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2例肛前瘘切开术治疗体会

高克俭;李淳

关键词:肛前瘘, 切开术
摘要:肛前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切开治疗肛前瘘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经皮气管穿剌导入气管通气管在ICU中的应用价值

    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而气管切开是保证呼吸道通畅有效和可靠的办法.因此,如何快速、安全、简捷、经济地完成气管切开,是ICU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们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剌技术的原理,参考国内外经皮气管穿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改良了此项技术.改良的经皮快速气管穿剌导入气管通气管术,方法简捷、快速、安全、经济,并发症少,可单人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登鹏;杨鸣;王少军;莫文庆;陈小设;万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偶发前列腺癌的诊治(附23例报告)

    偶发前列腺癌是指良性前列腺疾病行前列腺切除的标本经组织学检查诊断的前列腺癌.我院1997-04~2002-04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68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常规病理诊断前列腺癌23例,占3.36%.报告如下.

    作者:杨忠新;朱文胜;谭毅;韩官红;杨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善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商品名善宁)是来自天然的八肽类激素,其原始结构和生物效应与天然生长抑素相同,有抑制胃液和胰液分泌的作用.我院自1997年起应用善宁治疗急性胰腺炎,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奉林;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半月板损伤的超声诊断

    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以往明确诊断主要依靠膝关节造影及膝关节镜,近年来采用MRI检查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虽已得到比较充分的肯定[1],但其价格较贵,难以普及.半月板位置表浅,周围组织薄,适宜作超声检查.现就超声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牛克松;肖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近年来,结核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并发肺结核(DMTB)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我院从1995-02~2003-08共收治肺结核患者643例,其中DMTB 38例,本文就38例DMTB患者的临床表现及Χ线表现与同期住院的605例单纯肺结核(STB)患者作一对比分析.

    作者:朱诗家;谭治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胸腺肽α1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22例临床观察

    肝硬化失代偿期,常易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不及时控制,病情将迅速恶化,有较高的病死率.在2001-07~2003-06 2年间,我科对住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选择其中22例,在保肝、退黄、利尿、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基础上辅以胸腺肽α1治疗,体会它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控制,稳定病情,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君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更昔洛韦对小儿巨细胞病毒全身性感染的疗效观察(附43例报告)

    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目前我国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又有不断上升趋势,且临床表现多样化,重者损害多器官,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报道有单个器官损害的报告而缺乏CMV全身性感染的综合研究,我们通过5年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徐淑兰;赵萍;郭秀东;何颖慧;卢远达;曾雪飞;刘秀芳;何映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治疗十二指肠损伤16例体会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3%~5%.十二指肠与肝、胆、胰及大血管毗邻,因此,十二指肠损伤常合并一个或多个脏器损伤.同时十二指肠接纳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手术难度大,损伤后愈合能力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作者总结本院及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91-08~2003-05间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治疗十二指肠损伤16例,报告如下.

    作者:钟湧;雷相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老年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AFP、CEA、CA-50等作为恶性肿瘤的筛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灵敏度较低,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因其早期、灵敏、广谱的优点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我们通过对50例健康对照、65 例恶性肿瘤、48例非恶性肿瘤老年患者血清TSGF进行检测以探讨血清TSGF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陈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小剂量鱼精蛋白的临床研究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需要使用肝素保护血小板、凝血因子和防止血液在体外循环管道中凝集,然后又需要使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残余肝素.传统的鱼精蛋白用量与肝素的比例为1.5∶1.作者使用小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从临床试验中证实其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

    作者:王元星;贺大璞;李志高;韦兵;聂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发病率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患者深受其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作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龙志江;娄必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颌面部固定钛板取出原因分析(附11例报告)

    对于颌面部各种骨折和骨的移动广泛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对于提高颌关系和骨块的稳定性、骨折的三维解剖复位具有巨大的优越性[1].在临床中,钛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一般可永久存于体内,理化性质稳定,减少颌间牵引,但仍然有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在手术后取出,本文试图分析钛板取出的原因,及其适应证.

