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目的:分析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婴儿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该院2012.1.1~2014.12.31收治的48例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就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冠脉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小婴儿川崎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男女比例2.7:1,6月以内小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高(占75%).(2)28例典型川崎病诊断前发热时间(7±2.1)d,口唇龟裂100%,球结膜充血100%,皮疹占78.6%,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9.3%,肢端肿胀占92.9%,杨梅舌100%,卡疤红肿占53.6%.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确诊前发热时间(8±2.4)d,口唇龟裂占75%,球结膜充血占60%,皮疹占50%,颈部淋巴结肿大占30%,肢端肿胀占65%,杨梅舌80%,卡疤红肿占55%.(3)28例典型川崎病确诊前中性粒细胞数增高的占100%,血小板增高占64.3%,CRP增高100%,血沉增高100%,冠脉损害发生率18%,小便常规异常占35.7%,肝功损害占28.6%.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确诊前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占90%,血小板增高占40%,CRP增高占60%,血沉增高50%,冠脉损害发生率40%,小便常规异常占25%,肝功损害5例,占25%.(4)小婴儿川崎病对IVIG 2 g/kg治疗效果较好,单次有效率91.5%.(5)小婴儿川崎病冠脉损害发生率较高,在住院期间诊断冠脉受损15例,占31.25%.结论: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男性多余女性,不完全性者较多,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对静脉丙球2 g/kg·次治疗效果较好,发生冠脉损害几率较1岁以上儿童川崎病高.
作者:谢伦燕;石明芳;罗菊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且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孙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生化分析在当前的临床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它能够为诊断与治疗提供非常具有价值的辅助参考信息,是临床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东芝TBA-120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它在操作和使用上具有方便、快捷以及准确性高等特点,可有效服务于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但在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过程当中,为了全面确保其检测质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还必须要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工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对如何做好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质量控制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对生化分析的检测质量起到确保作用,促进临床工作发展.
作者:杨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不同方案治疗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该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病人实施基础内科治疗,治疗组病人实施内科治疗同时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结论:对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实施基础内科治疗方案与胺碘酮混合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吴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01月01日至2014年12月01日就医的80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采取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干预方法.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痴呆患者ADL评分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结果:对比分析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及ADL评分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经由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智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惠杰;刘丹丹;赵英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脑卒中是当前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这种脑卒中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针对这种脑卒中康复护理进行充分的研究,切实保障相应的脑卒中患者得到较好的护理效果也就显得极为关键.本文就重点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简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患者当中使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接收的60例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分组,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类并发症的数量均比对照组要低很多,而实验组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指数要高出对照组很多.结论:对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将患者的因手术所带来并发症的风险降低同时还可以使患者对于医疗系统服务的满意程度有所提升.
作者:王维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在气管导管引导下留置胃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式置入胃管洗胃,观察组在气管导管引导下置入胃管洗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成功率及插管时间.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57.1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照组平均插管时间分别为(94.57±20.64)s、(241.28±30.14)s,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气管导管引导下留置胃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彭文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普外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法:从某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岗的护士职工中抽取20名,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别编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名.研究组实施专科护理培训,对照组未进行普外科专科护理培训,采取问卷调查法,统计普外科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和意见,并比较两组的护理差错率、缺陷率和失误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0%)的护理质量缺损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18.0%),其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护理质量缺损的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操作不规范、缺乏专业知识与法律意识、护理排班不合理、出现护患纠纷以及护理记录不规范.结论:对普外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专科培训,提升其综合工作能力和素质,对于防止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韩雪娟;王树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断脐后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的临床疗效.随机选取2015年4~12月在该院进行剖宫产术的孕妇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孕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前及手术时均不给予注射抗菌药物,在术后给予静脉注射抗生素;观察组孕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当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抗生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在术后腹部切口的情况、体温变化情况及剖宫产手术术后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断脐后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碧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肠内营养支持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救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肠内及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局部和全身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及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局部和全身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及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相比比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炙的治疗上更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邵锋;金平;李良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护理路径表后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价值.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共60例,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对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和血糖的控制达标率进行统计,将统计的数据作为对照组;之后使用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干预,将统计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和血糖的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护理路径表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和治疗的配合度,并使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王亚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不孕不育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有生育史的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所以研究对象均进行支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感染总人数与对照组差异较大,观察组Mh感染和Un+Mh感染人数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支原体阳性标本中,Un耐药率、Mh耐药率、Un+Mh耐药率大的分别为四环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病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作者:马晓东;潘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思想觉悟水平,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人民群众满意医院.方法: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中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模仿作用,制定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尊重人,信任人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结果:职工精神面貌和单位院容院貌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病人满意度直线上升,今年顺利通过四化单位检查并勇夺本地区第一名.结论:调动职工内在的积极性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本的方法.
作者:周兴超;付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及诊断方法.方法:对4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诊断,并观察这些部位的超声表现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和DSA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这40例患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引起的病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来诊断4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其中33例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狭窄,2名患者无名动脉狭窄,而Ⅰ级盗血患者一共有13例,Ⅱ级盗血患者有17例,Ⅲ级盗血患者10例.和DSA结果相比,准确率达到了98%左右.结论:临床上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时,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诊断,该诊断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有效的分析、评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
作者:文兴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在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状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呼吸科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55例,其中对照组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一般护理,护理组患者则在常规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状况和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哮喘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患者的哮喘治疗总有效率为70.9%,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同时提升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树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在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该院接诊的62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者,给予患者炎琥宁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该院接诊的62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单纯炎琥宁静脉滴注,设为对照组,两组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两组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炎琥宁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疗效高,可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云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专项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该院手术室于2014年1月在护理工作中开展感染护理专项管理制度,并对2013年与2014年手术室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开展护理管理后,我院手术室院共行手术1628台,其中共发生感染人数19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开展前(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梅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风湿免疫科患者160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以及患者疼痛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满意度与疼痛感比较数据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于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的患者康复情况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手术室强化护理模式对预防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5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手术室护理模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切口感染率为2.3%,对照组为9.2%,两组切口感染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强化护理模式与常规手术护理相比,能够有效的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作者:闫海波;张梅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