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娥;高妤;向群;梁茜
目的 观察昂丹司琼在小儿手术全身麻醉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小儿全身麻醉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昂丹司琼组(B组),A组全身麻醉结束后不予以任何抗呕吐的药物,B组全身麻醉后给予昂丹司琼4 mg静脉注射进行预防恶心呕吐.观察患者手术麻醉结束后24 h有无恶心呕吐情况发生.结果 B组比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 <0.005).结论 昂丹司琼能有效地降低小儿手术全身麻醉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临床可以预防性应用.
作者:韩继成;张月顺;温立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在胰腺十二指肠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9年23例胰腺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发生胰瘘,3例十二指肠瘘,经负压封闭引流治愈各1例,6例再次手术行瘘管空肠吻合治愈;无死亡,无腹膜后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重胰腺十二指肠损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和适当的手术,负压封闭引流是充分及高效的引流,能简化控制性手术,防止腹膜后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有效地治疗胰腺或十二指肠瘘.
作者:陶世明;庄志浩;吴岷翰;卢彦川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观察金黄地鼠舌癌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情况,探讨MMP-1、TIMP-1的动态变化与舌癌恶性程度及其侵袭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DMBA涂抹金黄地鼠舌体建立模型,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舌黏膜各取材部位中MMP-1、TIMP-1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舌黏膜组织MMP-1和TIMP-1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二者表达与舌癌病理分级具有显著关系(P<0.01);随着病理分级的进展和涂抹周龄延长,实验组舌黏膜MMP-1和TIMP-1阳性表达率均增强(P<0.01);10 W之前,在相应表达强度下的TIMP-1积分高于MMP-1积分(P<0.01);12 W以后二者关系倒置(P<0.01).结论 MMP-1、TIMP-1的表达与舌癌进展密切相关,对于舌癌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判断转归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纪亮;张鹏;李静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DM)的理想切点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石家庄市9个社区,居住5年以上年龄≥45岁的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1 845例.其中符合入选条件的1 244例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服糖后2h血糖及HbA1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判断,得到以OGTT诊断DM的HbA1c值,计算佳切点.并与OGTT标准比较,评价两者对于DM诊断率的差异.结果 按照1999年WHO的DM诊断标准,研究人群中糖耐量正常(NGT)467例,空腹血糖受损(IFG)92例,糖耐量低减(IGT)198例,合并IFG+IGT 97例,新诊断糖尿病(NDDM)390例.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到HbA1c诊断DM相关的临界点为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8%和96.1%,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为0.829 ~ 0.890).与OGTT结果的符合率为75.9%.以HbA1c≥6.2%作为DM诊断切点,阳性似然比(+LR)17.13,阴性似然比(-LR)0.35,阳性预测值(+PV)74.3%,阴性预测值(-PV)77.1%.结论 以HbA1c≥6.2%作为石家庄市中老年人群诊断DM的切点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可作为临床DM筛查的切点.
作者:王伟超;张洁;刘素波;任巧华;孙雪;刘宽芝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利用动态血糖监测(CGM)指导糖尿病患者治疗和进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由内分泌科专科医务人员负责CGM的操作和管理,利用血糖图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结合患者日志和血糖图为患者设定行为目标,并进行3个月的电话回访;观察动态血糖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患者行为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 1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动态血糖监测,92%的数据是完整的,94%的数据是准确的;患者一共设定了239个行为目标,按时用药、积极运动和合理饮食是患者选择多的行为目标,目标达成率在85%以上,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体重指数(BMI)无明显改变.结论 直观的血糖图和合作性的行为目标设定有助于患者的行为改变和患者的血糖控制;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的治疗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辽芳;李雪兵;周秋红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大面积松解患者的皮肤黏膜治疗方式.方法 4例TEN住院患者均采用纳米银抗感染敷料联合无菌棉垫覆盖创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例均未发生皮肤黏膜感染,3例15d后痊愈出院,皮肤恢复良好,无疤痕、无色素沉着,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 纳米银抗感染敷料具备良好通透性、能有效吸收渗出液、维持伤口适宜湿度、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换药以及加速创面修复进程等优势,对肝脏和肾脏功能各项指标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素娥;高妤;向群;梁茜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戊型肝炎患者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 收集急性戊型肝炎患者65例和急性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感染4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及抗HEV IgM.结果 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在重叠感染组和单纯急性戊型肝炎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作者:刘建湘;蒋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本研究应用量子点荧光探针技术联合ELISA对胆管癌抗原CA199进行检测,以探索量子点技术在胆管癌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 制备偶联CA199二抗的量子点,联合ELISA分别检测0.01 ng/mL、0.1ng/mL和1.0 ng/mL的CA199抗原,并设置多组对照.将各组干燥的ELISA孔与硅片进行光致发光(PL)谱的扫描,并比较各组的PL峰的平均位置和区间.结果 研究发现,量子点偶联CA199抗体后,PL光谱发生蓝移,大幅度可达26 nm.CA199抗原浓度与偶联量子点PL谱的蓝移幅度呈负相关性.量子点-ELISA技术对CA199抗原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01 ng/mL,比传统ELISA检测的灵敏度(1 ng/mL)高100倍.