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10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及生存分析

张小鹏;李秋捷;边枫;王丽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 生存分析, 生存率, 预后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鼻咽癌NPC患者的治疗预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10例,登记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生存状态,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因素探讨.结果 110例鼻咽癌患者生存分析显示,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2%、59.4%、52.3%;影响生存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对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相对危险度为1.597,P=0.002)、TNM分级(相对危险度为2.075,P=0.000)及临床分期(相对危险度为1.364,P=0.003).结论 鼻咽癌患者的年龄、TNM分级及临床分期对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呈正相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挖隧道法在复杂性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挖隧道”法治疗复杂性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术前经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确认为复杂性鼻中隔偏曲的48例患者,采取全麻鼻内镜黏-软骨膜下隧道技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双侧鼻腔均使用高吸水性膨胀海绵填塞,观察术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偏曲骨性组织均得到矫正,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鼻中隔血肿及外鼻塌陷,平均住院时间约10.5 d,其中5例患者术后有鼻中隔黏膜纵向撕裂伤,长度均小于1.0 cm,发生率为10.41%,随访观察1个月,未见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发生.结论 黏-软骨膜下隧道解剖技术符合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特点,对于减少复杂性鼻中隔偏曲手术并发症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振恭;熊俊;陈金川;褚汉启;陈金;周良强;陶雁玲;甄宏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隐蔽性乳突炎并骨膜下脓肿1例

    耳后骨膜下脓肿是急性乳突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常见的颅外并发症.临床上常有明显中耳炎症状,并伴耳痛、高热和全身不适,而隐蔽性乳突炎常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乳突炎症治疗不彻底,使部分乳突炎病例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即隐匿性乳突炎临床上表现不典型,查体见鼓膜完整,直至发展为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才能被诊断.此类病例漏诊率较高,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报告1例婴幼儿隐蔽性乳突炎并骨膜下脓肿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张少杰;王瑢;梁建平;李东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气管正中切开扩大气管造瘘口预防喉全切除术后颈部造瘘口狭窄

    目的 探讨预防喉全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狭窄的新方法.方法 35例患者喉全切除后采用新的造瘘方法,将气管残端延前正中线切开至第3软骨环,并在第3软骨环前正中处向两侧水平切开约3 mm,气管周围游离并充分外展,将气管周围皮肤环形切除,皮肤切缘与气管纵形切口缝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不需带管,亦无造口狭窄,无呼吸困难,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 气管正中切开扩大气管造瘘口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预防喉全切除术气管造瘘口的狭窄.

    作者:胡连德;任树北;朱旭;杨怀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眉弓切口切除额筛窦较大骨瘤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眉弓切口手术方式在治疗额筛窦较大骨瘤中的价值.方法 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眉弓切口额窦骨瘤切除术,其中3例增加鼻内镜手术,同期行嵌顿骨瘤切除术、鼻息肉切除术及鼻中隔偏曲较正术.术后随访6 ~ 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病理确诊为额窦骨瘤,随访6~ 24个月,头痛、眼球移位、复视等症状消失,无骨瘤复发.结论 对于额窦较大骨瘤病变,经眉弓切口额窦切除能够彻底消除病变,术野清晰,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兆伟;曹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巨大鼻前庭囊肿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2岁.因右侧鼻面部渐进性肿大5年,1个月前出现右侧面部隆起肿胀,右鼻塞、右鼻部、上唇及面部发胀麻木感,于2012年1月1 8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鼻旁肿块,呈渐进性增长大但无不适而从未就诊.既往体健,无鼻部其他疾患及手术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基本情况良好.专科检查:右鼻翼根部、上唇底部及面颊部隆起,呈半球形,直径约5 cm,唇龈沟消失.前鼻镜检查见右鼻底明显隆起,前鼻孔狭窄,难以窥进鼻腔.隆起部位触之软,有波动感,无压痛.电子鼻咽镜检查见右鼻阈处狭窄,强行通过电子鼻咽镜后见右侧鼻腔外侧壁内移,中鼻道充血水肿,少许黏脓性分泌物,鼻中隔受挤压向左侧偏曲.左侧鼻底隆起,鼻腔黏膜慢性充血,鼻咽部黏膜光滑.双侧眼球无突出,活动不受限.硬腭顶部向下膨出,触之有波动感.辅助检查:鼻窦CT示右侧鼻前庭、上颌骨牙槽突及上颌窦内见巨大阴影填充,CT值在5~ 10 Hu.

