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速泌通乳贴配合按摩对产后缺乳气血虚弱证的疗效观察

聂含竹;李晓丽;李辉;丁青;李文平

关键词:产后缺乳, 速泌通乳贴, 按摩, 生乳灵, 气血虚弱, 子宫复旧
摘要:目的 观察速泌通乳贴局部外敷配合穴位及乳房局部按摩对产后缺乳气血虚弱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足月顺产分娩的初产妇,按随机均衡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速泌通乳贴及按摩,对照组服用生乳灵.1个疗程(3 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泌乳量、血清催乳素水平以及子宫复旧情况,随访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泌乳量:治疗组的泌乳量充足20%,正常70%,少量10%;对照组泌乳量充足10%,正常56.7%,少量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血清泌乳素水平: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4)子宫底下降高度: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底下降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速泌通乳贴配合按摩能明显改善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临床证候、泌乳量,且有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作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现代文献中医证型与证素的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素、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有效治疗冠心病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网络数据库结合统计分析法,检索该病近10年的关于冠心病辨证的现代文献并挖掘冠心病证素证型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证型多达28种,其证素分布以血瘀、痰浊、气虚为主,其证素组合目前以单证素和两证素为主,但仍不排除多证素组合的形式.结论 冠心病以血瘀、痰浊的实性证素为其主要组成形式,其证型多以单证素组合为主.

    作者:田松;何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朱文锋教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管窥——《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学术特色评述

    朱文锋教授在中医诊断学领域有卓著成就,其与笔者共同主编的《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著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1)内容中西并蓄,思想开放兼容,促进中医诊断现代化;(2)完整构建症、病、证结合辨证体系,强调临床实用性;(3)重视病证规范化、标准化,具备学术权威性;(4)症状辨证定量化,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这些学术特色也就是朱文锋教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特色的体现.

    作者:何清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医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

    从面部色诊分区、常色、病理五色、病证相关研究四个方面对现代面部色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作者:陈洁;胡志希;李杰;凌智;李琳;侯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克癃胶囊对BPH肾虚血瘀证大鼠前列腺增生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克癃胶囊对肾虚血瘀证大鼠前列腺增生(BPH)的影响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前列腺增生症肾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空白组,模型组,保列治组,前癃通组,低、中、高剂量克癃组(以下简称克癃低组、克癃中组、克癃高组)大鼠前列腺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1)保列治组、前癃通组、克癃高、中、低组大鼠前列腺湿质量、前列腺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组织病理学变化有一定区别.(2)与模型组比较,前列治组、克癃低组血清T含量和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隆通组、克癃中组、克癃高组血清T含量降低(P<0.05)、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前隆通组比较,克癃中组、克癃高组血清T和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模型组比较,保列治组血清FSH和LH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隆通组、克癃低、中、高组血清FSH和LH的含量降低(P<0.05);与前隆通组比较,克癃低、中、高组血清FSH和LH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克癃胶囊可显著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克癃胶囊可能通过同时降低T、E2、FSH和LH的水平,调节大鼠的性激素平衡,从而起到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作者:樊新荣;何清湖;颜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与冠心病患者检测指标关联的研究设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技术向中医领域的渗透,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尤以脉图的研究为广泛,是脉诊客观化的基础.目前脉图参数分析多采用时域分析法.但是该种脉象图中许多时域特征不明显,很难准确确定,随机误差较大,特征参数较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且时域内对脉象的识别正确率较低.

    作者:杨浠;谢梦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医诊断学规范化标准体系建立的基础和主要任务

    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体系是指将现有标准进一步规范,使其更客观、更科学严密,或建立新的以达到临床实用目的的客观、准确、完善的中医诊断标准化体系.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开展近30年来,标准化的建设始终是重要任务,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其中仍有很多疏漏或推广普及的困难,因此,规范化标准体系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作者:黎敬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扶正与祛邪法对HBV慢性感染患者外周血DCs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 比较健脾法、补肾法与解毒法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分别收集10例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DCs,用大鼠健脾、补肾、解毒药物血浆进行干预,并建立DCs、T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检测T细胞的表面分子CD8+CD28+、CD8+PD-1受体的表达.结果 经补肾药物血浆(六味地黄丸)、健脾药物血浆(四君子汤)、解毒药物血浆(甘露消毒丹)处理,HBcAg负载的DCs孵育的T淋巴细胞,CD8+CD28+表达率升高,CD8+PD-1受体表达率降低.结论 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通过恢复慢性HBV感染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的功能,以恢复其下游的T淋巴细胞的功能.相比而言,补肾法优,健脾法次之,再次是解毒法.

    作者:张茜茜;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元构建初探

    简述了数据元的概念并进行实例说明,阐述了研究中医信息数据元标准的重要性,以中医问诊中的问汗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元,提出了中医问汗信息数据元目录及相应的值域代码表,为构建中医信息数据元标准提供一个示范案例.

