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琴;张舟;李松梅;史载祥;许继元;卢飞;李琳;王惠敏
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实施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大多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医师仍然分为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分别处理成人非创伤性急症和创伤性急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相应地,我们每天面对的急危重疾病谱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作者:廖晓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由IgE介导的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强烈,不可预见性,严重的病例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它已成为围手术期病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就本院1995-2005年近10年来的围麻醉期46例严重过敏性休克病例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诸绍君;冯智英;周燕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囊型包虫病又称细粒棘球蚴病,是西北畜牧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肝包虫囊肿破裂不仅可使人丧失劳动力,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本科1986-2003年间对61例肝囊型包虫破裂患者进行救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伦牮;王龙文;王自立;戈小虎;孔长青;徐明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发由电磁阀系统总控制、压缩气体驱动的新型大鼠电刺激诱发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6 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 15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5%.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 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 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结论 本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符岳;方向韶;王彤;罗志刚;杨柳青;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拇指区软组织缺损的急诊科即期(Ⅰ期)修复的解剖分区、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 2000年8月至2006年3月在急诊科即期修复的拇指区软组织缺损病例79例,对缺损进行相应解剖分区和采用适宜修复方法,其中中厚皮片18例,全厚皮片27例,拇指掌侧滑行推进皮瓣修复5例,示指和第二掌骨桡背侧带蒂旋转皮瓣修复11例,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拇长伸肌腱重建术并第二掌骨桡背侧带蒂旋转皮瓣修复5例,甲床修补术并骨折复位和内固定13例.结果 Ⅰ b、Ⅱ、Ⅰfm和Ⅱfm区域所植皮片或(和)带蒂皮瓣修复者均成活,Ⅰ a区3例坏死皮片二期行示指背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成功.结论 掌握骨科矫形或整形外科技术在急诊手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使之达到即期修复和大程度保留拇指功能,降低费用和住院时间,拓展和提高急诊医学专业医疗水平和临床实践技能的作用.
作者:彭军;肖蓉;何小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尽管我国重症医学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对ALI/ARDS的认识和治疗状况尚不容乐观.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成人ALI/ARDS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共识,以期对成人ALI/ARDS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后还将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ALI/ARDS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更新.
作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及C T脑容积灌注成像,分析平扫及灌注表现,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Willis环动脉.结果 2例患者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脑容积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减低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迟;重建Willis环动脉图像均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 CT脑容积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洁;李坤成;高艳;杜祥颖;张苗;沈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 h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分为两组:单纯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测定校正TIMI帧数(CTFC)、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术后8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CTFC明显高于单纯再灌注组[(25.38±5.35)vs 29.23±5.54,P<0.05];CK与CK-MB峰值明显低于单纯再灌注组[(1236.57±813.21)U/L vs(1697.36±965.74)U/L,P<0.05;(116.92±75.83)U/L vs(172.41±92.64)U/L,P<0.05];缺血后处理组术后各时点MDA水平均低于单纯再灌注组.术后8周缺血后处理组室壁运动恢复优于单纯再灌注组[(1.20±0.22)vs(1.32±0.25),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兴华;马晓静;李春梅;张绪洪;吕政;苑海涛;于厚志;张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其病因尚未明确,但常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月经来潮等因素所诱发.该病在综合医院门诊的人数有所增加.为此,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开展以中成药为主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唐文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幼年大鼠反复惊厥后caspase-1 mRNA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162只20日龄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惊厥组及川芎嗪干预组.通过三氟乙醚反复吸入(连续6次,1次/d)制作发育期大鼠惊厥动物模型.RT-PCR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反复惊厥后6 h、1 d、3 d、7 d时点的脑组织caspase-1 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脑含水量变化及对脑损伤进行神经病理半定量积分.结果 川芎嗪干预组各时间点caspase-1 mRNA表达较惊厥组显著下调、脑含水量和脑损伤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川芎嗪能有效减轻惊厥性脑水肿和神经元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1mRNA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毛定安;刘利群;薄涛;刘洁明;白海涛;熊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及不同药物的影响.方法 经胆胰管逆行注射去氧胆酸钠复制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模型.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EMSA)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NF-κB活性,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诱生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iNOS mRNA)的表达情况,并检测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NF-κB活性增强、iNOS mRNA出现高表达,相应的TNF-a、NO、iNOS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地塞米松和善宁可以下调NF-κB活性,减少iNOSmRNA表达,减轻肺损伤程度,而凯复定则无明显作用.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时,NF-κB活化,进而启动TNF-α、iNOS、NO大量表达,在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塞米松和善宁可以通过调节NF-κB活化等多种途径,防止肺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陈海龙;李海龙;李树英;李文利;王林美;贺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有效的抗炎药物[1].白细胞介素-16(IL-16)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中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对CD4T细胞具有特异性趋化活性,参与哮喘发病极早期调节[2].本实验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IL-16水平的变化,旨在初步探讨IL-16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哮喘患者血浆IL-16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作者:楼雅芳;杜忠明;李欣;王苏华;赵建平;陈慧;朱丹;骆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47例,23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种血肿清除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总体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从患者入院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及颅内血肿清除的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术后的用血量,术后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微创组均显著少于开颅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整体救治,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总结.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徐世伟;熊建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感染性休克兔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白兔麻醉后压力控制通气,静脉注入内毒素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达到休克标准后随机分成2组:单纯补液组(对照组)和精氨酸加压素组(AVP组).对照组按20 ml/(kg·h)输注生理盐水,AVP组除按20 ml/(kg·h)输注生理盐水外,持续输注AVP 0.001 IU/(kg·min).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脏指数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指数,每10 min测定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一次,每小时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动静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结果 静脉注射内毒素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肠系膜血流量指数均明显下降,但P(g-a)CO2和乳酸明显增加.分组治疗2 h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流指数均上升,除AVP组平均动脉压升高较对照组明显[(72±4)mmHg vs(65±3)mmHg,t=3.7,P<0.01)外,心脏指数[(181±11)ml/kg vs(187±5)ml/kg,t=1.5,P>0.05]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指数[(14.5±1.9)ml/kg vs (16.1±1.4)ml/kg,t=1.9,P>0.05)]的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组的P(g-a)CO2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亦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30±3)mmHg vs (27±4)mmHg,t=1.3,P>0.05)].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兔进行容量复苏时,加用小剂量精氨酸加压素有利于恢复平均动脉压,对P(g-a)CO2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无显著影响.