结论 该研究方法提高了ELISA对癌症抗原检测的敏感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健;陈诗圣;张阳德;杨发艳;马超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β榄香烯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刺激后的肾小球系膜细胞(HMC)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方法 先用有效浓度10 ng/mL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HMC)24 h,然后再用不同浓度,分别为80μg/mL、120μg/mL、160μg/mL的榄香烯干预被刺激的肾小球系膜细胞( HMC )24h.实验分高中低不同浓度组、诱导组及空白对照组.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测定FN蛋白表达和CTGF的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FN和CTGF的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TGF-β刺激24 h后的肾小球系膜细胞(HMC),诱导组较空白组比较,FN蛋白和CTGF蛋白的表达能明显(P<0.05),高浓度β榄香烯组和中浓度β榄香烯组较诱导组比较,HMC上的FN蛋白和CTGF蛋白的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呈浓度依赖方式降低MHC上表达的FN和CTGF的表达.结论 β榄香烯可以通过减少诱导纤维化后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CTGF和FN的表达,发挥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β榄香烯可以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在延缓肾功能衰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曾海波;刘建国;杜兴国;高洁嫦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额窦顶部至上颌窦底部,扫描后重建轴位及冠状位,包括骨窗及软组织窗.结果 病变密度不均,为高低混杂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窦腔呈膨胀性扩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与硬化并存.结论 CT检查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彭晚祥;李一辉;曾俊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入院时的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Ⅰ (hs-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价值,以便为AMI的临床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2009年8月19日~2011年12月26日,从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3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测定hs-cTnI等指标后进行随访,随访时主要记录死亡和再次发生AMI等预后指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选取hs-cTnI预测AMI预后的佳临界点.根据随访结果,评价hs-cTnI对AMI的预后价值.结果 随访的中位数为405 d,病死率为9.6%,因AMI而再次入院率为8.3%,hs-cTnI预测AMI预后的佳临界点为0.17μg/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死亡与因AMI而再次入院的风险皆增加;Log Rank检验的P值(x 2L值)分别:<0.001(16.46)、0.001(12.01).经Cox回归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死亡的风险比(95%置信区间)为3.17(1.49~6.72);因AMI而再次入院的风险比(95%置信区间)为2.68(1.20~6.02).结论 入院时hs-cTnI水平的升高是AM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作为AMI患者不良临床事件危险分层的指标.
作者:欧阳维富;江稳强;周茂华;黄燕玲;罗盈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段锁定板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外科颈Ⅱ、Ⅲ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5例肱骨外科颈Ⅱ、Ⅲ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该组患者均采用肱骨近段锁定板结合植骨治疗;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25例肱骨外科颈Ⅱ、Ⅲ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B组),该组患者采用三叶草型钢板合并植骨固定治疗.所有病例均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B组(P<0.05).且A组肩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4.0%显著高于B组的72.0%(P <0.05).结论 肱骨近段锁定板结合植骨治疗能加快肱骨外科颈Ⅱ、Ⅲ型骨折的愈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索南昂秀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与p53在人体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手工显微切割方法、PCR-SSCP分析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6例人体膀胱尿路上皮癌和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标本中FGFR3基因点突变、FGFR3及p53蛋白的表达;分析FGFR3和p53的相关性及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76例癌中分别扩增出FGFR3基因外显子Exon7、Exon10和Exon15,经PCR-SSCP检测,FGFR3总突变率为47.4%( 36/76);各外显子所占比例:Exon7为61%(22/76),Exon10为30%(11/76),Exon15为9% (3/76);②76例癌中FGFR3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 45/76)和30.3% (23/76);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FGFR3与p53均无表达;③随着肿瘤病理分期与组织分级的增高,FGFR3的突变率和FGFR3蛋白的表达均逐渐降低,而p53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结论 低分级与低分期的浅表性尿路上皮癌FGFR3高表达,高分级与高分期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p53高表达,提示FGFR3与p53可能介导了两条不同的膀胱癌发生发展途径.FGFR3与p53的联合检测,可有助于膀胱癌的病理分期与分级、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作者:郑素琴;尤一军;杜君晓;范红伟;吕文慧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变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关系,并分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54例宫颈鳞癌、5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8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25%)、65.5%(51.7%)、81.5%(70.4%),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uPA和VEGF在CINⅠ级、Ⅱ级、Ⅲ级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宫颈鳞癌组,uPA和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统计学检验显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可能作为宫颈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在宫颈鳞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作者:刘丽文;杨苏安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万向椎弓根螺钉在脊柱畸形后路矫正中的矫正方法及矫正效果.