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

马丽莉;杨芳宇

关键词:临床护士, 共情能力, 人格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人格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选拔和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医护人员版)和大五人格量表(简版)对34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的共情能力总分为(100.35±13.69)分;其人格特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谨慎性、外向性、亲和性、开放性和神经质.神经质与共情能力总分呈负相关(P<0.01);开放性、亲和性和谨慎性与共情能力总分呈正相关(P<0.01).谨慎性是影响临床护士共情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 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人格具有相关性,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在选拔护理人才和培养护士共情能力应考虑其人格特征.
护理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坚强概念的心理干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坚强概念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坚强概念中的认知调整、信念调整、行为调整3个方面,分阶段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坚强概念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作者:龚艳;蒋维连;崔莉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2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任务引领型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结果 任务引领型教学提高了护生理论及操作成绩(P<0.01).结论 运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任务引领型急救护理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课程体系,提高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金松洋;张小琴;黄惠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259名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广州市5所二级医院和5所三级医院的1 25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满意度总分为(47.56 ±7.88)分;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工作压力呈负相关(P<0.01);医院级别、夜班状况、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工作压力是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减少护士工作压力,引导其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弹性等将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任雅欣;周英;黄美凌;陈丽萍;麦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实训项目的构建

    目的 构建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实训教学模块,为助产学实训教学提供指导.方法 结合助产士临床工作内容对助产学课程实训项目进行分类,形成实训项目模块初稿和咨询表,采用Delphi法对咨询表进行论证、修订.结果 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92 ±0.05);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06~5.00,变异系数为0.00~0.14,均符合筛选标准;助产学课程实训项目由助产技能基础、常用助产技术、产褥期护理技术、新生儿护理及急救技术、异常分娩处理技术5个模块22个项目组成.结论 助产学实训教学模块编制过程科学、合理,形成的模块终稿内部指标体系可靠,可以指导、组织助产专业助产学实训教学.

    作者:朱桐梅;潘青;艾梅;马荣华;雷洁;李琦;张秋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促进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机体排毒的效果研究

    目的 评价改良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在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机体排毒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在实施相同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干预前和干预后7d监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的浓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中药高位保留灌肠能有效促进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毒,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汪小冬;沈娇娇;蔡珏;张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

    目的 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和护理伦理决策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护士护理伦理决策问卷对69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年内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6.09%,其中心理暴力占74.89%;身体暴力占18.12%;性暴力占6.99%.暴力组伦理选择、伦理行动和伦理决策能力总分均显著低于非暴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作场所暴力形式及暴力频次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和学历是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越差.

    作者:蒋莎莎;蒋正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士长培养路径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探索护士长培养路径及效果.方法 在全院选拔优秀护士,建立中青年人才库,选拔及培养护士长后备干部及护士长岗位竞聘,对新护士长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护士长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结果 护士长的核心能力、职业价值观、绩效考评、民主测评成绩提高,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 新护士长培养路径建立了护士长培养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作者:黄行芝;程惠玲;潘慧;宁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住院患者对医院科室文化展板需求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对医院科室文化展板内容的需求,为科室文化展板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住院患者科室文化展板需求调查表,对67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感兴趣的前3项分别是健康教育(56.87%)、医疗新技术(56.57%)和科室简介(52.14%).结论 患者对科室文化展板内容需求有很大的倾向性,患者关注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所在科室的诊疗技术.

    作者:杨亚婷;周染云;孙静;于丹;盖绿华;吴琼;蒋静;王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护关系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 编制护护关系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进一步研究护护关系提供可靠测量工具.方法 编制具有4个维度26个条目的初始量表,选取某地区3所医院的174名护士进行预调查,收集的数据用来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护士372名作为正式调查对象,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 确定量表包含4个维度21个条目,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04,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0.839~ 0.909;两周后重测,总体量表、各维度和各个条目的重测信度均在0.7以上;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除AGFI外,其余各拟合指标均在要求范围内.结论 编制的护护关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研究护护关系的可靠测量工具.

