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

杨超人

关键词:颅底肿瘤/放射照相术, 脊索瘤/放射照相术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颅底脊索瘤的CT表现.结果 15例颅底脊索瘤中经手术和CT扫描证实,发生于斜坡5例,发生于鞍区及鞍旁7例,发生于鼻咽部1例,发生于蝶窦2例.病灶有钙化11例,颅底骨质破坏12例.结论 CT扫描能够显示颅底脊索瘤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有助于确定手术方案及对术后进行评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茎突综合症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茎突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茎突综合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单侧发病者10例,双侧者15例;咽痛前来就诊者16例,单纯咽异物感者6例,耳痛、头痛及颈部痛者各1例.所有病人均行口内径路茎突截短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症状消失者18例(72%),症状减轻者3例(12%),症状无改善者4例(16%).结论完整的病史、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茎突综合症的诊断.口内径路行茎突截短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解华;陈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后组筛窦脓囊肿致失明1例

    病人,男,46岁,以突发性右眼视物模糊3 d,于2004年6月9日收入我院眼科.3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物模糊不清,右眼胀感.查体:右眼无光感,右眼眼压20 mmHg,左眼眼压15 mmHg,血常规示:WBC 12.9×109/L,Grain 88.4%.

    作者:邱小平;王钟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全脑缺血预处理后脑Mip1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预处理后不同时间点鼠脑皮质、海马Mip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脑缺血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建立大鼠全脑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2组通过脑水含量测定和组织学改变观察证实模型复制成功.第3组分为实验组(缺血预处理组)、假手术组,采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Mip1在大鼠海马和前皮质在全脑缺血预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鼠全脑缺血3 min(预处理)后12 h组、24 h组海马和前皮质Mip1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结论大鼠短暂非损伤性3 min缺血再灌注12 h、24 h后脑Mip1表达增高.Mip1表达增高可能是脑缺血耐受保护机制的一部分.

    作者:袁盾;袁贤瑞;姜维喜;刘瑛;肖献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局部麻醉剂中小剂量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全麻鼻内镜手术时在利多卡因中加入小剂量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并对局麻药中常用剂量和浓度的肾上腺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控制的方法,将108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4组.采用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进行鼻黏膜下多点浸润注射.I组:含1∶20万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 ml;Ⅱ组:含1∶40万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4 ml;Ⅲ组: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4 ml;Ⅳ组(对照组)注射1%利多卡因4 ml.术中常规行心电图及桡动脉有创测压,监测心率和血压.记录注射前(基础值)和注射后0.5、1、1.5、2、2.5、3、3.5、4、5、6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数值,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记录该时段低SBP、DBP和MAP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注射前的基础值相比,Ⅰ、Ⅱ和Ⅲ组均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下降于注射后1 min开始出现,多在1.5 min时达低值(P<0.001),同时伴有心率增快(P<0.001),其中SBP大降幅大约25%,DBP大降幅大于30%,MAP大降幅大于28%;约3 min时SBP开始上升(P<0.01),上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持续时间通常少于4 min;Ⅳ组则无以上变化.各组与Ⅳ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Ⅰ、Ⅱ、Ⅲ组之间两两比较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鼻内镜手术中局部浸润麻醉时,局麻药中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小剂量肾上腺素可引起明显的血压下降,但持续时间少于4 min.

    作者:王秋萍;李泽卿;王天友;程向荣;汤健;杨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肿瘤临床初探

    目的探讨枕下经颈-颈静脉突(STJP)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肿瘤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以来经STJP入路手术的14例颈静脉孔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14例颈静脉孔肿瘤中,1例局限于颈静脉孔区;5例向颅内发展;其余8例虽肿瘤主体位于颅内,但部分瘤体长至颅外,其中2例跨枕大孔进入颈椎管上部,6例呈哑铃型长出至颈静脉孔外口处,后者中有2例向前累及颈动脉鞘.手术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无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术后1例病人出现短期患侧眼外展麻痹和面神经不全损害(HB Ⅲ级),余13例(92.9%)无新增脑神经损害表现.除1例病人失访外,其余病人均随访3~60个月,随访时术前原脑神经损害均已逐渐恢复或代偿,无1例残留吞咽困难.结论 STJP入路显露范围较广泛,操作简便,不破坏迷路,无需轮廓化面神经管,对颅底结构破坏较少,适用于切除主体向颅内发展为主的颈静脉孔肿瘤.

    作者:朱权;袁贤瑞;刘庆;姜维喜;罗端午;黄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喉癌及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目的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喉癌及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进行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54例喉癌及下咽癌病人行颈部彩超检查,通过与术前触诊检查、术中淋巴结探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应用彩超对喉癌及下咽癌病人颈部淋巴结检测能非常准确地发现触诊不易发现的小淋巴结,经病理证实这些未被触诊发现的淋巴结中存在转移癌;当彩超检查发现淋巴结大于1.5 cm时,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当颈淋巴结包膜受侵或突破包膜,可以确诊为颈淋巴结转移癌.结论喉癌及下咽癌病人术前应常规行颈部淋巴结彩超检查.其结果可为制定颈部廓清治疗提供良好依据.对判断病人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戴嵩;孙兴和;邰旭辉;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猫抓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猫抓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猫抓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易导致误诊.结论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细菌性传染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必要时可行手术切除.

