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运长;彭清华
文章浅谈了双语教学几点看法,它能挑战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外语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并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提出了几点发展的建议.
作者:刘英姿;周源;冯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以牵引、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椎病(神经根型)6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0例用牵引、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照组300例用牵引、推拿两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3.0%,对照组治愈率5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牵引配合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伍金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的生成,发育,强弱,盛衰均与肾有密切关系.众多研究表明补肾法能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成骨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是多能细胞,通过诱导可分化成为骨、软骨、脂肪、肌腱,这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完善地阐释补肾法的理论依据,对防治骨质疏松症,骨坏死,骨缺损等也有重大价值.
作者:李显澎;范海蛟;樊粤光;刘建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和离子型在造影中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797例患者分为非离子型329例和离子型468例,其中离子型造影剂单独运用53例,415例为离子型造影剂加入地塞米松.结果:离子型造影剂单独运用53例,发生不良反应12例;离子型造影剂加地塞米松的415例中,发生不良反应4例.结论:在护理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掌握禁忌症及推注入药物的时间,准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材;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步骤,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叶秀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BY-N6A自动清洗旋转式黏度仪等测定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非血瘀证患者与健康成人的血流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血瘀证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血的高切、中切、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及血浆黏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均较非血瘀证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增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预防和治疗慢性肺心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湘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抗病毒泡腾片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C18,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277 nm;流速:1.0 ml/min.结果:回归方程:y=2745.12614X-384.59877,r=0.99987.结果:表明连翘苷在28.5~228 n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8.65%,RSD%=0.68%.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抗病毒泡腾片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珊珊;彭艳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近年来文献的查阅与整理,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有正虚感邪、燥盛成毒、血虚血瘀、气阴两虚,女子冲任失调5个方面.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单方、单味药及针刺等疗法的使用,能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要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中药对干燥综合征的影响,并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
作者:史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湖南药用植物菝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方法:以湖南金刚藤主产区的15个菝葜材料为研究对象,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在建立适合菝葜植物的PCR-RAPD反应体系的基础上,从45个随机引物(10 mer)中筛选出14条,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正式扩增,共获得14张DNA指纹图谱,144条DNA谱带,其中有135条为多态带.建立了基于RAPD的菝葜植物亲缘关系树形图.结果:成功地将湖南金刚藤主产区的菝葜植物划分为明山类、会同类、靖州类、雪峰山类和鸡公界类的菝葜归为会雪类、靖鸡类和明山类.会雪类与靖鸡类与明山菝葜相比较,会雪类与靖鸡类的亲缘关系又较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湖南省不同菝葜类型之间亲缘关系,这个研究结果是国内外首次对湖南不同菝葜类型之间亲缘关系的报道.
作者:仇萍;盛孝邦;彭琦;魏然;刘春林;黄宇明;张光贤;宋思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行关节腔注射,并配合内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1例,治愈1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并对本病的发病与疗效机理进行了讨论.
作者:甘文;袁艳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了脊三穴为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116例的护理体会,详细的介绍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工作的细节,包括正确卧位和正确抱姿人体基本功能训练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提出要与时俱进,增添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完善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创新方法,实现政治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作者:卓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自拟冠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消心痛、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组用消心痛、阿司匹林加冠心汤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疗效.结果: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7%,且治疗组在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及3大常规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冠心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吕春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选择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组;治疗组25例用中药加味玉屏风散汤剂治疗,对照组25例用氨茶碱、酮替芬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采血,检测血清IgE水平.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P<0.05),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能降低患儿血清I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能降低CVA患儿血清IgE水平.
作者:帅明华;郭春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138只眼)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白内停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明目退翳汤.治疗3个月后,分别就眼部症状、肝肾阴虚临床表现、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9%,且治疗组在改善视力、肝肾不足的症状及晶状体混浊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上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文章指出目前中药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材质量明显下降;饮片炮制研究滞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落后.提出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突破的方法是:多环节全程控制;多组分整体研究;化学检测指标应与生物活性相关.
作者:马梅芳;李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普及诊断病理学常识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刘起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按文献[3]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不给药物;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造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Ⅰ-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Ⅰ号注射液1 ml.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 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用于骨骼肌MDA、SOD、MPO的检测;切取左后肢腓肠肌行干湿重比值的检查;大鼠下腔静脉穿刺取血,取血清MDA、SOD、MPO、NO检测.结果:(1)MDA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复灌Ⅰ号干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D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SOD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其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3)MPO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MPO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而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均较IR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骼肌干湿重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骨骼肌水肿明显,8 h内水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NO的检测结果:在再灌注后2 h时高,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R与Ⅰ-IR各组NO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SOD降低的程度、降低PMN的游出数量、降低血清中NO的含量、减轻组织水肿程度.
作者:朱付平;熊光仲;范志英;袁锋;李艳艳;陈丹;龚志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激发中医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法:对比两种教学法的效果,并利用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结果: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的教学法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具体相结合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作者:符逢春;刘百祥;陈卫平;刘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国内外都较高,对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要在了解病史、药物搭配伍、区别年龄用药、合理使用中草药、定期检查等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才能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周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养正散结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胃黏膜EGF、EGFR的影响.方法:将108例CAC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给予养正散结汤和胃复春片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EGF、EGFR的表达.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5%,对照组为79.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萎缩、IM、Dys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正散结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降低胃黏膜EGF、EGFR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更新;李合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