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周围血管疾病教学之我见

苑超

关键词:
摘要:外科学中周围血管疾病的篇幅不算少,有概论、周围血管损伤、动脉疾病、静脉疾病、动静脉瘘和下肢淋巴水肿.但因一般仅有两学时,所以授课内容大为受限.实际教学中仅把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作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一带而过,这样也不符合临床需要.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偏瘫并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我院在收治偏瘫病人时,发现半数以上患者在坐位时患侧上肢肩关节肩峰出现凹陷(1×0.5cm左右),临床上称之为肩关节半脱位,随时间的迁移,患侧上肢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发热与胀痛,但指压多无凹陷,称为肩手综合征.

    作者:姜涛;张文;孙芳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紫杉醇联合异环磷酰胺(T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说,选择有效的化疗方案,是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的主要方法.我科自1997年5月-1999年5月采用紫杉醇联合异环磷酰胺(TI)方案治疗晚期NSCLC患者4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京;胡健;田锋;蔡执敏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探讨中药白紫膏的镇痛作用

    目的:研究白紫膏是否有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通过该药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实验来观察.结果:给药组小鼠耳壳肿胀度减少.结论:该药对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该药有良好抗炎作用.

    作者:王英丽;张阳;周学平;付勤;齐红;任林广;宋连生;贾艳华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兔心肌内胆碱能纤维的研究

    目的:观察兔心肌内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并测出其密度,为进一步探讨胆碱能递质在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Karnovsky-Roots法显示胆碱能纤维,用Strobus法测出胆碱能纤维分布密度的百分率.结果:在兔心房肌和心室肌内均见到胆碱能纤维.结论:心房肌内和心室肌内均存在有胆碱能神经,其分布密度存在部位差异.

    作者:张云芳;李益民;李小冬;赵玲辉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血管损伤后胶原纤维的改变

    目的:探讨血管内膜损伤后胶原纤维的改变及其在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重350g左右),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术后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及30天组(n=8).用改良的2F Forgarty球囊拉伤胸主动脉,于上述各时点处死,取损伤段动脉,冰冻切片,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一偏振光法检测胶原的动态改变过程.结果:正常大鼠血管中、外膜有一定的Ⅰ、Ⅲ型胶原存在,以Ⅲ型胶原为主,术后1天,Ⅰ、Ⅲ型胶原开始增加,以Ⅲ型为主,3天到7天,Ⅲ型胶原增加达高峰,中膜及新生内膜可见明显Ⅲ型胶原存在,14-30天Ⅲ型胶原逐渐下降,而Ⅰ型胶原在7天至14天增加达高峰.14天到30天仍保持明显增加趋势,新生内膜主要由Ⅰ型胶原组成.结论:血管内膜损伤后,胶原纤维动态改变,参与血管重塑、新生内膜形成及再狭窄过程.

    作者:王淑卿;牟春平;吴永全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s)后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选用11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0天的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和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用药后Fg明显降低,PT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BPC、TT、APTT变化不明显;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严重出血现象.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给予 LMWHs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庄伟端;杜登青;郑璇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其直方图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血小板分析是临床检验工作中常用的实验指标之一,从60年代的血小板计数开始,到70年代的使用全血计数获得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四项指标、直至近年来多参数血液分析仪的普及使得血小板分析应用更为广泛,现结合实践应用情况略述如下.

    作者:谭笑红;蔡鹏;张丽娜;崔景辉;陈积梅;李巍;邢继红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浅谈医务人员的情商修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也亟待提高.时下,情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在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情商修养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必须做出正面的回答.

    作者:陈华;贾云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50例临床分析

    老年性肺炎,特别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与诊治迄今探讨甚少,本文就本院自1996年1月-2002年1月间随机收集门、急诊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50例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以利于临床分析和治疗.

