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媛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和感染发生情况,记录2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P<0.01).结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应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感染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廖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回奶管理在乙肝母婴阻断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不宜哺乳的乙肝母婴阻断产妇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给予回奶管理,成立回奶管理小组,对产妇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喂养方案.观察产妇产后3d和5d时回奶效果,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后3d和5d时回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乳房肿胀、乳房硬结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对乙肝母婴阻断产妇产后进行回奶管理,能有效缓解乳房胀痛,促进回奶效果.
作者:曹慧;吴菊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产妇产后抑郁相关因素,探讨对应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150例产后抑郁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护理干预前后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结果 150例产妇中,轻度抑郁92例(61.3%),中度抑郁42例(28.0%),重度抑郁16例(10.7%).实施护理干预后,产妇EPDS评分由干预前的(18.4±2.2)分降低至(11.3±0.8)分.结论 产妇产后抑郁受患者自身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应积极给予相应护理干预.
作者:刘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产时胎心监护的临床效果,总结对应护理方法.方法 42名产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常规胎心率监测,观察组实施产时胎心监护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比2组临床监护效果.结果 对照组宫内窘迫发现率9.5% (2/21),观察组为14.2%(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7% (1/21),低于对照组的9.5%(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分娩产妇实施产时胎心监护与护理,有利于及早的发现宫内窘迫现象,对于保证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红梅;单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障碍干预管理.评估2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和睡眠障碍改善情况,并对比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管理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NDS和ADL评分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1),且观察组SAS、SDS、PSQI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组ND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实施心理障碍干预管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开天门疗法在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焦虑患者128例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开天门穴位按摩疗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焦虑程度,并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HAMA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第2、4、6、8周时HAMA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1.25%(52/64),高于对照组的50.00%(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天门疗法用于焦虑症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情绪.
作者:余洁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应用超前镇痛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选取行断指再移植术患者45例,均采用超前镇痛处理并给予疼痛护理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测量患者住院期间的疼痛程度.结果 经超前镇痛处理和护理干预,45例患者术后3d疼痛评分,0~3分者40例(88.89%);4~6分者3例(6.67%);7~10分者2例(4.44%).结论 对断指再植患者应用超前镇痛,并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促进康复.
作者:代丽;刘晓新;董桂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腹带对比传统腹带在腹膜透析患者外接短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82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依据随访号顺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41例给予改良式腹带固定,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腹带固定.比较2组患者术后窦道情况、窦道出口处情况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运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2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窦道出口处红肿、牵拉疼痛及短管脱落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总评分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式腹带固定能够减少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史兰英;芮静娟;王莉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专科护士是指某一特殊或者专门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特长的临床护理人员,其形成和确立代表着护理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1-3]显示,专科护士的工作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卫生部2005年《中国护士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先发展肿瘤患者护理等5类专科护士.扬州市中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肿瘤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如何不断提升中医肿瘤专科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值得医院护理管理者及每位护理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王惠;张惠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组施行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法,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行经皮胸膜腔置管闭式引流.评价临床疗效,对比2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舒适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心理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自发性气胸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钱百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7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39).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后1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2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中重度焦虑及抑郁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总体健康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 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能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
作者:徐先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 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与胸腔引流时间,记录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营养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TP、PA、ALB营养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何小萍;莫丽勤;邹莉;易金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并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发生情况、血常规变化,评价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化疗期间白细胞抑制、粒细胞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降低,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前比较,对照组化疗后第3天和第6天后的舒适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舒适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降低NSCLC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发生风险,改善舒适度.
作者:邵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癌痛规范化护理对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镇痛后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80例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癌痛规范化护理.观察护理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评分.结果 护理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观察组恶心、呕吐、昏睡、便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EORTC QLQ-C30生活质量量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癌痛规范化护理可有效缓解癌痛患者疼痛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霞;黄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规范化生活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12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生活管理.观察2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夜间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化生活管理能有效促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黄会芊;曾红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亲情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亲情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负性情绪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和出院2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各维度评分和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2个月时,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和总分均较出院时显著升高(P <0.05或P<0.01),而对照组总分较出院时显著下降(P<0.05),2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亲情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仇红玉;宋继成;徐善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合并低钾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合并低钾血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 (P <0.05).结论 针对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合并低钾血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徐洋;顾玲;姜亭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饮食护理.观察2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1个月后2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4% (53/55)高于对照组的83.6% (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力衰竭的患者加强饮食护理干预,对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党美萍;朱贤萍;陆金蔚;董学兰;徐琼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医院获得性压疮(HAPU)的形成情况,探讨围手术体温变化对HAPU发生及进展的影响.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676例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前后体温变化程度,分为体温改变组(n=217)和体温不变组(n =459).检查2组患者压疮好发部位皮肤情况,比较HAPU发生率、发生时间、进展程度(压疮形成后第5天的分度)的差异.结果 12例患者(1.78%)发生HAPU,平均(80.25±12.78)岁.体温变化组HAPU发生率2.30% (5/217),体温不变组为1.53% (7/45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变化组5例HAPU发生于术后(1.80±1.10)d,体温不变组7例HAPU发生于术后(5.71 ±3.99)d,体温变化组发生HAPU更早(P<0.05);体温变化组HAPU形成后第5天平均压疮分度为(2.60±0.89)度,高于体温不变组的(1.29±0.49)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稳定的体温对推迟HAPU的发生、延缓HAPU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屠海霞;陈奇;黄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析甲状腺术前颈部体位训练不同时间和频率对缓解不适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各36例.对照组术前未实施体位训练,观察A组于术前3d进行60~ 90 min/d的颈部体位训练,观察B组于术前1d进行30~60 min/次、3次/d的颈部体位训练,比较3组体位性头痛发生率、术中体位不适感优良率、术中氟芬合剂使用剂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A组、观察B组患者术后体位性头痛发生程度、氟芬合剂总用量、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氟芬合剂总用量较观察A组及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不适感评价,观察A组、观察B组患者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优良率优于观察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甲状腺术前1d对患者实施30~ 60 min/次、3次/d的颈部体位训练,有助于缓解术中不适感及术后头痛感,预防甲状腺体位综合征发生.
作者:尹萍;孙萍;沈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