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杜平

关键词:肠内营养, 胃肠道恶性肿瘤,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外营养干预组)与B组(肠内营养干预组),各4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结果 术后8d,B组的NK细胞活性、CD3+、CD4+、IgA、IgM的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CD8和IgG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8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摄胸片.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导管功能不良组.考察相应参数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0.2±21.3)mL/min、(236.1±36.0)mL/min(P<0.001);两组间身高分别为(161.9±7.7)cm、(158.9±5.4)cm(P =0.006).左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导管末端在心房与在上腔静脉者功能不良的发生卒差异无显著性(P =0.231).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28,P=0.004)、白蛋白(OR=0.918,P=0.011)、身高(OR=0.926,P=0.002)及插管左右侧颈内静脉(OR=3.696,P<0.001)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早期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时左右颈内静脉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杨涛;张丽红;詹申;李大胜;侯西彬;王玉柱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派力奥联合窦道搔刮术治疗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派丽奥软膏配合窦道搔刮术治疗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 对79例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派丽奥)采用局部窦道搔刮后派丽奥注入;对照组(碘甘油液)采用局部窦道搔刮后碘甘油注入.6个月后,观察瘘道愈合效果.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92.5%,对照组有效率7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4).结论 派丽奥配合窦道搔刮术治疗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陈青宇;赵越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是否抗凝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 对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术后是否需要常规抗凝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例CVI病例资料,平均年龄为(52.6±5.52)岁,男性113例,女性89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79例(设为A组),术后未应用过低分子肝素的患者123例(设为B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12月.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以内的随访期间,仅A组有1例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组所有病例均无肺栓塞发生.A组B组两组间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回顾性临床分析提示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权威结论尚需要进一步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

    作者:杨广林;黄晟;郑元超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ENG和ABR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ENG)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和ABR各参数变化.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组位置性眼震强度(7.76±6.05)°/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中枢检查共48例(75%)出现一项或多项异常.冷热试验总慢相速度为(34.68±5.66)°/s,对照组中总慢相速度为(46.57±6.34)°/s(P <0.01).听性脑干反应49例异常,占81.6%.脑干下部异常者25例(41.6%),脑干上部异常者12例(20%).结论 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可从电生理方面有效鉴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脑干与视眼动系统异常.尤其是对内耳与脑干功能损害的鉴别,ENG和ABR可提供客观有效的帮助.

    作者:孙永柱;崔鹏程;高鹏飞;罗家胜;刘志;孙娟;陈文弦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P16和Ezrin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P16和Ezrin在正常宫颈组织(NCE)、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NCE9例,CIN40例,(其中CINⅠ级10例、CINⅡ级15例、CINⅢ级15例)SCC2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Ezrin在NCE、CIN及SCC中的表达状态.结果 在NCE、CIN和SCC组中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 %(1/9)、67.5%(27/40)和89.3%(25/28),CSS与CIN、CIN与NCE相比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Ezrin在NCE、CIN和S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2/9)、65%(26/40)和96.4%(27/28),SCC与CIN、CIN与NCE相比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P16蛋白和Ezrin蛋白在NCE、CIN和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现明显增加,联合检测P16和Ezrin,可能作为SCC的早期诊断、判断恶性潜能及肿瘤进展的指标.

    作者:王文普;张爱丽;刘亮洪;李双;熊艳杰;孙红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紫绀型先心病缺氧致脂肪组织内分泌紊乱

    目的 探讨紫绀型先心病缺氧是否致脂肪组织缺氧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方法 选取紫绀型先心病(CCHD)和非紫绀型先心病(ACHD)手术患者共32例,其中CCHD 17例为实验组,ACHD 15例为对照组,比较身高、体重、血红蛋白.获取皮下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RT-PCR法分析脂肪因子等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NF κ BP65、P-IκB α、JNK和P-JNK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身高(67.1±7.8)cm vs (72.6±9.5)cm(P <0.05);体重(7.9±2.2)kg vs (9.5±2.6)kg(P <0.05);血红蛋白(186.6±22.6)g/L vs(117.4±10.5)g/L(P <0.05).实验组HIF-1 α、内质网应激标志和炎症相关指标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绀型先心病导致脂肪组织缺氧,脂联素表达下降,炎症因子增加,其变化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王现国;夏东升;魏育涛;董念国;陈新忠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α 、VEGF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急性胰腺炎组(AP组)和假手术组(SO组),每组分为3个时间点(6h、12h、24 h),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AP组经胰胆管注入3.5%牛磺胆酸钠(1mL/kg)制作动物模型,SO组仅开腹后翻动胰腺.各组于相应时间点抽血并留取胰腺组织,检测血清TNF-α、VEGF、淀粉酶(AMY)含量,并观察各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P组血清TNF-α、VEGF、AMY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相同时间点SO组均显著升高(P<0.05);AP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与血清TNF-α及病理学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 TNF-α、VEGF在AP早期即开始升高,且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正相关,在AP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AP早期的评测指标.