作者:曾健生;申昆玲;钱素云;武志远;樊寻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外伤性脑损伤的条件下,移植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所诱发的淋巴细胞浸润现象.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配到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制作脑损伤模型,实验组将Wistar大鼠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灶,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脑组织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表现,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MHC-Ⅰ分子.结果 神经干细胞表达MHC-Ⅰ分子的阳性率为6.57%±0.44%.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脑损伤灶有相当数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未见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显示,在损伤脑组织中,实验组的CD4+淋巴细胞数/总细胞数比率为13.28%±1.60%,对照组为0.41%±0.12%,P<0.01);实验组的CD8+淋巴细胞/总细胞数比率为5.11%±1.03%,对照组为0.57%±0.26%,P<0.01).结论 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免疫原性,当移植到外伤性脑损伤病灶中时,可以诱发局部淋巴细胞浸润.
作者:刘伟国;郑学胜;杨小锋;罗鸣;陈向日;冯军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创伤导致大量的死亡和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创伤急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许多严重创伤患者经过有效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处理得以存活,但之后容易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左主干(LMT)病变急性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3例LMT急诊PCI病例,其中开口部2例、体部2例、分叉部7例、从开口到分叉全部累及2例.所有病例均在主动脉内囊反搏(intreaortic balloon pamp,IABP)支持下进行,其中4例在经皮心肺辅助系统(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PCPS)支持下进行手术.13例患者中有1例仅做了血栓吸引术;3例血栓吸引术后直接支架置入;3例血栓吸引术及球囊预扩后再置入支架;其余4例为球囊预扩后再置入支架.术后存活患者均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gartery angiogrophy,CAG)含或不含血管内超声复查.结果 13例患者中共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手术后1 d之内,2例死于CCU,另一例猝死于术后17个月;存活的8例中有4例在一年内接受外科的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另4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作者:陈曦;土井修;望月守;屈百鸣;吴立萱;车贤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男,65岁,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06-05-24,7:30,突然心前区绞榨样疼痛.结合EKG诊断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转入ICU,于8:10予以尿激酶150万U溶栓,至8:48监护下频发室早呈R-on-T现象,继而多形性VT,并迅速转变为室颤,即刻胸外按压,电除颤一次,恢复窦律、意识,同时胺碘酮150 mg静推,继而1.0mg/min静点,监护下仍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VT,7 min后出现多形性VT、室颤,再予胸外按压、电除颤.
作者:雒云祥;李洪艳;周领;张兰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空肠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外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联合胰管引流术对S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空肠营养(EN)组、空肠营养联合胰管引流(EN+PD)组、假手术(S)组,每组6只.前三组采用胰管结扎联合胆汁注射的方法制成兔SAP模型.造模后4、8、16 h、第1、4、7天测定淀粉酶的含量;第7天收集胰腺、肝脏、肺,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54例SAP患者,在施行急诊鼻胰引流术后,随机分为EN组(30例)和TPN组(24例),EN组行空肠营养.收集第1、4、7天的胰液检测胰弹力蛋白酶(PE-1)和淀粉酶(AMY)的含量,检测两组患者第1、4、7、11、15天血淀粉酶、血PE-1的含量,观察SAP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愈率.结果 兔TPN组、EN组、EN+PD组实验前后淀粉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后8 h达高峰,第4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TPN组、EN组、EN+PD组之间比较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肺、肝的病理学改变以TPN组明显,EN、EN+PD组相对程度减轻.EN和TPN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治愈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液的PE-1、AMY以及血PE-1、AMY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施行空肠营养不影响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早期空肠营养联合鼻胰引流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SAP的方法.
作者:李玉明;顾留根;王亚民;王永兵;葛振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急诊治疗性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ereatography,ERCP)对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与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2年2月至2006年7月的264例胆源性S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随机分为急诊ERCP治疗组(140例)及药物治疗组(124例);两组患者接受相同内科基础治疗,急诊ERCP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急诊施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鼻胆管引流(ENBD)或鼻胰管引流(ENPD);对疑有胆总管结石梗阻者、在EST后经内镜取石.记录两组血淀粉酶恢复与腹痛缓解时间、中转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评定入院1 d、3 d、6 d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结果 急诊治疗性ERCP成功137例、取石成功率约为74.5%,留置ENBD或ENPD的成功率为97.8%,急诊ERCP治疗组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与腹痛缓解时间较短、患者入院后APACHEⅡ评分亦较药物治疗组下降快;急诊ERCP治疗组的并发症率为5.7%、转手术率是3.6%、病死率1.4%,均低于药物治疗组(其并发症率29.8%,转手术率15.4%,病死率7.3%),P<0.05,平均住院日和费用也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以胆源性为主因的SAP,施行急诊ERCP介入治疗是救治SAP有效的微创诊治措施,急诊ERCP介入治疗在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均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
作者:杨勇;胡兵;王勇强;王春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