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祖;郑敏;韩艳霞;张艳民
对使用TCu380A的91例、带铜宫型IUD的90例育龄妇女进行紧急避孕效果临床对比观察,并于术后1、3、6个月随访.半年内前者有1例因出血和腹痛取出,后者有1例妊娠,终止率为0.55%.半年持续使用率两者分别为98.90%和98.89%.紧急避孕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92.9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995 0,P>0.05).总有效率为96.41%.不良反应除腰痛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x2=7.112 0,P<0.01)外,经量增多、出血和腹痛等皆无差异.提示:TCu380A和带铜宫型IUD用于紧急避孕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并可持续避孕,值得推广.
作者:班秀如;肖元友;方惠;刘光华;刘群;余莉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解贫困地区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需求,为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0年1月对全县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
作者:邵子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探讨不育夫妇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发生率,用ELISA法检测471对不育夫妇血清中自身免疫抗体AsAb、AEM、AHCG、AOV、ACL、TAAb的发生情况.结果:不育夫妇各项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除继发不孕组和流产组的男性AsAb外,其余各项抗体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免疫因素是引起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胡誉;钱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生殖健康引入大学课堂的意义在于保护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及其将来的健康,其次能使他们成为防治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者.文章通过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论述,阐明组建生殖健康网络,开展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掌握性知识和性技能,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性病、艾滋病在高校的传播,净化社会环境.
作者:鲍祝莲;龙鳞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产科子宫切除是指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因出血不止或剖宫产术后晚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而发生阴道大出血或严重宫腔内感染等而行子宫切除术.今就我院产科1990年1月~1999年12月10年共计产科子宫切除12例,仅就病因、愈后及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韩英华;李杰;李桂冷;王秀莲;杨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探讨孕妇宫颈分泌物中磷酸化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磷酸化IGFBP-1)与分娩的关系,应用免疫层析法定性检测孕妇宫颈分泌物中磷酸化IGFBP-1水平,分析阳性组及阴性组分娩时限的差异.结果:阳性组22例,平均分娩时间为15.2±2.7 h,24 h内分娩18例,占81.8%,48 h内分娩4例,占18.2%;阴性组20例,平均分娩时间为36.5±11.9 h,24 h内分娩1例,占5.0%,48 h内分娩6例,占30.0%,阳性组平均分娩时间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且前者24 h内分娩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提示:检测宫颈分泌物中磷酸化IGFBP-1是预测分娩时机的良好指标.
作者:李红梅;方敏;符孜牧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解上海市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实际费用,制定出适宜的生育保险标准,抽取全市19个区(县)54家医院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显示:①产前检查、正常产、剖宫产的平均费用分别约为900、2000和4000元人民币,市区和郊县之间存在着差别,不同级别医院的产前检查费用和住院分娩费用也有所不同,但同级别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基本无差别;②产前检查初、复诊的检查项目各家医院各不相同,除了血、尿常规外,其他项目差别较大,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③分别有66.67%和70.71%的孕妇希望在三级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提示生育津贴的标准应以目前的费用为基线,但项目需规范,技术要提高,质量要保证.
作者:俞铮;朱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解抚触对新生儿究竟有什么作用,随机抽样足月剖宫产儿120例,分为抚触组60例,对照组60例.抚触组于出生后第1 d开始采用正规国际标准按摩法对新生儿进行抚触,3次/d,15 min/次,并于第5 d及第42 d进行身长、头围及部分行为测试,对摄入奶量及体重进行统计.结果:出生42 d统计,抚触组奶量摄入及体重均多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为测试,出生第5 d跨越反射及托腹胎头反射抚触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新生儿抚触有助于增加婴儿体重,促使婴儿识别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同时由于母婴接触,提高母亲的良性反馈,促进母乳量的增加,有助于母乳喂养.
作者:王中弥;朱丽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剖宫产术是相对无菌手术,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的潜在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都能导致术后感染.大量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可减少术后病率及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其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有多种方案.为探讨更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株产生,我院自1999年在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时间及给药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
作者:周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对其发生的影响,对本院1997年5月~2000年9月发生的99例新生儿窒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0年9月我院共分娩活产婴儿1 97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99例,窒息发生率为5.01%.其中重度窒息20例,轻度窒息79例,死亡4例.
作者:陈少华;李家灵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据资料统计,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之比为1:43~1:50.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呈年轻化.临床上许多患者要求进行非手术治疗,以保存输卵管功能,特别是未生育或已丧失一侧输卵管者此种要求更为强烈.为提高异位妊娠的治疗技术水平,减少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烦恼,满足患者的需求,我院应用一种简便、经济、副作用小、疗效好的药物保守治疗方法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说明:药物保守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来说,确是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子宜;郭伟文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我们对密云地区175例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谭凤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探讨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按照分层培训,全面调查,抽样核实,后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处理.结果:3年内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68例,占同期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26.98%,居第1位.儿童意外死亡前5位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中毒、溺水、车祸、跌伤.1岁以内意外死亡多见于意外窒息,1~2岁的多见于中毒、跌伤.2~3岁死于溺水较多,车祸致死的多见于4~5岁的儿童.提示: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作为一组疾病,完全可以预防.因此,大力开展预防工作,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关键.
作者:马振娥;田爱华;叶国兰;梁克强;李广元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对吉林市1997~2000年孕产妇死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王雁;陈柏艳;林秀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指出: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中还包括有关生育、节育和不育的其他生殖健康服务.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妇女的尊重,对妇女健康权益的关心,也为妇女保健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对人工流产术前是否行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及干预与术后1~2年盆腔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人工流产前是否行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及干预,术后1~2年盆腔炎发生率分别为13.10%和19.76%(x2=6.18,P=0.013);盆腔炎病例中沙眼衣原体性盆腔炎占很大比例(58.18%和49.25%).因此,应将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及干预列为人工流产术前的常规检测项目,妇科盆腔炎病例应行沙眼衣原体抗体检测并治疗阳性者.
作者:樊庆华;黄石全;李雅珍;谢争;顾素娟;吴明辉;李军;张玉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3 300多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生育年龄的妇女几乎占1/2.在那些地方妊娠期感染HIV已成为一些国家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许多研究表明,70%以上的HIV感染是通过异性间性交所传播,而90%以上的儿童感染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MTCT).据估计,每年有150万HIV阳性妇女怀孕,大约有60万儿童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每天超过1 600例[1].在南非的部分地区妊娠期妇女感染HIV超过30%,而新HIV感染发生率在东南亚正在上升,同时在发达国家女性感染HIV的比例也在增加.
作者:潘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解城市儿童心理发育状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和自拟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了长春市907名3~7岁儿童.结果: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08%,其中男童为22.13%,女童为13.17%;影响因素中寄养情况、学习环境、家庭类型、教育方式等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延正红;邢杰;徐萍;王桂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探讨对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患者的诊断标准及应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出血性输卵管炎的可行性,我们对84例出血性输卵管炎患者,除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的8例患者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外,其余76例患者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并进行B超动态观察.
作者:王俊红;秦亚黎;张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分析评价青春期性教育对高中女生的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影响效果,对陕西省西乡县2所中学高中部一、二年级的女学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性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材料、观看录像、讨论、咨询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讲解有关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KAP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学生的性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干预前知识得分平均为9.91±4.40分,干预后上升为17.87±4.64分);但某些相关的性态度和与性有关的行为改变不明显.提示干预对提高学生的性知识有显著性效果,对转变性态度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性行为的影响效果尚不能肯定.
作者:李燕琴;郑全庆;路平;王芝芳;王懿;李学成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