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体外血脑屏障透过试验对比研究

楼屹;蒋思懿;陈树大;李媛媛;陈涛;秦光明;陈金亮;施小燕

关键词:
摘要:脑组织结构复杂且具有特异性,特别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使得许多药物难以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确定一种药物能否治疗颅内感染,是否具有较好的BBB透过率是很重要的.2004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脑膜炎治疗指南推荐[1],万古霉素作为术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但其在BBB中透过率仅为18%左右[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急诊胸痛患者500例,其中经主动脉CTA或心脏超声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50例作为AAD组,同期就诊的非AAD胸痛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72 h内检测血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二聚体对AAD的诊断价值.根据AAD患者主动脉CTA表现,按照主动脉重要血管分支将主动脉分为四段,进行撕裂程度评分,进而分析其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血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按照是否手术以及Stanford分型对AAD患者进行分层,分别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血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对AAD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AAD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较非AAD胸痛患者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 1.14 mg/L)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72.4%、74.63%和79.39%,ROC曲线下面积为0.083.D-二聚体升高程度与AAD假腔撕裂范围呈正相关(r=0.418,P<0.01),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所有患者以及按照是否手术和Stanford分型分层后,AAD患者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AAD早期诊断和筛查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程度对判断夹层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薛渊;肖子亚;顾国嵘;张晨;栾骁;姚晨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氯解磷定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氯解磷定用量分组,了解不同剂量的氯解磷定用量对治愈率、病死率等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63例,按照氯解磷定24 h用量、氯解磷定总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氯解磷定剂量组间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结局指标.应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根据氯解磷定24 h用量分组:实验组在治愈率及病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4);而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剂量-反应关系分组中:治愈率及病死率四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根据氯解磷定总量分组:实验组在治愈率及病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02);剂量-反应关系分组中:治愈率及病死率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6).结论 氯解磷定24h用量及氯解磷定总量增加,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磊;唐泽海;陈奎;吕飞;樊红;孙鹏;韩继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诊留观患者13842例调查分析

    目的 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年的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的性别、年龄、季节性、疾病谱等特点,寻找指导急诊救治的重点.方法 入选本院急诊科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内科就诊、留观、抢救区患者,登记本及病历资料完整的13 842例.总结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就诊时间、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 842例患者中男性发病高于女性(53%和47%),年龄(58.21±17.43)岁,高发年龄60 ~ 74岁,日就诊高峰时段是12时~24时,18时和22时为两峰点.全年以3、4、12月份就诊患者多,3月份为高峰,7月份患者相对少.四季疾病谱中均以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疾病,占64.56%.7、8月份暴雨后哮喘患者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发作3次.结论 通过对本大型三甲医院留观患者资料分析,间接反映呼和浩特地区急诊内科就诊患者的特点.根据疾病特点及时间分布特点,应完善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救治流程,对中老年人群患者更加重视,在年患者高峰期和暴雨期,日急诊量高峰时段准备充足药物设备,合理安排医护人力、物力,提高急诊的应对能力和救治能力.

    作者:陈凤英;李家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国儿童MRSA ST59克隆α、δ溶血功能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定植在人皮肤表面的革兰阳性菌,是适应能力强的人类病原体之一,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广泛的感染,从轻微的皮肤感染到术后伤口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等[1-4].1961年Jevons在英国首次分离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至今MRSA逐渐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引起严重的软组织脓肿、坏死性肺炎、败血症甚至导致死亡,延长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5].本文将对我国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克隆、溶血表型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丽娟;钱素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非创伤性出血的急诊处理专家共识/意见

    1 急诊非创伤性出血概述据统计,急诊科每年约有15% ~ 20%的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出血而就诊,依据出血原因可将其分为非创伤性出血,创伤性出血和术后出血[1].其中非创伤性出血泛指任何形式的外部或内部出血,这种出血本质上并非由创伤导致,但其失血或控制过程都有血液成分参与其中[2],临床上所指的非创伤性出血一般包括颅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咯血、主动脉夹层破裂、宫外孕破裂出血等[1,3].

    作者:非创伤性出血急诊处理专家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3例及诊治分析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3例SCAD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1 患者,女,42岁,因“右冠支架植入术后5年余,再发胸痛1周”于2016年9月16日入院.2011年2月11日曾因“反复胸痛半月,晕厥2次”住本院.2011年1月26日因丧父悲痛后反复胸痛伴晕厥,当地卫生院予以输液时再发晕厥后转本院.入院后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胸主动脉CTA未见异常.

