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燊;陈锋;王晓萍;林庆明;柯俊
1967年,Ashbaugh等[1]首次报道12例原发病不同、而临床表现以顽固性呼吸衰竭为特征的一组病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随后为临床所接受.此后,曾提出多个定义和诊断标准,相关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这些诊断标准,大多是在尚未完全明确ARDS病因、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等情况下制定的,因而它势必存在先天不足.
作者: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统计院内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率及复苏结果,分析院内SCD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的指标.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69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及心律失常的类型等对SCD发生及复苏结果影响.结果 院内SCD年发生率47.3/100 000,出院率17.4%.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6.7% vs.33.3%,P<0.01),生存出院者较死亡者年轻[男性:(62.57±12.83)岁Vs.(75.56±10.55)岁;女性:(60.36±13.24)岁vs. (69.53± 11.72)岁,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SCD心电记录不可除颤心律失常多于可除颤心律失常,后者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率高(24.5% vs.5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 vs.18.4%,P>O.05).结论 院内SCD以不可除颤心律失常多见,除颤对发生室颤或室速者的ROSC有改善,但高质量CPR及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可能对远期生存更为关键.
作者:赵燊;陈锋;王晓萍;林庆明;柯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缺血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IR损伤常发生于休克或心搏骤停后复苏、器官移植术、动脉搭桥术和断肢(指、趾)再植术等.阿片样物质不仅具有强大的中枢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而且尚可减轻许多组织、器官的IR损伤.本文就阿片样物质对IR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熊颖芬;吕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医院急诊是急诊医学中关键的环节.它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进行必要的救命性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稳定病情[1].因而医院急诊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诊患者的救治效果,也反应了医院的管理水准及医疗质量.
作者:项伟岚;叶志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脂肪乳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封闭SD大鼠48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四组,予敌敌畏11 mg/kg腹腔注射染毒,注射过程中无药物损失即为染毒成功.A组为盐水对照组,染毒后予生理盐水(5 ml/kg)静脉注射;B组为脂肪乳对照组,染毒后予20%脂肪乳(5 ml/kg)静脉注射;C组为常规治疗组,染毒后立即予阿托品( 10 mg/kg)和氯解磷定(40 mg/kg)肌肉注射;D组为脂肪乳治疗组,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20%脂肪乳(5ml/kg)静脉注射.分别于染毒前,染毒后30 min、2h、4h,采眶下血1 ml行全血胆碱酯酶检查;染毒后24 h内观察大鼠肌颤,流涎等中毒表现和存活情况;染毒后24 h后取肺组织称量湿质量并行电镜检查.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敌敌畏染毒后,A、B两组大鼠肌颤、流涎症状出现较早且较重;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24 h存活率高,肌颤强度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4 h存活率由A组的1/12提高到2/1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较染毒前胆碱酯酶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30min,C、D两组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C、D两组较B组胆碱酯酶活力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2h及4h,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B组较A组胆碱酯酶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24 h,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B组较A组,肺湿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电镜检查示脂肪乳辅助治疗组较其他3组肺组织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脂肪乳与阿托品和氯磷定联合应用,可以减轻敌敌畏中毒症状,降低病死率,加快胆碱酯酶恢复,减轻急性有机磷中毒导致的肺损伤.
作者:李刚;其其格;孙健波;金帅;贾冬;桑珍珍;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中脑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一再灌注组(IR组)、参附注射液组(SF组),制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3h、6h.SF组于再灌注时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10ml/kg.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用Annexin-V-PI双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织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率,应用RT-PCR技术检测HO-1.结果 IR组与Sham组相比,3、6h时点脑组织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SF组与IR组相比,SF组3、6h时点脑织凋亡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O1),3、6h时点脑组织HO-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脑组织结构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可以诱导HO-1大量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减轻脑组织损伤.
作者:鲍磊;沈华;张铮;徐英;马明洲;程惠;宋希;秦海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骨盆骨折导致的出血常见于钝性伤患者.2001年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发布了相应的临床处理指南,并在2011年进行更新.基于证据的级别,推荐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Ⅰ~Ⅲ级.
作者:赵光锋;张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不管是采用溶栓还是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减少时间延误都是关键的.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核心思想是尽早实现血运重建[1-4],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和心肌的灌注.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作者:董淑娟;楚英杰;王宇航;张海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硫化氢(H2S)对兔心肺复苏后早期NSE、S100B以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心搏骤停组(CA组)和H2S处理组(H2S组).兔吸入5%氟烷麻醉后,气管切开,右股静脉置管用于给药,右颈动脉穿刺置管用于血压监测和采血.CA组和H2S组夹闭家兔气管导管8 min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并分别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吸入30% O2或体积分数为80 x 10-6 H2S.于夹闭气管导管前(基础值)及恢复自主循环后30 min、60 min采动脉血检测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B的质量浓度.恢复自主循环后60 min处死家兔,取脑后分离海马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待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S组同时点比较,CA组和H2S组NSE和S100B的质量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减少,活化型caspase-3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CA组比较,H2S组恢复自主循环后60 min时S100B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增多,活化型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结论 H2S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存活神经元数目,降低血浆中S100B的水平,进而减轻心搏骤停复苏后神经功能的损伤.
