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7例诊治体会

曾业宏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并发症, 肠梗阻/病因学, 肠梗阻/诊断, 肠梗阻/外科学
摘要: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亦是老年人常见肠梗阻原因.由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易被忽视,一旦达到完全梗阻阶段,出现典型肠梗阻表现时,临床处理非常棘手,故选择处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预后.本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0 月共手术治疗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癌B超诊断及其他影像诊断的误、漏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因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其诊断往往被延误.近十余年来,由于超声诊断的开展及普及其术前诊断大大提高.作者收集了1998年9月至2001年5月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胆囊癌25例,现将其临床资料特别是超声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各型胆囊癌的声像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率.1 临床资料

    作者:危安;孙远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心室起搏病人的电话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的图形比较

    心脏起搏病人的随访,是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的一项重要的、必要的、定期的工作,而心电图则是用以记录、评价起搏功能常用的工具.本研究旨在比较电话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在心室起搏心电图上的差异及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杜万红;刘小阳;苏加利;樊光辉;朱俐俐;李红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ACOG)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分娩导致许多妇女剧烈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的过程’而忽略,产妇的剧烈阵痛经历应引起人们对分娩镇痛的重视”。

    作者:郭曲练;刘惠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剂量硝苯地平、阿替洛尔含服治疗极高危高血压次急症51例

    作者于2000年2月至2000年11月采用小剂量硝苯地平、阿替洛尔舌下含服门诊治疗极高危高血压次急症51例,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兰念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放射介入法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分析

    输卵管因素不孕占不孕妇女的25%~50%[1].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类似经皮血管内形成术的方法施行输卵管再通术取得了成功[2].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应用放射介入法诊断及治疗输卵管阻塞所致不孕患者186人,并与输卵管碘油造影术相对照,其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范革莉;李暑莲;岳小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脑干少量出血临床分析

    本院2001年6月及8月施行活体并属供肾移植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谭佩珍;杨期东;谢逸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的体会

    结肠梗阻是结肠癌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处理, 目前意见一致,即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术;对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手术处理,目前虽存在争议,但随着大量的病例积累、术中肠道处理方法的改进、强效抗生素的开发应用及术后全胃肠外营养(TPN)的支持治疗,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施行一期切除吻合的观点基本上得到胃肠外科同仁的认同[1].本院1988~1999年间共收治5 6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44例采用了一期切除吻合术,现将处理经验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正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危重症平均动脉压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影响

    过去,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只注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尿量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关系的变化.随着监护设备与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临床监护过程中发现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对57例危重症患儿进行了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枝国;陈敏莲;李贵南;祝益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例体会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因术后腹腔可能有粘连形成,此时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很可能影响到手术野人工气腹的形成,不利于手术野的充分显露,且套管针穿刺误伤肠管的危险性较大,故被列为手术的相对禁忌证[1].本院自1998年6月至2000年 12月共对30例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疾病患者施行了LC,其中25例成功,5例中转剖腹手术成功,中转率为16.7%,无一例肠管及腹内其它脏器损伤,现报道如下.

    作者:禹旭平;海云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中隔偏曲对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研究多的是窦口鼻道复合体 (OMC)解剖变异,作者观察了鼻中隔偏曲对其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王思忠;谢金诚;刘宇星;邹小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缓解症状为主的药物治疗和刮宫术,虽有近期疗效,但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一旦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只能行子宫切除术,且子宫切除术后病率仍高达40%[1].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EMA)是目前治疗月经过多的新技术之一,本院采用EMA治疗33例难治性月经过多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方超英;熊敏;陈桂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吲哒帕胺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72例疗效观察

    吲哒帕胺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型降压药,具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价廉、服药方便.作者观察了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吲哒帕胺后的降压效果,并监测其血生化、左室肥厚及肾功能部分指标的变化,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徐建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 792只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疗效分析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几年来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矫治近视眼、近视散光的新技术,治疗效果已有大量的短期临床报道. 作者于1998年开展Lasik手术,现将随访资料完整的1 792只眼术后1年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何书喜;王华;王成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局部刮除碘酒灭活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长骨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多发生于四肢长管状骨,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作者自1995年3月至2000年9月采用局部刮除肿瘤、碘酒灭活加取自体髂骨植骨的方法共治疗长骨骨巨细胞瘤4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陈明辉;雷光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7例诊治体会

    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亦是老年人常见肠梗阻原因.由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易被忽视,一旦达到完全梗阻阶段,出现典型肠梗阻表现时,临床处理非常棘手,故选择处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预后.本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0 月共手术治疗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业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活素加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4例疗效观察

    本院19 97年4月至2001年4月对3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脑活素加纳洛酮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郭跃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72例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内外均有报道[1,2],但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疗效报道不多.作者等应用LAM治疗HBV携带者72例,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张安清;朱映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胫腓骨骨折

    本院自1995开始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胫腓骨骨折2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唐云;王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胸部创伤病人的麻醉

    胸部创伤并不少见.闭合性损伤多由暴力挤压、冲撞或钝器击碰所致,如车祸、塌方等.开放性创伤则多由利器刺入或子弹、弹片击穿胸壁所致.开放性创伤伤情较严重, 有开放性气胸或(和)血胸,甚至心脏破裂、心包压塞等,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闭合性创伤伤情轻重差别较大,轻者可只有胸壁软组织挫伤或(和)单纯肋骨骨折,重者则多伴有胸内脏器或血管损伤,如广泛肺裂伤,肺挫伤,气管、支气管裂伤和断裂,心脏挫伤或裂伤, 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裂伤等,可出现气胸、血胸、动脉气栓、心包腔内出血等.暴力挤压胸部亦可引起创伤性窒息,高压气浪、水浪冲击胸部造成肺暴震伤.胸部创伤可与其他部位创伤同时存在 ,成为多发性损伤的一部分,较常见者为胸腹联合伤.

    作者:谭秀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术前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并梗阻

    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间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例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病人采用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治疗,达到了迅速解除梗阻的目的,为进一步的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黄韬;李汉贤;杨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