    作者:牛威;郭莲怡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COPD大鼠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水平初探

    目的 观察COPD大鼠模型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AECA在COP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脂多糖气管内注射联合被动吸烟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AECA水平.结果 吸烟组大鼠单纯气道炎症,肺泡间隔增厚但无破坏,血清AECA(149.48±7.47)ng/L;COPD模型组气道炎症改变合并肺气肿形成,血清AECA (138.46±7.85)n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2.89±10.68)ng/L(P <0.05).结论 AECA作为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的自身免疫组分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机制,检测血清AECA水平在诊断COPD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蔷;林勇;凌学锋;孙思庆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动态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作者:胡淑阳;王育璠;吴艺捷;李晓华;彭永德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3例肾移植受者妊娠的围产期随访及护理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妊娠的护理经验.方法 收集2005年~2011年间3例肾移植术后女性受者4次妊娠临床资料.妊娠前后均采用环孢素A或普乐可复、骁悉、泼尼松三联抗排斥治疗.结果 例1孕12周,胎儿宫内发育不良,终止妊娠.例2孕23周,血压183/120mmHg,水肿,尿蛋白(+++),保守治疗不理想,终止妊娠.例3先后二次妊娠,均因泌尿系感染,自然流产.结论 肾移植女性受者一般在术后2年妊娠,但仍被认为具有高风险性,必须在医护人员的孕前指导和围产期密切监护下进行.

    作者:陈慧芳;何金爱;陈洁;丁泓文;张燊;吴丹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BMP-2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高分子聚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BMP-2复合n-HA/n-LDIG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构建兔桡骨缺损模型,将BMP-2复合n-HA/n-LDIG植入缺损处,对其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骨所占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同期,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高于空白组,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综合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优于空白组.结论 BMP-2复合n-HA/n-LDIG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它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骨修复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吴凯;罗一;周琳;陈卓;邓展生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外营养干预组)与B组(肠内营养干预组),各4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结果 术后8d,B组的NK细胞活性、CD3+、CD4+、IgA、IgM的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CD8和IgG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杜平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大型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现状及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及对医疗质量服务体系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引进了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设备的引进使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必须从提高人员技术水平;配备齐全的维修设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严格管控设备购买源头保证售后服务质量以及实行分级维修模式四个方面入手管理以确保医疗设备维修质量.

    作者:周忠军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价值(85例)

    目的 探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liquid imaging)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5例BPPV患者分别进行重T2加权技术内耳水成像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 85例BPPV患者磁共振水成像有76例呈阳性表现,总阳性率为89.41%; CT检查有57例呈阳性表现,总阳性率为67.06%;颅核磁共振显示46例呈阳性表现,总阳性率为54.12%,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阳性检出率高(P<0.01).结论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可以为BPPV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临床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可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医师参考应用.

    作者:李华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HIV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27例分析

    目的 探讨以消化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2月~201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科收治住院的27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IV/AIDS患者以农民、无业青壮年男性居多,传播途径以性传播(77.8%)为主.常见的症状体征为消瘦(100.0%)、纳差(100.0%),其次有贫血(77.8%)、腹泻(63.0%)、发热(55.6%)、腹痛(59.3%)、淋巴结肿大(37.0%)等.门诊误漏诊24例,占88.9%,外院误漏诊率达100%.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减少者占77.8%,血清白蛋白降低者占88.9%,血沉加快者占88.9%.胃镜检查11例,发现念珠茵性食道炎4例(36.4%),肠镜发现结肠黏膜病变者占80.0%.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为结核病(37.0%),消化道真菌感染(29.6%),混合感染两种或以上病原体者占40.7%.结论 消化系统是艾滋病常见的累及部位,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以消化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HIV/AIDS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治,避免漏诊、误诊及交叉感染.