    作者:李齐明;郭晓纲;宣天明;尚云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慢性心衰患儿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脑利钠肽水平改变

    目的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儿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tic peptitie,BNP)水平改变,探讨二者在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CHF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血浆h-FABP、BNP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并以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脏指数(CI).结果 CHF患儿血浆h-FABP、BN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2.68±4.18) ng/mL和(6.31±1.72) ng/mL,(565.52±179.64) pg/mL和(31.22±9.83) pg/mL,均P<0.01)],且心衰程度越重,h-FABP、BNP浓度升高越明显(均P<0.01);EFE、DCM两组h-FABP、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两组间h-FABP、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F患儿心功能明显降低,轻、中、重度心衰患儿LVEDD、LVESD、LVEF、LVSF、CI明显不同,心衰程度越重,心功能越差,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HF患儿h-FABP与BNP血浆水平呈正相关(r =0.782,P<0.01);h-FABP血浆水平与心功能参数LVEDD、LVESD值呈正相关(分别r=0.626,0.662,均P<0.01),与LVEF、LVFS、CI值呈负相关(分别r=-0.652,-0.636,-0.709,均P<0.01);BNP血浆水平与心功能参数LVEDD、LVESD值呈正相关(分别r=0.733,0.689,均P<0.01),与LVEF、LVFS、CI值呈负相关(分别r=-0.745,-0.612,-0.791,均P<0.01).结论 血浆h-FABP、BNP水平均可作为小儿慢性心衰的生物学标志物,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孙裕平;孙平平;蒋艳;李德华;杨柳;徐迎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经鼻高流量吸氧(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HFNC)与传统氧疗在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的疗效与舒适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同方(2010~2017)、万方(2010 ~2017)、维普(2010~2017)等中文数据库,使用“高流量吸氧”、“经鼻高流量”、“加温加湿高流量”、“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词搜集中文文献;检索Cochrane图书馆、OVID (2010 ~2017)、Pubmed (2010~2017)、EBSCO (2010 ~ 2017)、EMBASE (2010 ~ 2017)、Springer Link(2010 ~2017)、Science Direct (2010~ 2017)等数据库,关于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ARF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研究,利用Cochrane中心提供的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章的终点指标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RCTs,包含3 170例,其中HFNC组有1 550例,常规氧疗(usual oxygen care,UOC,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和无创通气)组有1620例.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69,95%CI:0.55~0.87 (P=0.002)],HFNC组的舒适度略优于UOC组;而病死率在HFNC与UO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2,95%CI:0.70~1.2 (P=0.53)],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5,95%CI:0.63~1.15(P=0.3)].结论 对于ARF患者,HFNC比UOC气管插管率低,舒适度高,而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可;徐思成;左蕾;孙虎;郭志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分梯次小切口切开在血循毒蛇伤的研究

    血循毒蛇伤患肢组织会出现高度肿胀,坏死,部分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截肢、会延长病程加重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传统盲目性的伤口切开又出现患肢伤处出血不止,会因失血过多导致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的结局[1-6],大部分患者治疗成功后发现,伤口周围切开的患者伤口周围组织比传统保守治疗的要成活率高、病程短.在临床上研究一种方法,能够避免血循毒蛇伤后因组织肿胀坏死导致延长病程加重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甚至截肢、感染;又能避免传统伤口切开出现大出血.其必将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7-14].

    作者:乐冬友;徐自强;刘俊宏;杨永安;胡振军;蒋涛;罗敢平;王逸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骶尾部畸胎瘤伴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救治

    骶尾部畸胎瘤为先天性疾病,源于胚胎的生殖细胞层,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是小儿常见的畸胎瘤[1],女性多于男性,在活产儿中,发病率为1:40 000[2],少数随着年龄增长,肿瘤逐渐发展,至成年时才产生症状.成年骶尾部畸胎瘤罕见并有恶变风险,多数为隐型,对身体无明显影响而被忽视[3],手术切除是治愈骶尾部畸胎瘤的首要治疗方法[4],术后容易感染复发.2016年本院收治1例经外院手术2次后反复感染的畸胎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后对症治疗及护理,60 d后伤口愈合,随访1年未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婷;姚梅琪;沈国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自制可调节牵引支架在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统计调查全球每年因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大约有70万严重创伤患者需要转运,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一大公害[1],其中,多发伤,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由于损伤能量高、并发症多[2],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常需要骨牵引治疗,但临床上监护室病床为特殊专用床,较少配备牵引设备,而骨科牵引床体积大、重量重、操作繁琐,没有同时兼顾到下肢骨牵引和颅骨牵引,这导致监护室患者骨牵引效果不佳等状况.为解决监护室多发伤患者骨牵引问题,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自制可调节牵引支架运用于53例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赛军;吴立群;胡雪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美国神经学会关于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临床实践指南概要

    脑损伤是心脏骤停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关于复苏后的神经保护措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以努力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与存活质量.近来美国神经学会针对心脏骤停复苏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成年患者,通过回顾各种神经保护措施的证据质量,评价这些措施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发布了减轻脑损伤的临床实践指南.本概要将阐述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及的研究发现、结论及推荐意见.