    作者:韦昌法;黄惠勇;罗铁清;占艳;晏峻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医证素辨证研究概况

    朱文锋教授经过32年的深入研究,创立了“证素辨证”新体系.随着证素辨证这一新型辨证方法的提出,关于证素的相关研究就迅速成为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证素辨证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科研的兼容性、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日益丰富的应用经验,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作者:黄碧群;曲超;向岁;彭察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严谨求实、明理探微、遵律创新——朱文锋老师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如师在生,此文或有恭维之嫌,此刻,乃是真实的内心敬重.游历学海江湖,见过作秀、弄舞、虚假、伪造,尤其在学术浮躁之时,名利在先,不乏卑贱之徒,老师是少有的我见过的严谨学者之一.如果我们曾有过学术轻浮,在此借此文怀念老师之际,也以唤醒学人良知.1治学严谨,事必求实

    作者:刘伍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我的导师朱文锋先生

    可以说,我们是读着先生的书步入杏林殿堂的!从中医自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到国家规划教材,先生一直是中医学这方面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尤其到后来中医学科分类逐步规范,中医诊断学科独立,先生便成了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了,学问做得越来越深,学术影响也越来越大,自然,我也就很想师从先生了!1992年我有幸考上了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从此,也随着先生的言传身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学术研究、思想观念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不断的进步.从1995年7月毕业留校,到1998年应省委组织部选调去张家界市任职锻炼,在全新的工作岗位上常常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难,正是因为有先生的不断教诲和鼓励,才能坚持到了今天.

    作者:黄惠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Th1/Th2漂移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Th1/Th2漂移变化规律,为卫气营血辨证提供客观的实验指标.方法 将5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卫分证组20例,气分证组15例,营分证组15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6例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不同阶段患者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β)、γ-干扰素(IFN-γ)、IL-4、IL-5、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卫分证组、气分证组、营分证组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气分证组、营分证组TNF-β、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卫分证组比较,气分证组IL-2、TNF-β、IFN-γ、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P<0.01),营分证组TNF-β、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气分证组比较,营分证组IL-2、TNF-β、IFN-γ均有下降趋势,IFN-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IL-6、IL-10继续上升(P<0.05,P<0.01).结论 从卫分证到气分证再到营分证病理发展与Th1/Th2漂移密切相关,IL-2、TNF-β、IFN-γ、IL-4、IL-5、IL-6、IL-10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刘旺华;刘建新;周小青;谢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继承朱文锋老师学术思想,开展眼部诊断研究

    朱文锋,1941年7月出生,湖南常德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学会委员会委员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湖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医诊断研究所所长.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研制的中医数字辨证机、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能实现内、妇、儿等科全病域的中医辅助诊疗;其为主编著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为全国中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国家试题库中医诊断学命题组组长.还出版了《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实用中医字典》、《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中医心理学》等著作20余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名.

    作者:彭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与中医元气的关系初探

    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骨髓细胞,分布于全身,是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成为成熟树突状细胞,向T细胞递呈抗原后凋亡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与中医元气有颇多相似之处.而当病邪入侵时树突状细胞表现的功能和数量的受损也与元气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树突状细胞与中医元气密切相关.

    作者:曹承楼;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为了探索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我们研制和运用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软件应用于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之中,如研制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用于望诊实验教学,研制舌尖微循环分析软件用于舌诊实验教学,研制计算机脉象仪用于脉诊实验教学,研制文锋Ⅲ诊疗操作软件用于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训练,研制无纸化学习考试系统用于网络学习和实践教学考试,研制中医诊断数据库用于网络查询和文献查新,收集与整理了大量临床图片和临床视频用于数字教学,编写了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制作了系列多媒体课件,研制了实验教学课程网站,首次建立了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完善了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使中医四诊客观化、辨证规范化,教学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胡志希;谢梦洲;袁肇凯;周小青;黄惠勇;简维雄;孙贵香;黄献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辨时论治发热的病理机制和诊疗思路

    辨时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探讨辨时论治的理论来源、基本概念、诊疗思路及辨时论治在发热病理机制和诊疗思路中的具体应用,为中医诊断学辨证体系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作者:刘倩倩;张冀东;孙贵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疾病模型与中西医诊断原理

    1疾病认识的方法论问题对认识方法的追根溯源,总免不了上升到哲学层面;对哲学问题的认识,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认识思路.今天,人们所拥有的认识方法,早已从神学背景置换为科学背景,成为所有学术路线的依据.但是,科学滥觞的本源及应用方式,我们认为并不适合关于疾病的认识,因为科学擅长描述的是物质对象,这种对象的特征在人的感觉尺度上是稳定的,变化是线性的,过程是可逆的,并具有重复性.这些特征

    作者:李科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吸毒人群中医病理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吸毒人群的中医病理因素特点.方法 对吸毒者和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中医病理因素采用证素辨证方法采集.结果 吸毒组肝证素积分频数高;与健康组相比,吸毒组的五脏病位证素积分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毒组痰、湿、气滞和阴虚等病性证素积分频数高;与健康组相比,吸毒组的病性证素积分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毒品成瘾形成是多脏腑(肝、肾、脾)功能失调的表现,多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以阴虚为主;实证病性证素主要以痰、湿、气滞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

    作者:杨朝阳;李灿东;黄世庚;吕京和;庄忠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药膳食疗标准化的思考

    药膳[1]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记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中医非常注重饮食与健康的内在联系,认为通过药膳食疗可以达到治愈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秉承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配膳理论,药膳食疗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创新,从以治病为主转化为以防病和保健为主、治病为辅,强调色、香、味、形俱全的特殊食品.多年来,我国在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致药膳养生市场极为混乱.为进一步规范中医药膳的制作和管理,中国药膳研究会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为药膳食疗的发展和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青萍;蔡光先;晏峻峰;谢梦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及证素辨证学统一中医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思考

    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外感病的三种辨证方法,这三种方法相互独立、互相补充又互有重叠,给学习和运用造成了较大困难,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统一.通过对三种方法的病机及证候进行分析,认为外感病的辨证实质上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基于脏腑经络理论,运用证素辨证统一中医外感病辨证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延续和保持各种外感病辨证方法的优势和特色.

    作者:曾逸笛;朱文雄;周小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