    作者:严璐;张桂英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脓毒症并DIC患者检测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脓毒症及合并DIC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并判断其对脓毒症患者发展成为DIC的诊断意义.方法 取60名患者,其中严重脓毒症患者28例为严重脓毒症组(SS组),脓毒症合并DIC患者12例为脓毒症+DIC组(SSD组),同期门诊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及实验室参数,计算APACHEⅡ评分和DIC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SDF-1的水平.结果 SS组患者血清SDF-1水平(72.850±14.641)较对照组(32.910±7.646)明显升高(P<0.05),SSD组患者血清SDF-1水平(253.840±73.359)则较SS组升高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SDF-1主要与FIB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图显示SDF-1的AUC=0.846,95%CI=0.717~0.974(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血清SDF-1水平明显升高,主要影响纤溶系统,SDF-1对脓毒症合并DIC的发生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宋景春;胡敦重;吴峻;黄强;陈自力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宫颈癌患者HPV16型L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了解萍乡地方株HPV16 L1基因结构特点,分析其结构蛋白L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特性变化,为基于L1基因工程疫苗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设计HPV16型L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宫颈脱落上皮细胞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鉴定,将扩增的片段同T-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到大肠杆菌DH-5α中培养,提取质粒DNA进行测序.结果 测定的序列与标准基因序列(NC Sbjct 496)比较,萍乡地区宫颈癌感染的HPV16型L1基因同源性为98.9%~99.6%,分别形成5种突变模式,其中3处由于核苷酸的改变,翻译的氨基酸也相应发生变化,但有1处由于核苷酸的丢失造成翻译的氨基酸也相应发生变化.结论 萍乡地方株HPV16 L1核酸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可能会造成HPV16 L1蛋白免疫原性的差异..此株改变也可能是本地区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为研制适应本地区的基于HPV16 L1的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可靠实验依据.

    作者:王长奇;王康;陈燕萍;杨志华;罗娜;周开良;程利;罗艳香;谢龙旭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64层螺旋CT在心律失常及瓣膜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及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前,应用64层螺旋CT检测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需行房扑、房速、房颤射频消融术或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204例,术前常规行左房及肺静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有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未提示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经食道超声检查(TEE).结果 204例患者中,64层螺旋CT检查显示左心耳血栓形成者32例,未见血栓征象者172例,TEE检查显示左心耳血栓形成者26例,无血栓征象者178例,CT显示的32例血栓中,22例经TEE证实,10例TEE显示为自发超声显影(SEC).CT显示的未见血栓征象者172例中,168例经TEE证实,另4例TEE显示为血栓形成.64层螺旋CT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84.6%,特异性94.4%,阳性预测值68.8%,阴性预测值97.7%,准确度93.1%.结论 64层螺旋CT检测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及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左心耳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有可能成为临床上检测左心耳血栓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替代方法.

    作者:罗小平;郑春华;范剑峰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早期应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白介素(IL)6、10、18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4例ACS患者根据是否早期采用普伐他汀治疗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另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MMP-1、IL-6、IL-10以及IL-18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非治疗组的83.33% (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ACS患者血清hs-CRP、MMP-1、IL-6、IL-18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而IL-10变化不明显,经过治疗后,ACS患者血清hs-CRP、MMP-1、IL-6、IL-18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以治疗组下降为明显(P<0.05),而IL-10变化则不明显(P>0.05).结论 ACS发病与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失衡有关,早期使用普伐他汀治疗效果肯定,可能通过有效抑制炎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孙国强;李玉波 刊期: 2012年第27期

  • miR-221通过作用DVL2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功能

    目的 评价miR-22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表达的变化对其神经内分泌样转化及其侵袭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Northern blot检测LNCaP和LNCaP-AI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7种microRNA的表达变化;细胞转染法检测在雄激素剥夺环境中LNCaP和LNCaP-AI细胞系中miR-221的作用;CCK-8法检测细胞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增殖水平;Transwell法检测转染细胞的侵袭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的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dishevelled-2(DVL2)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的细胞系LNCaP相比,miR-221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的细胞系LNCaP-AI中明显高表达.通过转染使miR-221在LNCaP细胞系中高表达可促进细胞的NSE表达,加速其神经内分泌样分化.而在LNCaP-AI细胞系中下调miR-221水平则会升高靶基因DVL2的表达水平,并增强LNCaP-AI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 该实验证实在AIPC和ADPC细胞系中miR-221存在表达差异.miR-22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神经内分泌样转化,这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转化的重要原因.MiR-221可通过作用DVL2调节晚期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作者:常征;张爱民;郝俊文 刊期: 2012年第27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