    作者:刘莉;梁耕田;张莹莹;杨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及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目的 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低通气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对其的影响,探讨HSP70在OSASH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79例OSAHS患者实施等离子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血清中HSP70、超氧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分析手术前后HSP70水平变化以及与AHI、MDA、SOD之间的关系.同期选取20例单纯打鼾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OSAHS患者血清中HSP70、MD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HSP70与AHI、MDA呈正相关(r=0.95,P<0.01;r=0.61,P<0.01);血清SOD活性降低,与HSP70无关联;术后有效者HSP70水平降低恢复正常水平,无效者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热休克反应,血清HSP70水平增高,此表达与OSAHS病情及体内的氧化反应程度有关,HSP70在OSASH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保护性作用.

    作者:王鹏举;江华;李江平;曹红;沈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在鼻内镜下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下应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结合自体组织和人工材料的多层修补法修复前颅底硬脑膜缺损.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在鼻内镜下修复前颅底肿物切除术后硬脑膜缺损患者4例,其中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嗅沟脑膜瘤1例,额窦口周围脑膜脑膨出伴脑脊液鼻窦2例.前2例患者为筛骨水平板大小的前颅底缺损,采用阔筋膜、人工硬脑膜和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修补法;后2例患者为单侧额窦口周围较小的前颅底缺损,采用纽扣式阔筋膜-软骨瓣结合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修复.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重建成功.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辅助放射治疗,随访7个月以上无颅底重建组织坏死或塌陷;其余3例患者随访3~7个月,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入路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结合自体组织和人工材料的多层修补法是一种可靠的前颅底重建方法.

    作者:魏宏权;王洪明;臧健;张静茹;王义宝;王勇;姜学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咽癌放疗致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鼻内镜手术处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致鼻窦炎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鼻内镜手术处理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0年6月就诊的经活检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全程根治性放射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鼻咽癌放疗致鼻窦炎的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放射性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放射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放疗随访半年后,总的鼻窦炎发生率83.33% (80/96),明显高于放疗前鼻窦炎发生率54.17% (52/96),经比较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736,P<0.05).放疗后单发性鼻窦炎和多发性鼻窦炎发生率分别30.21%和53.13%.各鼻窦的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从高到底依次为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和额窦炎(x2=68.871,P<0.0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T分级、鼻腔侵犯和鼻咽冲洗3个因素可能与放射性鼻窦炎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T分级和鼻咽冲洗是放射性鼻窦炎的独立影响因素.32例放射性鼻窦炎患者接受鼻内镜处理后随访1年,其中治愈18例(56.2%),好转10例(31.3%),无效4例(12.5%),总的有效率为87.5%.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及时进行鼻咽冲洗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鼻内镜手术处理放射性鼻窦炎疗效显著.

    作者:黄若葵;熊奇斌;黄建晖;柴先奇;丁明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观察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是引起患儿鼻塞、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严重者可致儿童颌面部发育畸形,出现“腺样体面容”以及遗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厌食、消化不良、胸廓畸形等[1].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由于手术视野不清,盲目性较大,存在手术不彻底,鼻咽部黏膜粘连,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此手术临床上逐步淘汰[2].因此人们对其手术方法不断改进,目前临床应用经鼻内镜切割吸引器切除术[3],术后出血率较高.我院2009年6月~ 2013年6月采用鼻内镜下吸引切割器并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止血治疗腺样体肥大,术后无一例出血,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勤;何建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颅骨标本钩突附着的解剖研究