方法 应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各种脊柱畸形17例,术前使用多种方法减轻脊柱畸形程度,术中强调使用原位转钉等方法矫正脊柱三维畸形.测量术前及术后脊柱主要结构性侧凸平均Cobb角;测量术前及术后脊柱矢状面胸段、胸腰段和腰段的角度,判断脊柱矢状面是否正常化;采用椎弓根标记法测量术前及术后顶椎椎体旋转程度(除外3例顶椎全切病例).记录有无内固定并发症.结果 术前脊柱主要结构性侧凸平均Cobb角63.18°,术后平均25.35°,秩和T=153.00,P<0.005,差异有显著性.矢状面异常的15例病例术后复片显示矢状面正常化.顶椎椎体旋转(除外3例顶椎全切病例),术前Ⅰ度3例,术后均为0度,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畸形残留.所有病例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内置物松动、滑脱或断裂.结论 万向椎弓根螺钉可以简化脊柱畸形的操作,增加安全性,同时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作者:杨华;邢维平;宁旭;尚显文;张皓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12例艾滋病患者脑内淋巴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艾滋病相关脑内淋巴瘤的CT及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2例淋巴瘤中,病灶单发5例,多发7例.其中位于幕上10例,幕下1例,幕上下多发1例.CT及MRI表现为实性、囊实性肿块;多发不规则片状病灶;沿脑室、脑膜匍匐状分布.结论 AIDS相关脑内淋巴瘤影像特点有其相对特异性,但少数易与弓形体脑炎等病变混淆,影像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并全面分析.
作者:喻奇志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本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1.7年,均选择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1分法)和Otan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5.0 h,平均3.5 h;出血量400~2 400 mL,平均800mL,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6~4.6年,平均3.1年.术前JOA评分2~9分,平均(5.3±2.2)分,末次随访评分3~11分,平均(8.4±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0% ~ 90%,其中优9例(42.9%),良8例(38.1%),可4例(19.1%),优良率为81%根据Otani分级标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4例,差2例,总优良率71.4%.术后无1例出现胸椎不稳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吴大鹏;徐海斌;赵斌;路坦;贾金领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因子(TRAIL) 1525位点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包头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72例均参照2008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确诊甲状腺疾病患者和 10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腺瘤组与对照组TRAIL基因1525位点多态性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结节的大小在各基因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各实验组女性患者与对照组女性间TRAIL基因1525位点多态性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Graves病组中合并突眼与否及桥本甲亢与桥本甲减组TRAIL基因多态性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RAIL基因1525位点多态性与甲状腺疾病明显相关,提示TRAIL基因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张永红;魏枫;苏日娜;柴虎林;于跃利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白膜下睾丸实质剜除术与药物去势治疗Ⅳ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的差异.方法 2005年01月~2011年10月采用白膜下睾丸实质剜除术(n=70)和诺雷德联合康士得(n=62)治疗Ⅳ期前列腺癌并进行随访,分析其肿瘤缓解时间、总生存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1~59个月,手术组和药物组肿瘤缓解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17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166,P=0.682),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3个月和31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080,P=0.778).手术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率为10%,没有出现因睾丸切除导致的心理疾病.结论 白膜下睾丸实质剜除术作为Ⅳ期前列腺癌白膜下睾丸实质剜除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对心理影响少及成本低的特点,可作为Ⅳ期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去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赖彩永;蒋光愉;苏泽轩;李立;李红;梁蔚波;卓育敏;郭泽雄;李宇同;陈洁;徐谊朝;傅全胜;张燊;刘玉峰;邹自灏;黄伟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抑制组织蛋白酶B表达对胃癌BGC-823细胞黏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CB的siRNA表达载体,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胃癌细胞株BGC-823.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CB在各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细胞黏附实验检测各组胃癌细胞的黏附能力;细胞侵袭性实验检测各组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各组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无关siRNA对照组相比,沉默1组和沉默2组细胞中,C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1);CB蛋白表达被显著抑制;纤维粘连蛋白和基质胶黏附的胃癌细胞数目以及穿透基质胶的胃癌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并且在2d、3d、4d及5d细胞孔内的吸光度值亦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无关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CB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两组的黏附细胞数目以及两组穿透基质胶的细胞数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设计针对CB基因的siRNA片段构建的siRNA载体能够有效干扰胃癌BGC-823细胞中C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胃癌BGC-823细胞CB基因表达,可以降低胃癌细胞的生长速度、降低胃癌细胞与基质黏附能力、降低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作者:王涛;李敏;臧文巧;赵国强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