    作者:邱元正;肖健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鼓室插管注入地塞米松液治疗突发性耳聋

    目的通过中耳直接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聋),探索其疗效.方法对25例突聋病人通过鼓室插管,将地塞米松液注入鼓室,使药液经圆窗膜渗入内耳,称之为鼓室插管组;另25例以口服强地松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插管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鼓室插管中耳给药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

    作者:周宣岩;陶谦;吕凌燕;高振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射频治疗仪在鼻-鼻窦炎鼻息肉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对于肥厚型鼻炎,Ⅱ、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病人,目前多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我科2004年4~12月将射频治疗仪用于65例鼻-鼻窦炎鼻息肉手术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冬菊;钟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5例额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结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的25例额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探讨鼻内镜额窦手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徐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咽癌组织制片方法改良

    鼻咽癌多见于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尤其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更为常见[1].鼻咽癌其临床确诊主要依赖病理诊断.由于鼻咽癌原发灶多位于鼻咽腔内,位置隐蔽、深在,且病变范围较局限,活检时组织标本常较小,且多有挤压;同时组织中黏液成分较多,在制片过程中,经常易造成组织切片结构模糊.病理切片质量较差,造成病理医师镜下诊断困难,常导致同一病人多次做活检,从而延误诊断.笔者通过多年摸索,改良了制片方法,获得较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晨;金中元;杨晓静;付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严重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我科于2000年9月~2003年12月对26例严重鼻出血病人在鼻内镜下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贾淑萍;宁援援;白金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经口行儿童腺样体切吸术的体会

    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儿童鼾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一经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我科2003年6月~2005年3月在鼻内镜下经口行腺样体切吸术68例治疗儿童鼾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帼燕;吕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鼻小柱-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132例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分析

    目的介绍经鼻小柱-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132例的临床经验,探讨治疗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的有效方法.方法鼻小柱切开是采用(左)鼻内中隔切口为基础,鼻小柱切开,增加侧斜切口或两侧鼻前庭小柱切开上翻法,后经鼻中隔-蝶窦,打开蝶窦,开窗近圆形直径1~1.5 cm,中线处凿开鞍底,探查并切除鞍内肿瘤.结果 132例中行包膜内全切除42例(31.8%),其余行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改善者118例(89.4%);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暂时性尿崩症、鼻腔渗血、脑脊液鼻漏和垂体功能低下等,经对症治疗而好转.结论对于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绝大多数病人因蝶窦气化条件良好,同时垂体瘤大多质地为稀软性,便于吸除而可采用经蝶窦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而此切口具有径路短、出血少、不需要填塞纱条等优点.

    作者:李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76例气管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治疗的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气管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时机和指征.方法对176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气管吸入性损伤的病人,在伤后不同时机行气管切开与气管烧伤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6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气管吸入性损伤病人烧伤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者128例,其中轻度吸入性损伤67例,气管切开后死亡4例;中度34例,气管切开后死亡9例;重度27例,死亡11例.超过24 h行气管切开术者48例,其中轻度12例,气管切开后死亡8例;中度25例,气管切开后死亡13例;重度11例,死亡9例.结论气管吸入性损伤目前仍是烧伤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吸入性损伤宜尽早实行气管切开术,以降低死亡率.

    作者:程勇;黄晓元;张明华;龙剑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耳道胆脂瘤取出致外耳道闭锁1例

    1 临床资料病人,女,32岁.因左耳堵塞感,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6个月,于2003年8月25日就诊于我科.病人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无耳痛、耳流脓病史及左外耳道异物史.专科检查见左侧外耳道深部一白色上皮状物质包裹的团块,初步诊断为左侧外耳道胆脂瘤.鉴于病人对疼痛敏感且位置深在,故先以2%的利多卡因阻滞麻醉下颌神经耳颞支、迷走神经耳支,待麻醉成功后予以取出,约1.1 cm×0.75 cm大小,将其送病检,病理结果支持术前诊断.

    作者:刘海龙;付兰;王兆君;尚国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减轻扁桃体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30例因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而行扁桃体切除的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用rhEGF治疗,对照组使用复方硼砂液漱口,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3.4±0.9) d,平均创面痊愈时间(7.9±1.4) d.对照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5.2±1.5) d;平均创面痊愈时间(10.8±2.1) d.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应用rhEGF可有效促进扁桃体切除术后恢复.

    作者:龚坚;陈秋坚;丁健慧;郑亿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早期鼻咽癌误诊4例报告

    鼻咽癌早期临床特征不显著和发病部位隐蔽,致使约1/5的病人诊断延误[1].识别鼻咽癌的早期临床特点,对早期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1994~2004年,我们遇到4例以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咽癌病人,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延生;贡振扬;朱春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治疗脑脊液鼻漏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观察经鼻内镜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2003年经鼻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病人3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鼻内镜手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术中的注意事项.结果 34例病人中,31例一次修补成功,3例经再次修补成功.随诊4个月至7年,脑脊液鼻漏未再复发,无任何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修补术可作为脑脊液鼻漏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其他术式可依据病情需要适当选择.

    作者:付艳军;古庆家;安惠民;刘世喜;梁传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微型电动切削器治疗腺样体肥大58例报告

    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儿童鼾症的主要原因,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听力有一定影响,我科自2003年5月在鼻内镜手术的基础上,应用鼻内镜及切削器治疗腺样体肥大5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青山;沈宝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