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中药升降双向调节作用

房健;刘玉贤

关键词:
摘要: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所谓上升、下降、发散、泄利,都是针对病理而言.但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正确认识药物升降双向调节作用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无疑会对临床辨证论治、处方遣药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内分泌性不孕56例临床分析

    目的:使用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治疗56例内分泌性不孕.方法: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肌注HMG75IU,卵泡≥18mm停用HMG,24h后肌注HCG10000IU.结果:注射85个周期,每周期少用5支HMG,多用24支,平均7.25支;66个周期排卵,周期排卵率77.65%;妊娠18例,病例妊娠率32.14%;12个周期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周期发生率14.12%.结论:35岁以上妇女妊娠率明显降低;基础卵泡刺激素(FSP)≥15IU/L的患者,妊娠率下降.HMG用量因人而异,HMG阈值与发生OHSS剂量之间差别很难确定,且对HMG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和周期差异,应根据患者对HMG的反应性,在治疗中摸索并调整其剂量.

    作者:陈建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健康指标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年化,冠心病治疗水平提高延长了病人的存活时间.

    作者:钟文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结果的分析与对策

    青霉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生素,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已有数十种之多.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是均具有一个β内酰胺环和一个噻唑烷环.噻唑烷环与青霉素的变态反应有关;β内酰胺羰基能直接与机体蛋白结合而致敏,所以应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作者:王瑞杰;刘秀敏;张焕雪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胫骨疲劳性骨折

    近20年来,我院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192例,现就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作一探讨和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7-31岁,士兵178例,运动员13例,其他1例.全部有较大强度训练运动史.

    作者:陈庆贺;高吉昌;张承敏;孙宏伟;王仑;苏健;许战武;张洁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蒿属花粉致呼吸道痉挛窒息5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们诊治了2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其中有5例是由蒿属花粉过敏所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痉挛、窒息症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惠娟;王红宇;施丽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老年人脑血管病血脂的分析

    近年来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较为常见,本文对我院2001年9月-2002年9月内分泌科72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并存糖尿病者26例,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利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超高敏感反应1例

    低分子右旋糖酐在改善微循坏、扩充血容量、抗血栓和渗透性利尿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疗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等多种急重症疾病,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于临床引起超敏反应少见,2003年3月我科收治1例病人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时致超高敏反应,及时发现给予相应的处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有关情况及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张淑艳;于莉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严重小腿骨折不同方法治疗比较

    我院自1995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AO自动加压钢板、Ⅴ型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支架、组合式外固定器四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胫腓骨骨折320例,现就治疗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锡忠;付彦杰;谢敏;陈明光;王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小儿骨肿瘤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

    小儿骨肿瘤本来就是小儿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给予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由于对小儿骨肿瘤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延误治疗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错过了治疗机会.

    作者:李西成;曹同军;燕太强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紫杉醇与三氧化二砷联合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的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双重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浓度(1、5、10 μ mol/L)的Taxol与1、2、5 μ mol/L的As2O3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采用MTT法测定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通过组织学观察、TUNEL等手段检测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axol和As2O3联合组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用Taxol组或As2O3.5mol/L的Taxol+2 μ mol/L的As2O3联合应用48h后,从形态学上可明显观察到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用5 μ mol/L的Taxol和2 μ mol/L的As2O3组(P<0.05),且应用TUNEL法可检测到大量凋亡的SGC7901细胞,明显多于单用5 μ mol/L的Taxol和2 μ mol/L的As2O3组.结论:紫杉醇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于人胃癌组织系SGC7091时,二者具有抑制其增殖的协同作用,并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作者:刘天佑;曲欣;潘尚哈;周尊强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谈手术中病人的体位安置

    不同的手术,要求不同的体位;不同的体位,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亦不同.手术中病人体位安置恰当,既有利于手术操作,也有利于维持病人的正常生命体征;如果安置不当,则可影响手术操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手术中有多种体位,现谈手术中常用的四种体位.

    作者:倪江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新生儿窒息肺复苏体会

    新生儿窒息在产科无论是正常分娩或异常分娩均有发生.其原因为口咽部或气管内积存羊水、分泌物、粪便、血等,致使呼吸道不通畅,皮肤口唇表现缺氧症,心跳无力,心音微弱.

    作者:张丽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皮肤扩张术皮瓣设计的研究

    皮瓣设计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要达到满意效果的核心,从扩张器的埋植,到Ⅱ期手术修复皮肤的缺损,都是为能够形成一个转移方便到位,面积充足宽松,血供良好的皮瓣而努力.

    作者:李培富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益母草颗粒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益母草颗粒剂是用中药益母草和一些辅料经科学方法研制而成的,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症状,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邓思珊;刘桂林;褚克丹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手术治疗青年自发性气胸33例临床分析

    自1996年1月-2002年1月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青年自发性气胸3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建中;徐路平;李海滨;刘艳红;赵景岚;王亚东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放疗联合顺铂局部化疗治疗宫颈癌64例分析

    放射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放疗技术不断改进,但疗效仍无明显提高.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值得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我院2001年6月-2002年1月使用放射治疗联合顺铂(DDP)局部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64例,并取同期单纯放疗64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建丽;杨永秀;杜兰宁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非常多见,我院从1998年3月行手术治疗156例.现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156例均行手术,证实为腹股沟斜疝,其中男132例,女24例.1-3岁88例,3-6岁42例,7-14岁26例.右侧斜疝98例,左侧46例,双侧12例.嵌顿疝64例.

    作者:衡中华;徐刚;楚新岳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菏泽市综合性医院应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抗生素(均指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情况,防止滥用抗生素和院内交叉感染,指导基层医疗单位正确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我市三家综合性医院1997年7月-2000年6月各临床科室出院病历225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随机抽取三等乙级、二等甲级和二等乙级医院病历分别为986份、745份和525份.结果:有1762例使用抗生素,占78.1%.47.0%用于治疗感染,53.0%用于预防感染,7.5%参考药敏用药.结论:强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防止交叉感染.

    作者:朱守成;崔同健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及护理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脑血管病同肿瘤,心脏病一起成为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1].我国(1979年),14个城市统计每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5.3/10万,占整个人群死因的24.13%,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急性脑血管病起病突然,致残率很高,每年新发患者大于150万例,现有生存者大于600万例,其中75%丧失劳动力,40%中度致残.

    作者:张建文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次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16例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次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16例获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为未经挑选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25-51岁,病程0-15年,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且经内镜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对照组17例,上述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溃疡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较好的可比性.

    作者:王彦昌;李连芝 刊期: 2003年第14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