    作者:戴一希;任晓碧;谢敏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院聘用护士离职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

    文章归纳了影响护士离职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工作因素、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讨论针对护士离职现状应采取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护士离职现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朱艳秋;郑杰;王承竹;孙金娥;李爱华;赵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本科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本科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共情能力与护患沟通能力,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提高护生沟通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57名本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共情能力量表和护患沟通能力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护生情绪智力总分为(126.46±12.03)分;共情能力总分为(112.34±11.85)分;护患沟通能力总分为(53.07±6.43)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情绪智力及共情能力对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共情能力发挥着中介作用.结论 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可以促使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共情能力的中介作用促进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提高.

    作者:翟春晓;谢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JCI标准的二级护士站设立与应用

    目的 探讨JCI标准下建立二级护士站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根据JCI标准要求,由移动查房计算机、掌上电脑、多功能治疗车等构建二级护士站,责任护士实行床边工作制,患者的治疗护理均在二级护士站完成.结果 护士日均离开病房次数、时间及患者的呼叫次数均下降,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 设立二级护士站可显著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谢小利;沈燕青;徐静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案例分析与风险管理

    目的 通过对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原因分析,制订护理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法 应用案例分析法对4例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全方位分析.结果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与评估不到位、管路固定不当、保护性压疮敷料选择使用不当有关.结论 充分重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风险,全方位做好压疮风险因素的评估,正确选择使用皮肤减压敷料,加强手术前与手术中压疮风险的评估与防范,提高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李艳梅;张红梅;孙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系统化护理对产妇压力和婴儿喂养方式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对产妇压力和婴儿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313例产妇分为对照组148例,接受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实施口头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试验组165例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住院期间应用自编《母乳喂养手册》进行健康教育,床旁“一对一”母乳喂养技能指导;在产后5周和11周实施母乳喂养电话指导.分别于产后3d、6周、3个月填写知觉压力量表.结果 试验组产后6周的知觉压力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3d、6周和3个月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能降低哺乳期妇女的压力水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作者:戴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外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文章归纳了国外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现状,包括发病原因、防控实施基础、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等,探讨我国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新思路,对我国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杨青兰;曾登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目前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认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推广循证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7月至8月,对河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168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认识得分偏低;不同科室、职务、职称的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妇科高于内科、外科(P<0.01),护师高于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P<0.01);影响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认知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客观条件限制.结论 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认识不足,应通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及护理人员自我认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水平.

    作者:王贺芳;贵艳玲;张金华;刘丽;赵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现状及相关因素

    目的 调查护士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程度,了解其相关因素,为加强护士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2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的静脉输液风险意识总分为(191.98±59.20)分,条目均分为(2.91±0.90)分,其中查对环节分值高,通路维护分值相对较低.年长护士和月平均输液例次多的科室风险意识弱.结论 护士的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需加强对输液例次多的科室和年长护士的风险意识培训,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风险意识.

    作者:王丹;石婧;张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出院后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改善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3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01例)和干预组(102例).对照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呼吸锻炼、运动管理、饮食管理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环境控制、情感管理、用药管理、症状处理及社会支持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肺功能监测指标、6 min步行试验和再入院次数.结果 过渡期护理模式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干预组病人肺功能监测指标、6 min步行试验较对照组高(P<0 01),再次入院次数较对照组低(P<0.01或P<0.05).结论 过渡期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人再次入院次数.

    作者:钟彩棠;廖莲清;张春梅;魏春莲;梁惠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分层次静脉输液培训对输液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分层次静脉输液培训对科室输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成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采取分层次静脉输液培训的方法,规范静脉输液前评估,进行输液质量监控.结果 分层次静脉输液培训后输液途径优化,20%甘露醇输液途径改善,静脉炎和静脉渗出发生率下降(P<0.01).结论 实施分层次静脉输液培训,能优化病区静脉通路的选择,提高全体护士输液安全意识,有利于提高神经外科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冬梅;蔡蓓;胡欢欢;钱火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二步到位法配制头孢类药物皮试液的实践与效果

    目的 探讨头孢类药物皮试液配制改进方法的效果.方法 从溶媒中取10 ml生理盐水稀释1g头孢曲松,取头孢曲松稀释液0.45 ml,加入余下的溶媒90 ml,即可完成皮试液的配制.比较此方法与传统法在皮试液配制时间的差异以及护士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 改良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配制时间缩短,护士对此方法评价提高(P<0.01).结论 改良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的配制方法简便、易记、易操作,皮试液的配制用时减少,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慧;王浪娟;凌华敏;林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护理管理杂志

护理管理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