一次位置,连续三天,每天称量饵料消耗量和更换新饵.第4天开始正常饲养,并观察中毒及死亡情况.

    作者:王军建;黄谊;邓序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农村地区O~22月龄儿童接种卡介苗效

    为了解我县农村地区0~22月龄儿童不同时间、地点接种卡介苗的效果,遂于1999年10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农村地区在1999年10月期间的0~22月龄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或以上接种卡介苗;十二周后于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结核菌素(PPD)0.1ml,72小时后观察结果,注射部位硬结直径≥5 mm为阳性反应.

    作者:果调查;吴德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标化合格率与平均合格率评价食品卫生抽检结果的比较

    食品卫生状况的好坏,人们通常用食品卫生抽检平均合格率的高低为依据作出评价,但由于平均合格率实际上只是一种频率指标,且受抽检样品种类、数量、各类食品上市比率及合格率差异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用平均合格率制成的统计图表也不能消除上述混杂因素的干扰,所以,用平均合格率来评价年度间或当年食品卫生状况的变化是不准确的.为此,试通过对我省1997~1999年食品卫生抽检结果用标化合格率与平均合格率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指出应用标化合格率来反映食品卫生状况的科学性,更好地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绍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淮安市1990~1999年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我市自1982年实施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接种以来,乙脑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市乙脑流行规律,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我市1990~1999年乙脑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系统,流行病学资料由我站防疫科资料室提供的<乙脑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诊断标准按卫生部颁布的<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结合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诊.

    作者:纪如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娄底市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调查

    为了解娄底市小学常见病患病情况,进一步做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我们于1999年5月至7月,对娄底市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是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娄底市城区内两所小学的1~6年级全体学生,年龄7~14岁,共调查1 752人,其中男935人,女817人.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视力、沙眼、血红蛋白和营养状况等.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监督司1992年颁发的<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报表技术规范>进行,血红蛋白用XK-2型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

    作者:杨纲;贺述柒;王桂根;邓作文;刘晚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血清抗体阳性率调查

    为了解机体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免疫失败采取补救措施,我站从1998年开始对全市接种人用用狂犬病疫苗者作狂犬病病毒抗体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科与方法1.1 疫苗来源狂犬病疫苗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浓缩高效价疫苗(2.5u/支),按规定要求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王玉寅;沈才祥;朱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尿毒症患者全血中六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

    必需微量元素锌、铁、铜、锰及钴,在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微量元素在机体内均有一个理想的生理效应界限,若其代谢失衡则可引起生理机能失常,甚至导致严重的疾病发生[1,2].肾脏是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平稳的一个重要器官,为探讨微量元素与尿毒症病因的关系,於1997年3月至12月,对尿毒症患者与健康人全血中上述几种微量元素及铝元素进行了对比测定,分析其变化原因及临床意义,试为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作者:赵春起;翟宁;秦岩;张烈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献血人员戊型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近年来,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发现,献血人群中感染情况较严重[1],且存在肠道外的血行传播[2].为此,本站1998年对部分职业献血员和首次无偿献血人员增加抗-HEV的检测,旨在进一步了解献血人群中HEV的感染情况及传播方式,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性肝炎(PTH)的发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本站登记在册的626名健康职业献血员和182名首次无偿献血的高等学院在较学生,共808人,其中男性326名,女性482名.

    作者:林铁流;何晓学;高秀玲;许巍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湘南铁路地区急性菌痢高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目的]为探索湘南铁路地区急性菌痢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994~1998年医院病例资料,并作1999年现状调查,运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和规范管理(GMP)方法实施防治对策,作效果观察.[结果]误诊病例多,铁路流动人口多,菌痢传入机会频率高,环境卫生质量差,是报告发病率高的原因,运用HACCP和GMP方法后,误诊率由原来的42%下降到8%,发病率(6&34/10万)比前五年年均212.5/10下降了67.8%.[结论]诊断欠规范、误诊病例多,是报告发病率的关键因素;其次为铁路客运从业人员接触传染机会多、流动人员多,运用HACCP和GMP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急性菌痢的高发病率.