    目的 探讨颅骨标本中鼻内镜视野下上颌窦裂孔区钩突附着位置.方法 收集骨性鼻腔外侧壁保存完好的成人颅骨69具,鼻内镜下确定上颌窦裂孔大体标志和主要结构,观察钩突上缘与中鼻甲、颅底、眶内侧壁的附着关系并记录.结果 上颌窦裂孔区钩突头端附着情况分为7种方式:①纸样板型;②中鼻甲型;③前颅底型;④纸样板-中鼻甲型;⑤中鼻甲-颅底型;⑥颅底-纸样板型;⑦颅底-纸样板-中鼻甲型.结论 上颌窦裂孔的内镜解剖是进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及鼻眼相关等手术的解剖基础,术前熟悉上颌窦裂孔区钩突附着位置的应用解剖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重要前提.

    作者:冯海燕;龚健古;胡朝晖;周英;吴英鹰;朱汉平;韦富贵;磨宾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治疗外耳道胆脂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显微手术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填塞治疗外耳道胆脂瘤的疗效.方法 34例(42耳)Ⅰ、Ⅱ期外耳道胆脂瘤患者耳内镜下行胆脂瘤清除术,然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无菌纱条铺于鼓膜及骨性耳道表面,蓬松填塞外耳道.结果 34例患者(42耳)治疗后即自觉听力好转;1周后耳痛、耳鸣症状消失,术后3周复查全部干耳,外耳道骨部上皮完整,无狭窄,鼓膜标志清,无穿孔,经纯音测听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13.15 ±7.34) dB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骨导差均小于10 dB,平均为(5.38±2.15)dB,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力图A型曲线36耳,B型曲线6耳.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无外耳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耳内镜下显微手术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填塞治疗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凤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10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及生存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鼻咽癌NPC患者的治疗预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10例,登记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生存状态,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因素探讨.结果 110例鼻咽癌患者生存分析显示,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2%、59.4%、52.3%;影响生存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对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相对危险度为1.597,P=0.002)、TNM分级(相对危险度为2.075,P=0.000)及临床分期(相对危险度为1.364,P=0.003).结论 鼻咽癌患者的年龄、TNM分级及临床分期对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呈正相关.

    作者:张小鹏;李秋捷;边枫;王丽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叉头转录因子3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叉头转录因子3(forkheadtranscription factor P3,Foxp3)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肥大细胞在人鼻息肉组织、鼻息肉周围组织和慢性鼻窦炎筛窦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Foxp3在20例鼻息肉组织、15例息肉周围组织、20例筛窦黏膜组织和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采用HE染色、肥大细胞特殊染色计数各组织中EOS和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鼻息肉组织中EOS、肥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Foxp3在鼻息肉中则呈低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Fox3的表达4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在息肉周围组织与鼻窦炎组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丽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大细胞的表达4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息肉组织外,其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Foxp3阳性细胞数与EOS浸润数在各组中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鼻息肉是以EOS浸润为主要特征,Foxp3的下调引起的抑制功能低下可能是引起鼻息肉发病的原因之一,肥大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路然;刘领波;温实;刘芳;李红英;周长华;刘彬;张立平;康文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sinus balloon catheter dilation,SBCD)在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27例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成两组:A组(13例)应用SBCD实施上颌窦口及额窦口扩张;B组(13例)使用鼻喷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两组患者采用鼻窦炎疾病特异性量表(SNOT20)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3、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SNOT20积分及VAS症状平均积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积分(P<0.05),且A组SNOT20积分及VAS症状平均积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的总体改善率达92.3%,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是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一种微创和有效措施,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谭国林;刘鸿慧;龙娟;赵海;李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技术方法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巨大型垂体腺瘤患者52例,肿瘤直径均>3 cm,向鞍上及鞍周发展.对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经翼点硬膜内开颅切除肿瘤,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除45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并发鞍区积气10例,多饮、多尿8例,脑膜炎2例,瘤床少量出血1例,上述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本组患者视力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0例垂体激素增高者术后有16例降至正常范围,无死亡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至3年,肿瘤残余与复发患者8例,均给予伽马刀治疗;术后6个月的垂体泌乳素水平仍高于正常者4例,予溴隐亭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对巨大型突入鞍上和鞍旁的垂体腺瘤,可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方式切除,其疗效满意;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吴景文;章翔;曲超法;李建;邱勇;钱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SA-18调查表法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disea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for chi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18 items survey,OSA-18),对手术治疗前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obstructive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OSDB)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讨OSA-18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对30例因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的OSDB患者,采用OSA-18法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调查,评价手术治疗对OSD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对评估结果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OSDB患儿术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总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改善明显.其中睡眠障碍、身体症状、病情对患儿监护人的影响3个维度的变化值>1.50,达到显著改善;情绪不佳、白天功能两个维度的变化值在0.50 ~0.99,为轻度改善.在所有的18个条目中,手术前后平均积分的比较,其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18调查表法可以全面反映儿童OSDB患者的生活质量,OSA-18调查在儿童OSDB的临床诊断、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均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是儿童OSDB疗效评价的可靠方法.