    作者:南英;胡华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前列腺液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对我院1999年6月-2001的3月门诊及住院的前列腺炎患者135例前列腺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兰;刘静;申丽红;夏淑芬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联合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新途径及适应证.方法:将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达吉治疗组;抗消化不良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上腹胀、早饱、上腹痛、嗳气症状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达吉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0.5%,而对照组为59.5%,差异显著.结论: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联合使用达吉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韩晓梅;窦洪光;窦雅丽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心房颤动诊治的一些问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也增加,房颤可发生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近些年来对心房颤动的诊治有较大的进展,下面将结合临床浅谈这方面的进展.

    作者:那开宪;余平;那开杰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活动性肝硬变临床疗效观察

    实验性研究表明苦参素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1],我们对2000年5月-12月间住院的15例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近期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利娟;张晶芬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理疗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

    物理治疗的病人,多数是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病人,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巩固,他们渴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情和病因、护理措施、保健知识等情况;有一定数量的病人,由于缺乏保健知识和卫生常识,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理疗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我们在理疗工作中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现在总结如下.

    作者:付莹军;李丽;孙光瑞;于海灵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脑膜瘤术前栓塞

    目的:探索脑膜瘤术前栓塞的效果.方法:在这篇回顾性的研究中,有16例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28-69岁,平均48岁;经CT、MRI及DSA确诊为脑膜瘤,DSA显示丰富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主要由一支或两支颈外动脉分支提供,我们经股动脉通过Seldinger's技术进行超选血管内栓塞,栓塞材料为医用明胶海棉,在介入治疗后24-72h内进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栓塞的供血动脉萎陷,肿瘤切除过程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术前血管内栓塞对供血丰富的脑膜瘤是可取的治疗.

    作者:夏吉勇;王光弟;陈旭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单次心前区叩击成功转复心室纤颤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16岁,学生.主因四肢活动受限,胸闷、憋气4天,进行性呼吸困难1天入院,根据病史及体征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入科后第2天出现呼吸困难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上机后出现心率加快,继之出现心室纤颤,床旁医师立即给予心前区叩击1次,心电监护显示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以后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夏红杰;王立祥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自塞氏病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

    白塞氏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可侵犯皮肤、粘膜、胃肠、关节、心血管、泌尿、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溃疡,组成眼-口-生殖器三联征.

    作者:丁续荣;王孔霞;孙亚萍;丁续红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聚维酮碘制剂及临床应用

    聚维酮碘是高分子聚乙烯呲咯烷酮与碘的络合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几乎无刺激、无过敏性、低毒且颜色易洗脱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国药典(2000版)收载剂型为溶液剂、软剂、栓剂.近年来,关于聚维酮碘的剂型研究发展迅速,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忠忠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地氟醚与异氟醚用于老年人麻醉术后恢复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地氟醚在老年人麻醉中麻醉恢复的特点,并与异氟醚进行比较.方法:选择60岁以上ASAⅡ-Ⅲ级行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42例,用丙泊酚2-2.5mg/kg,芬太尼0.1mg,维库嗅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将病人随即分为D、I两组,分别吸入地氟醚+60%N2O或异氟醚+60%N2O维持麻醉.观察两组病人麻醉苏醒的特点.结果:停止麻醉后地氟醚组拔管时间及自主运动、服从指令和定向能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4、4.2、7.1和8.9min,明显短于异氟醚组6.7、6.3、11.2和13.4min(P<0.05).停止麻醉后30min内麻醉后恢复评分(PARS),地氟醚组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30min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氟醚麻醉用于老年人时比异氟醚麻醉苏醒更快、恢复质量更高,对提高老年人麻醉质量和安全性有一定价值.

    作者:徐建设;陈辉;陈仲清;廖志婕 刊期: 2002年第33期

  • 20例高压氧舱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分析

    突发性耳聋,简称暴聋,是一种较常见的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以冬季多见,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1].我院于1999年5月-2001年12月对20例临床确诊的突发性耳聋采用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姜淑敏 刊期: 2002年第33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