    作者:黄由芬;周光成;李增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某大型石化企业职业人群混苯暴露水平监测

    [目的]通过测定某大型石化企业车间环境中混苯(苯、甲苯、二甲苯)及工人尿液中混苯的代谢产物,评价工人的接触水平.[方法]选择该公司有混苯暴露的芳烃、烯烃等六个厂以及无混苯暴露的职工医院,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空气中混苯,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工人尿液中反,反-粘糠酸(t,t-MA)以及马尿酸(HA).[结果]车间空气中苯的平均浓度波动在0.73~26.91 mg/m3之间,大超标率为7.41%,大超标倍数为20.91;混苯暴露厂工人尿液中t,t-MA,工后明显高于工前,差值波动在1.14~3.78 ug/mg.Cr,明显高于对照单位的0.33 ug/mg.Cr,且暴露工人尿液的变化值与空气苯浓度呈等级相关性(Rs=0.64,P=0.03);甲苯、二甲苯检出率较低,HA工后、工前无明显差异.[结论]该公司存在混苯暴露,但以低浓度苯暴露为主,t,t-MA可作为苯暴露的生物学监测指标.

    作者:王守林;戴建国;杜冰;曹晋柱;吴仲华;陈海燕;徐莉春;王心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铜鼓县1997~1998年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常见的主要肠道传染病,在我县发病率曾高达1105.56/10万.由于痢疾杆菌菌群多,菌型之间又无交叉免疫,故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给该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已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痢疾杆菌耐药性问题,进一步了解痢疾杆菌与大肠杆菌耐药性间存在相关的可能性,我们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耐药性监测工作,现将近两年来(1997~1998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尹子达;尹黛菁;邱晓明;邓秋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指数曲线法对浏阳市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下降速度的研究

    近年来,浏阳市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曲线虽然可见小的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为探讨下降的速度和规律,遂应用指数曲线法对浏阳市1989~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下降的速度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熊子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湘南莽山林区莱姆病疫源地的调查

    [目的]证实湘南莽山林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存在.[方法]选择莽山林区为调查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和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进行媒介蜱的病原学鉴定.[结果]检测395份自然人群的血清,莱姆病感染率为6.33%,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x2=2.528,P>0.05);检查蜱212只,微小牛蜱为优势种,其中肠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5%(3/20).[结论]可以确定湘南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作者:黄晓教;何汉江;杨志英;欧录明;张小清;刘庆武;黄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娄底市消除碘缺乏病评估报告

    为了全面评估我市消除碘缺乏病(IDD)工作的进展,建立健全可持续性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机制,1999年底至2000年初我们按卫生部等五个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对市辖五县(市、区)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曾桂华;刘俏春;吴平凡;王健云;龙铁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散叶甘蓝拮抗亚硝酸钠诱发小鼠

    [目的]研究散叶甘蓝(savvay oabbage,卷心菜)对亚硝酸钠致突变的拮抗作用.[方法]亚急性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结果]散叶甘蓝菜汁可使亚硝酸钠诱发的微核发生率降低(P<0.05);且当其还原型维生素C浓度低于阳性组(Vit C)的条件下两者的抗微核效果保持一致水平(P>0.05).[结论]散叶甘蓝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拮抗亚硝酸钠的致突变作用,并且这种效应不是维生素C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作者:汪洋;赵安莎;曹显庆;舒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大口井与压把井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

    饮用水水质的好坏直接与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那种传统型敞开式大口井逐渐减少,而取而代之的则是密闭型压把井.大口井是指地表面有泉水涌出的地方挖成一个1~2m见方的水池,四周一般用石块砌好,表面水质暴露于空气当中.压把井是指水面的深度一般距地表10~30m,井壁四周用水泥河砂抹平,使表层水不得渗入,且井口封闭,饮用水靠深入井底的塑料软管通过机械装置或电动装置将水压出或抽出使用.我们于1998年6月对本地区的大口井(旧型井)与压把井(新型井)进行了水质卫生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贤君;周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