    作者:吴湘卿;陈秀华;吴汉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阴股沟皮瓣阴道成形术4例分析

    胚胎时期Muller管发育障碍所致的先天性阴道缺如,即Mager-Ro Kitansk综合证是阴道缺如常见原因,阴道成形方法多达10余种,每种方式各有利弊.自1999年以来,我们应用阴股沟皮瓣为4例患者实施阴道再造,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和作珍;亓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长期系统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探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但常用的仍是药物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的抗凝、溶栓治疗.对于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近相同,尤其缺乏影像学资料及其随访.我科自2000-10~2002-05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28例,共28条肢体,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吴学君;郭培明;金星;张精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配合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的作用

    利凡诺引产由于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为普遍采用的中期引产方法.但由于中期妊娠宫颈不成熟,扩张条件差等特点,引产较困难,而利凡诺本身无促进宫颈成熟的作用,使引产产程较长,胎盘滞留、产道损伤、产后出血及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1].为减少中期妊娠引产的并发症,提高引产的质量与效果,本研究将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比较米非司酮配伍与单用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的血、宫颈粘液中的E2、P、β-hCG和PGE2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的差异,探讨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的可行性及其机制.

    作者:谭运福;杨栋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干扰素α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干扰素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以HepG2 2,2,15为细胞模型,实验共观察9d,于第3、6、9d收集培养上清行HBsAg定量检测;收集细胞提取总RNA,行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测细胞内乙肝病毒mRNA水平.结果实验第3d及第6d,对照组和各实验组之间HBsAg及病毒m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第9d,各实验组HBsAg及病毒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α干扰素浓度为500 IU/ml抑制作用达大.结论干扰素在实验浓度下可抑制HepG2 2,2,15细胞内乙肝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具有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

    作者:杨永峰;谭德明;谢玉桃;侯周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癌TGF-β1蛋白表达及与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意义及与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10例正常胃黏膜TGF-β1与Ki-67抗原的表达.结果胃癌TGF-β1表达率与Ki67-LI值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TGF-β1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组Ki67-LI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不同浸润深度的Ki67-LI值差异有显著性.胃癌TGF-β1阳性表达组Ki67-LI值明显高于TGF-β1阴性表达组.结论 TGF-β1过表达胃癌组织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TGF-β1不能抑制癌细胞增殖.TGF-β1促进胃癌细胞浸润转移.TGF-β1和Ki-67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作者:唐华;张才全;向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卵巢上皮性肿瘤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卵巢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对88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采用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法(ISLT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 1.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92.3%,42.8%,0,0.囊腺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与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囊腺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2.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8%,52.38%,26.66%,0.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γ=0.91,P<0.01).3.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14.28%,0,0.卵巢囊腺癌与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囊腺癌端粒酶活性程度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γ=0.12,P>0.05).结论 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端粒酶激活有关,bcl-2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卵巢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导致卵巢囊腺癌发生,而p53基因突变似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作者:赵华;曹修淮;冯德云;姚岐;何小乔;李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白塞氏病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例报告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热、口腔溃疡、头昏乏力1月而于2002-03-30第一次住院.入院体格检查:T 37.8℃,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无出血点及皮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腔黏膜及舌多处溃疡.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无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4.21×109/L,Hb 57g/L,RBC 1.26×1012/L,PLT 53×109/L,RC 1.5%,ESR 100mm/h.血尿素氮、肌酐、血钙、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铁蛋白、甲状腺激素均正常.血清IgA显著增高617mg/dl,IgG、IgM正常,KAP 1620mg/dl,LAM 718mg/dl,EPO 15.2ng/ml,补体C3、C4、ASO、RF及dsDAN、ENA均正常.

    作者:王毅力;邓秀芝;高健;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挫伤性前房积血72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0-01~2002-12共收治眼外伤316例,其中挫伤性前房积血72例,占眼外伤病例总数的22.8%,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穗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