    作者:徐杰丰;张茂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复合技术治疗36例股青肿临床效果观察

    股青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症,需要急诊进行手术治疗.传统治疗以切开股静脉取栓为主,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1-2],特别是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的广泛应用[34],股青肿的治疗逐渐走向微创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inferior vena caver filter,IVCF)经腘静脉入路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36例股青肿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富波;李鲁滨;杨牟;车海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社区普及徒手心肺复苏对猝死患者抢救的意义

    据报道[1]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4万,已成为我国院前死亡常见原因[2].而70% ~ 80%心搏骤停急症发生在家庭、工作单位、途中、社区等医院以外的场所.80%的院前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前死亡[3],并且院外心脏性猝死第一目击者CPR率仅为4.48%,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尚不到1%[2].决定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与否重要的因素有:早期识别、早期启动急救系统以及第一目击者早期实施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基本的技术,心搏骤停后的几分钟是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使得急救后生存几率显著提高[4].而第一目击者早期实施基础生命支持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与技能、态度以及行为[5].

    作者:葛波涌;王明太;王玉波;周鹿安;刘郑和;杨颖;朱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包炎的主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75岁,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4h,于2014年2月12日5点30分入院.患者入院前4h活动时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大汗淋漓,持续不缓解,急来本院就诊.查体:T 36.2℃,P 70次/min,R 18次/min,BP 172/93mmHg(1 mmHg =0.133 kPa),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急查心电图示V2-V6 ST段抬高(图1),急查心肌酶轻度升高.拟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远端转折处局限性轻度偏心性狭窄,内膜粗糙,前向血流正常.

    作者:杨月霞;王怀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016中国心肺复苏研究发展蓝皮书

    心脏骤停(CA)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健康问题,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在2%~12%之间,而院内心脏骤停(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因为抢救更为及时,能有22.3%~ 25.5%左右的存活出院率.无论是OHCA还是IHCA,心肺复苏(CPR)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PR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的快速发展.而今,我们不仅要关心CA患者的ROSC恢复率,更要关心患者CPR后的各种功能的恢复.

    作者:何小军;陈振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009年至201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 探讨2009年至201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患者骨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骨折患者,以年龄、性别、就诊季节、就诊时间及骨折部位为关注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成组t检验及kendall相关性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2009年至2016年共计骨折患者42 988人次;男性患者明显少于女性患者(P<0.01);各性别患者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P<0.01);60~69岁、70 ~79岁及70 ~79岁年龄段骨折患者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P<0.01);秋季为骨折患者多,春季骨折患者少(P<0.01);8:00-16:00时间段为骨折多发就诊时间段(P<0.01);老年患者常见骨折部位为桡骨骨折及股骨骨折.结论 老年患者骨折在性别、年龄段、季节、时间段及骨折好发部位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应对其特点做好针对性的预防.

    作者:刘志伟;关岚;王梦琴;赵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高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影响

    脓毒症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是严重烧伤、围术期常见并发症[1],可经炎症介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及循环障碍,使患者出现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脓毒症伴发器官功能衰竭,即重症脓毒症,病程急进凶险,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ICU主要死亡原因.而老年患者多存在免疫力低下和脏器功能下降等情况,感染时易导致重症脓毒症,往往病情危重.

    作者:陈健良;章义利;陈雄伟;陈牡丹;马彬彬;李立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ICU目标体温管理:法国指南

    低温治疗的保护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早被提及,之后被遗忘了将近20年,直到轻度-中度低温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尤其是脑损伤患者的潜在神经保护功能被再次证实,应用轻度-中度低温治疗再次成为了研究热点.“目标体温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已经成为每位患者达到并维持特定体温的佳干预措施.

    作者:张斌;李瑞杰;姜生茂;江利冰;蒋守银;张茂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右心室——从解剖、病生理到临床实践

    传统上认为右心室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管道,其变化对整体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是微弱的,曾经貌似被Starr等[1]研究证实,安静或正常肺循环状态下右心室的功能对整体循环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很久没有人会关注右心功能.然而,近10年来该观点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的专家共识诊断与指南没有涉及右心衰竭的诊治[2];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发布了2009年心力衰竭更新共识将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的内容作为独立章节推出[3];2010年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仅仅包含了急性右心衰竭的内容[4];2012年中国右心衰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右心衰竭的病理机制及治疗[5];2013年指南为2012年的右心衰竭共识的补充[6].

    作者:米玉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