作者:田苗苗;张兵;白利群;李文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 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 ~ 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 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宋维;陈实;刘元税;何宁宁;莫德番;蓝宝琼;高允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创伤性胰腺炎常合并胰瘘,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死率高达20% ~ 3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7月收治1例创伤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介入性超声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0岁.
作者:刘灿;丁千;李新喜;刘芳;肖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严重烧伤后,由于大范围组织受损,伴缺血细胞代谢障碍,常会引起血清活性酶升高.肝脏是物质代谢活跃的器官,很多物质的代谢均在肝脏内完成,所以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蛋白的合成,影响有毒物质的解毒,容易使患者发生侵袭性感染甚至死亡.所以,保护肝脏是烧伤治疗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临床观察,甘草酸二铵对改善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探讨甘草酸二铵对烧伤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疗效.
作者:张水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脓毒症根本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的复杂性,至今尚无理想的诊断、分层、预后工具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
作者: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自汶川大地震后,我国灾害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近年来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灾害损失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无论从防灾、救灾的机制还是救援能力来讲,距离先进国家的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灾害种类的日益增多,给医疗救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吕传柱;张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入选120例单纯性脑外伤患者.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1、2、3、5、7、10天早上采集血标本检测血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收集患者入院10d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28 d后的生存情况.另选30例健康人群(正常组)作为对照.结果 轻、重度脑外伤患者各时段血PC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CT水平第1、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5、7、10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入院高PCT水平组与低PCT水平组患者28 d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高PCT水平的患者病情更严重且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感染且预后不良.动态监测血PCT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感染控制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邓水香;曹同瓦;祝禾辰;王昆仑;方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强震巨灾后人员死亡时增量K值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研究早期评估死亡总人数的方法.方法 选取中国国际救援队提供的持续性信息保障工作以来积累的强震巨灾的10次典型震例,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O对数据进行计算,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人员死亡时增量K值大值(Kmax)所对应的时间点为7,为8~12 h,2T时间内的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曲线进行积分求和估计线下面积即2T时间内的上报死亡人数W,即对∫02TW=f(t)dt函数计算.W与死亡总数M正相关(P<0.01),根据曲线模型模拟的回归分析可得死亡总数在2T时间内预测的死亡人数的函数关系M=W1.23×0.194,该幂函数判定系数R2 =0.88.结论 利用实时信息系统,根据早期上报死亡人数可在震后8~12 h估计出死亡总人数,估计的函数式为W=∫02T(t)dt和M=1.23×0.194.
作者:刘爱兵;郑静晨;刘晓军;张金红;宁宝坤;曲国胜;刘庆;张庆江;李向晖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腹腔间室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导致心血管、肺、肾、腹腔内脏、腹壁和颅脑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腹内高压、严重腹胀、少尿、呼吸窘迫等,是一种预后凶险的急危重症[1].
作者:王平;贾忠;王志华;李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1990年日本学者Tako等首次报道一组急性心脏综合征,表现为可逆性左室心尖部和/或心室中部球样扩张,多为强烈心理或生理应激所触发,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1].因其左室收缩末期的形态很像日本渔民用来捕捉章鱼的鱼篓,故将其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作者:胡文兰;赵兴山;范军;丁幼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Nogo-66受体拮抗剂(sNgR1-Fc)对脑梗死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梗死灶区域细胞轴突的保护及再生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5只,光化学法建立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PCI)模型.设假手术组、PBS组和sNgR1-Fc治疗组,PBS组于侧脑室内注射PBS,sNgR1-Fc组则注射sNgR1-Fc.在PCI术后7d,利用电镜观察各组梗死灶区域神经细胞轴突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梗死区细胞中RhoA,JNK及其下游的c-JUN、ATF-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化学法可以成功复制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模型.电镜下,在PCI后7d,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梗死组可见到严重的病变,无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轴浆水肿或溶解、基质变淡;有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髓鞘增厚或皱缩、板层紊乱,应用sNgR1-Fc处理后,上述现象均有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在PBS组中,GTP-RhoA、p-JNK1、p-JNK2、p-c-JUN及p-ATF-2在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sNgR1-Fc处理后各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Total-RhoA及Total-JNK1、Total-JNK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发生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显著的轴突损伤,这可能与激活RhoA/ROCK/JNK/c-Jun信号通路有关,并导致了轴突的再生受抑.而sNgR1-Fc则能有效地抑制这一通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轴突的损伤,并可能对促进轴突的再生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欣;蔡杰;魏红艳;胡春林;荆小莉;詹红;廖晓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肺癌在人类各种恶性肿瘤的死因排位中位居第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身化疗目前仍然是晚期肺癌关键的治疗方式,但是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中位生存时间9~10个月,1年生存率仅为30% ~ 40%.全身化疗的疗效有限,但是给患者的带来的毒副作用却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袁瑛;谭纯文;翁姗姗;叶晓贤;李墨丹;沈虹;胡颖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