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或贲门癌术后早期心律失常高危因素分析

阿伊都·阿布都热伊木;帕孜来提·优努斯;王勤学;朱运池

关键词:
摘要:目的分析食管或贲门癌术后7天内发生的心律失常、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1995年-2001年食管或贲门癌手术14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2例,选择年龄,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其他慢性合并疾病、手术方式麻醉和手术造成缺氧及术后镇痛与否等因素作为分析依据.结果食管或贲门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年龄有关.年龄≥60岁食管癌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比60岁以下发生率明显增高,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正常者明显增多,弓上吻合术比弓下吻合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及其他慢性合并症,手术范围及创伤,胸腔引流管过长刺激心脏引起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

    药物是医院用于治疗疾病直接的手段.

    作者:周菊清;郑仁礼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城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初探

    在我国,10-2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4,随着社会更大范围的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的健康尤其是女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正日益受到他们的生殖行为、性病、非意愿妊娠的人工流产的危胁.本文通过对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婚前保健门诊女青年健康状况的分析,旨在初步探讨如何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的途径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作者:杨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87例上颌窦瘘修补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以上颌窦穿孔病例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91年至2001年来我院就诊的上颌窦穿孔病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来源于个体医疗门诊(游医)病例约58.6%,实习进修生的病例约33.3%,执业医师病例8.1%,治疗成功率为94.2%.结论加强医疗监督,提高医疗队伍素质是必行的.

    作者:周永庆;陈洪军;喻学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5例剥脱性皮炎药疹的护理

    剥脱性皮炎药疹是属严重型药疹,如若治疗不及时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作者:余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闭合性气管支气管断裂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闭合性颈部外伤引起气管或支气管断裂较罕见,我们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20例,报告如下.

    作者:许正文;苏华;王伟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微波局部凝固治疗鼻衄35例

    鼻衄是鼻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止血方法要求准确迅速有效,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

    作者:张远芬;罗四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风38例辨证论治小结

    本文应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对38例中风患者进行了辨证论治.38例患者中男30例,女8例.根据辨证分型分别采用-育阴潜阳,镇肝熄风,化痰通络;-益气通络,祛瘀除风;-辛温开窍,豁痰熄风,平肝潜阳;-辛凉开窍,清肝熄风或涤痰泻热等治法,并重用祛风化痰、豁痰开窍、破血消瘀通络及益肾健骨之品.38例患者中,痊愈11例(占28.9%),显效15例(占39.5%),有效9例(占23.7%),总有效率为92.1%.治疗时间长127天,短13天,平均41.2天,说明中医辨证论治中风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余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心脏病变的存在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40例我院住院无高血压、无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与40例肺部感染对照者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1)糖尿病患者舒张功能指标E/A<1的比例较对照组高;(2)心超结构指标左房大小(LA)、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PWd)与胆固醇、体重、病程、血压、甘油三脂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存在的舒张功能减退,可能是由于心室壁的肥厚(即心肌间质的改建)所致,降低体重、改善血脂异常,将有助于防治早期糖尿病心脏病变.

    作者:徐雪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孕足月羊水栓塞、DIC、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29岁,住院号:173178,于1996年7月1日10AM因孕4产1宫内妊娠39周单活胎头位临产入院.

    作者:杨菊芳;马利国;徐宏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血压病是老年多发病,若不予以有效控制,可导致冠心病、脑溢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作者:蔡琪;温海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特殊患者胸外伤后促进排痰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不配合治疗的特殊患者胸外伤后促使其有效咳嗽和排痰的方法.方法总结我院1998年-2001年收治的三名特殊胸外伤患者,其中先天愚型2例,老年性痴呆1例,伤后均有痰多且不配合咳痰和雾化吸入.我们利用患者睡眠时雾化吸入15分钟后迅速插入鼻导管吸痰并刺激呛咳、指压颈根部气管、定时设法诱其大声哭叫等多种方法来解决伤后不配合有效咳痰的问题,观察排痰效果.结果1例痰多且有一侧全肺不张的患者能有效排痰而治愈,2例伤后痰多能顺利排痰,未出现肺部并发症.结论对不配合治疗的特殊患者胸外伤后不自主有效咳嗽和排痰的,耐心运用多种方法能诱导其有效咳痰,从而防治肺部并发症.

    作者:侯立成;刘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神农心脑康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寻找有效而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疗,是当前医务人员的迫切任务.

    作者:张振建;叶效兰;毛宗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17例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胸主动脉瘤自然经过险恶.有症状者5年生存率仅27%,如合并瓣膜病、冠心病或头颈动脉阻塞,则死亡率大大增加.

    作者:吴智勇;毛志福;王志维;黄杰;涂仲凡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术后抗凝的健康教育

    换瓣术后抗凝是长期而又非常重要的治疗,由于人工瓣膜(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不是人体本身的组织,血液容易在人造瓣膜及其周围发生凝固,造成血栓而影响瓣膜的功能.

    作者:刘金华;李炳;王传秀;王洪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肺癌手术80例分析

    目的报告80例肺癌的手术治疗结果.方法切除70例,探查10例,其中肺叶切除15例,右全肺切除7例,左全肺切除8例.结果80例中单纯探查的10例均于一年内死亡,70例切除者随访结果: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45/56)、42%(14/42)、29%(12/40).Ⅰ期、Ⅱ期、Ⅲ期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3%(5/6)、31%(5/16)、11%(2/18).鳞癌、腺癌、未分化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0%(8/20)、27%(4/15)、0(0/4).肺叶切除五年生存率为40%,全肺切除五年生存率为O.结论N3不是手术适应症,对Ⅲa中的非小细胞癌及Ⅲb期中的鳞癌应积极手术治疗,Ⅲa期的小细胞癌应慎重选择,可有计划的化疗后再手术,对Ⅲb期中的腺癌及小细胞癌不应手术治疗.对Ⅲa期应彻底切除肿瘤外侵组织并彻底清除纵隔淋巴结,以根治性为目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刘宪昶;袁冰;张宇兵;杨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农村0-6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十堰农村0-6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水平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十堰农村11个自然村在2001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期间的0-6岁儿童意外伤害情况进行了研究2资料采用Foxpro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及四格表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2001年1月1日到2001年12月31日的一年时间中调查区域内0-6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9.60%,男童高于女童(P<0.05);意外伤害类型前三位是碰伤、摔伤或扭伤,锐器刺伤或切割伤,烧烫伤;伤害发生时间以春季和秋季居多;伤害造成死亡1人残疾2人.结论十堰农村所调查区域内0-6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意外伤害是儿童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徐永强;罗强;刘筱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慢性铅中毒误诊病例分析

    铅中毒临床症状变化较多、易造成误诊,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被误诊的铅中毒患者,今特收集数例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陈杏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5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较常见疾病,约50%患儿发生心律失常.

    作者:王晓菊;刘正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10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外科治疗

    自发性食管破裂即Boerhaave综合症,其发病率仅1/6000,占所有食管穿孔的15%,但其病死率高达25%-100%[1].

    作者:韩洪舜;谢贞波;丁孔裕;王骏;王建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长效钙拮抗剂在临床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长效钙拮抗剂降压稳定,可遏止凌晨高血压,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长效钙拮抗剂有效控制血压而不对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有效控制血压逆转颈A内膜-中层增厚(IMI)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李进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

主管: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

主办:中华医学健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