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刘楠
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关概念及其特点等内容,但学生普遍反映不会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多个有一定难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研究和归纳,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晓丽;焦志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病例报告女,42岁,心悸、气短、双下肢间断性浮肿1年余,入院就诊时突然阿一斯综合征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所见:两侧胸腔积液约1000ml(左200ml、右800m1),液体橙黄透明,两肺表面光滑,与胸壁无粘连,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560g,心房和心室壁增厚,心肌硬度增强,略带黄色,二尖瓣上主动脉瓣明显增厚,瓣膜间无粘连,腱索短粗,肝、脾、肺、肾等器官明显瘀血.
作者:李高喆;邹恒珠;蔡明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放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付舟骨.付舟骨的存在,正常人约占4-5%,如果不熟悉人体正常的籽骨变异,特别是伴有疼痛或踝关节外伤的病例,往往容易发生误诊,常见是与足舟骨骨折相混淆.
作者:蔡丽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42例AMI给予静脉溶栓,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将溶栓后再通组(29例)与未通组(13例)QTcd进行对照.结果:静脉溶栓成功开通组,溶栓后4hQTcd显著降低(81.8+17.5ms vs 57.2+18.3ms),而溶栓失败未通组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再通组.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宋志清;郭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T波代表心室肌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现就Tv1>Tv56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93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心电图室检查时发现心电图上唯一改变是Tv1>Tv56的患者76例(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男49例,女27例,年龄40-65岁(平均56.4岁).
作者:高晓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护忠关系是护理过程中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护士与病人及其亲友在一种特殊环境中交感互动所形成的短暂的人际关系[1].产房是一个有着特殊性质的科室,助产士不仅要及时观察处理产妇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尽力保护产妇腹中胎儿的安全,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冬梅;张时鸿;张胜文;万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20岁,因阵发性心悸1月入院,2月前有电击伤病史.查体:HR76次/min,BP16/11kPa,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平片均未见异常.诊断:心悸待查.阵发性室上速?入院后行食道调搏检查,导管深度为36cm,食道心电图确定电极在右心房处.
作者:韩玉芬;崔天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6年10月手术的704例女性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全组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寿命表法统计生存率.并作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82.2%.各病理类型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的分布、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无关;病理分期与预后呈负相关;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腋淋巴结阳性的五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观察乳腺癌的病理生物学特征可以预测预后、指导术式选择和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陈国庆;洪彪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多种,大多因各种病原菌破坏肠粘膜结构使消化吸收障碍及病原菌产生毒索引起肠分泌功能亢进而致.蒙脱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评价蒙脱石加硝苯吡啶联用的疗效,我院于1999年11月-2000年2月对150例儿科住院婴幼儿腹泻病分别以蒙脱石、硝苯吡啶和蒙脱石加硝苯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耿文琳;肖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酚妥拉明、多巴胺、硫酸镁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艳;高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院1996年5月-2001年5月,应用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的整肠性胶囊,联用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思密达治疗顽固性腹泻2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努尔买买提;艾比拜;肉孜买买提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中间横带存在的生理意义及其在调节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胃捧空的作用.方法:对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测定全胃半排空时间GET1/2,近端胃、远端胃半捧空时间,餐后2小时胃排空率及全胃、近端胃、远端胃的面积,胃中间横带的宽度.结果:乙肝后肝硬化组全胃GET1/2、近端胃、远端胃半捧空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餐后2小时胃排空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1),全胃、近端胃的面积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远端胃的面积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胃中间横带的宽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宽(P<0.01).结论:胃中间横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括约肌,对食物从近端向远端再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胃捧空障碍与胃中间横带增宽密切相关.
作者:顾晓红;李力;袁爱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370例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询问和记录吸烟史.并进行血脂、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和部分头颅cT检查,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37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74.6%有至少1个危险因素,36.8%有1个以上,11.9%有2个以上.男性50-60岁具有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显著高于女性.高血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吸烟的男性比女性显著增高.血压升高与危险因素增多呈正相关.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高于高血压无左室肥厚者.结论:年龄、性别、吸烟、高血脂与高血压患者之间均有强弱不等的联系.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压的升高和并发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聂晓莉;周世炳;赵思勤;李秋;吴涛;刘小蓉;汪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血压稳定前提下,可通过扩张动脉及降低血粘度来改善椎基底动脉(VBAD)的血流[1]我们用天麻素治疗20例VBAD报道如下.
作者:谭来勋;陈秀芳;李金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烟酒嗜好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D0-7单克隆抗体对口腔鳞癌(29例)、癌前病变(7例)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29口腔鳞癌、2/7癌前病变表达P53蛋白.结论:口腔鳞癌细胞表达P53蛋白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与患者烟酒嗜好有关.
作者:王金东;汪说之;刘寿桃;陈新民;李原;熊世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伤口可分为新鲜伤口,陈旧伤口.新鲜伤口:受伤在6-12h以内,陈旧伤口:受伤超过12h.根据伤口的污染程度可分为无感染和感染伤口两种.
作者:马满桃;谢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资料调查及分析本文对28例上消化道出血者进行了分析.大量出血者3例,其中2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l例是肝硬化并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量出血者在28例中占10%左右,显性出血者占70%左右,隐性出血者则为20%.出血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三大类疾病:①消化道本身的疾病;②全身性疾病;③消化道邻近组织疾病.
作者:王作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为探讨单个核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CD54)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我们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了血糖控制良好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单个核细胞CD54含量,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胜兰;吕军;王滨;姜兆顺;晏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院在治疗小儿惊厥频繁抽搐病例中,除应用一般对症、止惊药物外,辅以东莨菪碱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3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3个月-12岁;全身抽搐14例,局部抽搐9例;非感染性疾病3例,颅内感染性疾病12例,颅外感染性疾病8例.
作者:郝秀丽;徐全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我们于2000年6月-2002年1月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6-54岁,平均为24.6岁.饮酒量120-560mi,平均为406m1.兴奋期8例,共济失调期15例,昏睡或昏迷期6例.
作者:何阳杰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