    作者:周永;莫贤海;宾翔;林玲;黄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侧颅底外科属于神经外科与耳科的交叉学科.早关于侧颅底外科的探索集中在听神经瘤手术领域.100年前,Cushing和Dandy开展了枕下径路听神经瘤切除的研究,当时尚无侧颅底外科的概念,更确切的定义应为听神经瘤外科.学者们对侧颅底疾病的兴趣来自于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认识,1945年,Rosenwasser[1]描述了1例位于颞骨下部侵犯中耳和乳突的血管丰富肿瘤,病理类似颈动脉体瘤,这是目前所知早对颈静脉球体瘤的确切报道.

    作者:吴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的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65例难治性高反应性鼻病患者行鼻内镜下经蝶窦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依据术前翼管神经重建CT用刮匙和kerrison咬骨钳自蝶窦开口处伸入蝶窦腔,去除蝶窦前壁骨质达蝶窦底壁,切割钻头沿蝶窦底壁向外下方磨除蝶窦前壁骨质或部分蝶骨体骨质直至暴露翼管神经位于蝶窦前壁的开口,电凝翼管开口处的翼管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结果 65例患者均准确的定位翼管神经,完成了鼻内镜下经蝶窦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后主观总体评价显著改善率为86.1%(56例).结论 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以蝶窦为参考标志,在蝶窦前壁、底壁和外侧壁之间定位并切断翼管神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冀永进;张艳廷;赵长青;吕声锐;王嫒;关芳灵;祁雪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3种儿童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我科2008年4月~2013年11月分别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鼻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吸切术(简称腺样体吸切术)及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微创融切术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18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才盛;王丽;万龙;杜炎平;吴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神经导航辅助经鼻蝶鞍区病变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神经导航在经鼻蝶鞍区病变显微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神经导航辅助下完成的经鼻蝶鞍区病变显微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垂体腺瘤55例;Rathke束肿3例;脊索瘤1例;不典型表现肿瘤1例,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随访鞍区增强MRI证实肿瘤全切49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6例,少量切除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泌乳素垂体腺瘤14例,生长激素垂体腺瘤5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36例,垂体Rathke囊肿3例,鞍区血管外皮瘤1例,脊索瘤1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激素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8例,顽固性水、电解质紊乱1例,脑脊液鼻漏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经鼻蝶鞍区病变显微手术中,神经导航的使用漂移较少,手术方向和病灶定位相对更加准确,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局部结构的破坏和对海绵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明显改善了手术效果,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经鼻蝶手术的适应证,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手术辅助技术.

    作者:孙炜;吴世强;雷琢玮;陈娟;徐钰;李然;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