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全身性淀粉样物沉积症尸检1例报告

李高喆;邹恒珠;蔡明月

关键词:
摘要:1病例报告女,42岁,心悸、气短、双下肢间断性浮肿1年余,入院就诊时突然阿一斯综合征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所见:两侧胸腔积液约1000ml(左200ml、右800m1),液体橙黄透明,两肺表面光滑,与胸壁无粘连,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560g,心房和心室壁增厚,心肌硬度增强,略带黄色,二尖瓣上主动脉瓣明显增厚,瓣膜间无粘连,腱索短粗,肝、脾、肺、肾等器官明显瘀血.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近年来带锁髓内钉以其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关节、肌肉的康复练习,早期负重及闭合穿钉不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和骨外膜使骨折早期愈合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管状骨骨折.我院于1997年2月-2000年10月间用此方法治疗胫骨骨折31例并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新仁;魏辉;付立新;吕龙飞;寻之鹏;张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β2-受体激动剂在哮喘应用中的误区

    由于β2-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长期以来在缓解哮喘的急性发作中已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出现喘息症状立即吸入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这种缓解症状的办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β2-受体激动剂没有抗炎作用,虽然患者症状缓解,但气道慢性炎症仍在持续发展.

    作者:江玲;刘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纳洛酮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观察及护理

    我们用小剂量纳洛酮结合我国中医传统医学,选择经络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后偏瘫,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经临床和CT(或MR)脑扫描确诊的老年住院病人,均有脑血管病(包括后遗症期)引起不同程度偏瘫.男19例,女2例,年龄在60-79岁,有明显高血压者不在本组病例内.

    作者:高秀玲;尚招娣;王秀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椎管减压内固定是治疗的常用方法.我院自1997年8月-2001年8月对36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术前CT显示有骨折片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根患者,均采用椎管减压AF系统内固定,全部病例骨折复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俭;魏辉;吕龙飞;刘新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无垂体柄移位的垂体微腺瘤MRI诊断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报告较多,但对无垂体柄移位的垂体微腺的研究、报告较少.无垂体柄移位的微腺瘤,单从形态学上分析,易与青春期正常垂体混淆,容易漏诊或过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为临床怀疑微腺瘤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现将我院发现的10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素清;廖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癔症54例报告

    我院2000年6月-2001年12月共收治癔症患者54例,现将统计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54例忠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32例,男女之比为1:1.45.年龄在15-50岁.青春期(15-20岁)发病率较高,占总发病人数的50%.

    作者:王蓉蓉;陈继红;王莉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108例体会

    立止血临床应用效果肯定,然而,采用立止血局部注射进行止血治疗报道甚少.我院近6年来,采用立止血单种药物在内镜下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10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焰;蒋海清;兰玉萍;蔡洪;谢宁生;黄月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糖尿病,且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其中缺血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病情常较严重,诊疗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我们对51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与51例同期住院无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对其临床特点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卫兵;赵锡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康莱特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8例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列第3位.2001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用康莱特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泽全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慢性肾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与肾皮质厚度的改变

    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1月,对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28例慢性肾炎病人进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检查,认为彩色双功能多普勒不仅能观察慢性肾病的形态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且对判断功能性改变及预后亦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秀玲;刘军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肝硬化病人高氨血症疗效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人类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并且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Hp感染与肝硬化高氨血症之间的关系近来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有研究指出Hp因富含尿素酶而有可能成为血氨的一个主要来源.

    作者:张东升;李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526例638指(肢)再植的回顾分析

    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各类型断指(肢)再植成活以及与功能恢复相关的因素.方法:根据不同指(肢)体离断部位、时间、损伤程度及手术方法分析并评价再植指(肢)的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优劣程度.结果:断指再植组的成活率为95.71%,断肢再植组的成活率为100%,功能评定良67%,差33%.断掌再植组中良57.14%,差28.57%,劣14.28%.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不同类型的断指(肢)再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胡瑞;邓万祥;张正善;刘宝恒;李鸿斌;董晖;黎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硬膜外滴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

    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硬膜外滴药治疗病人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16-75岁之间,病程1周-10年.

    作者:温爱伟;王聪玲;赵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关于手背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一项基本方法,也是护理基本的操作技术.而手背静脉血管丰富,常作为临床首选注射部位.笔者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对传统手部静脉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永梅;李臣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臀肌筋膜挛缩症18例报告

    臀肌筋膜挛缩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和屈曲障碍,具有典型的步态和体征.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有所升高.现将我科从1990-1998年诊治的18例加以总结和讨论.

    作者:魏辉;付立新;刘新仁;张俭;吕龙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酚妥拉明、多巴胺、硫酸镁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45例疗效观察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酚妥拉明、多巴胺、硫酸镁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艳;高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产房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护忠关系是护理过程中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护士与病人及其亲友在一种特殊环境中交感互动所形成的短暂的人际关系[1].产房是一个有着特殊性质的科室,助产士不仅要及时观察处理产妇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尽力保护产妇腹中胎儿的安全,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冬梅;张时鸿;张胜文;万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口腔磷癌术前诱导化疗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口腔鳞癌的患者采用PAF(DDP+ADM+5Fu)方案实施术前诱导化疗,化疗后2周内施行手术.术后随访5年.结果:95例经PAF术前诱导化疗后癌体缩小10-40%,CR+PR 60.4%,CR+PR+S 99%.仅1例无效,术后5年生存率为71.88%.结论:PAF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合理术前诱导化疗与适宜的手术时机对控制口腔鳞癌的局部复发、转移及提高患者生存是有帮助的.

    作者:尹明平;费伟;李铮;沈志浩;任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2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1 资料调查及分析本文对28例上消化道出血者进行了分析.大量出血者3例,其中2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l例是肝硬化并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量出血者在28例中占10%左右,显性出血者占70%左右,隐性出血者则为20%.出血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三大类疾病:①消化道本身的疾病;②全身性疾病;③消化道邻近组织疾病.

    作者:王作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肝硬化患者胃中间横带及其在胃排空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胃中间横带存在的生理意义及其在调节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胃捧空的作用.方法:对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测定全胃半排空时间GET1/2,近端胃、远端胃半捧空时间,餐后2小时胃排空率及全胃、近端胃、远端胃的面积,胃中间横带的宽度.结果:乙肝后肝硬化组全胃GET1/2、近端胃、远端胃半捧空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餐后2小时胃排空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1),全胃、近端胃的面积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远端胃的面积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胃中间横带的宽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宽(P<0.01).结论:胃中间横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括约肌,对食物从近端向远端再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胃捧空障碍与胃中间横带增宽密切相关.

    作者:顾晓红;李力;袁爱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