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丹;陈抒豪;宫艳华;梁自勉;曾琪;朱志伟
目的 调查1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利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溯源致病因子及可能污染途径.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样本和环境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血清学分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确定致病因子和污染途径.结果 2012年7月8-9日,从某旅游团成员中共搜索到26例病例,罹患率为35.14% (26/74),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占96.15%)、腹泻(占96.15%)、呕吐(占61.54%)等为主.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疑餐次为7月8日午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姜葱炒花蟹为可疑食物(OR=10.00,95% CI为1.13 ~88.49).共采集各类样本4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8份,阳性率为43.90%.其中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样本16份,检出阳性12份;采集餐馆砧板、菜刀、餐具、半成品食物、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共25份,检出阳性6份.12份病例粪便和肛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与1份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PFGE图谱相似性达100%;11份病例样本和胶篓拭子样本血清型为O3∶K6,1份病例样本血清型为OUT∶ KI.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加工时间不足导致姜葱炒花蟹未能煮熟煮透.结论 根据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花蟹未煮熟导致.
作者:刘振华;刘素芬;张恒;林露;朱海明;梁骏华;李剑森;黄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2005年,国家提出将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在内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为出发点,为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各项相关数据,用以提升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活动.健康档案在内容上涉及大量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与病案有许多共通处,病案与健康档案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全民整体的健康为内涵的大卫生观促进现代医疗卫生理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它不仅与健康档案的理念相关,也影响了医院病案管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大卫生观为视角点,从二者的内涵、建档目的、服务对象、管理等方面试图分析病案与健康档案的联系性.
作者:黄广琴;黄丹;刘礼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广东省居民碘营养状况,为调整省内盐碘浓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对广东省123个县(市、区)(含东莞和中山市)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法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不足5个乡时全部抽取);在所抽取的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各随机抽取1所村小学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检20名8 ~ 10岁儿童(男、女各半)的尿样及其家庭食用盐,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抽检2~5份饮水水样.结果 全省123个县(市、区)共检测尿碘12 281份、盐碘12 281份、水碘1 633份.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87.6μg/L,200~299 μg/L的比例占27.4% (3 365/12 281),≥300 μg/L的比例占18.4%(2 260/122 81).全省21个地级市中,尿碘中位数≥200 μg/L的有10个市,均分布在山区和珠三角地区,如韶关市237.6 μg/L、佛山市221.4 μg/L.盐碘均值为30.9 mg/kg,碘盐覆盖率为97.9%(12 023/12 281),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6.2%(11 814/12 281).水碘中位数是5.8 μg/L,其中水碘含量≤30 μg/L的样品占94.5%(1 543/1 633),有15份水碘含量>100 μg/L,占0.9%(15/1 633),如茂名市茂港区和梅州市梅江区存在水碘含量> 100 μg/L的水样分别为13、2份.结论 广东省儿童尿碘水平、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范围(尿碘100~199 μg/L),但盐碘浓度仍有调整的空间.广东省首次发现高水碘村庄,高水碘主要分布在茂名市茂港区.为预防高碘危害,建议尽快调查清楚茂港区及附近区域的高水碘分布情况,并对高水碘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礼平;钟文;李澎;杨通;刘锐;张珊花;池海珊;宋德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由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引起的相关网络谣言事件情况,从多维度量化描述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探讨网络谣言的防控方法.方法 利用TRS(文本检索系统)技术实施舆情数据采集,建立专题分析模块,以H7N9、谣言、传言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正文检索,采用Excel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5月15日,全国共发生H7N9相关网络谣言事件63起,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以广东多(8起),其次为江西(5起)、河南、江苏和甘肃(均4起).首起网络谣言事件发生时间(3月7日)比首例病例公布时间(3月31日)提早24 d.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微博、QQ空间、微信、百度贴吧、朋友网等,其中84.1%(53/63)的谣言通过微博传播,69.8% (44/63)的网络谣言为蓄意造谣;谣言内容主要包括发现病例的地区、感染病毒的途径以及疫情趋势;对谣言的处理方式基本为官方辟谣和行政处罚.结论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监管与教育、官方及时辟谣、及时公布疫情信息以及正确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防控网络谣言有实质性的作用.
作者:刘国恒;李灵辉;郭汝宁;代吉亚;吴发好;宋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广东省中山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 HIV抗体阳性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10-2012年广东省中山市艾滋病VCT数据;对参加VCT的人员进行HIV、梅毒血清学检测;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对影响HIV阳性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东省中山市设置3个VCT点,2010-2012年对3 613人次提供服务,其中3 601人次(99.7%)接受HIV抗体检测,阳性率5.9% (212/3 601),其中男性、女性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173/2 972)、6.2%(39/629);2 759人次接受梅毒抗体检测,梅毒阳性率4.4%(121/2 759),其中男性、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9% (117/2 389)、1.1%(4/370).梅毒阳性者的HIV阳性率为25.6%(31/121).不同求询原因人群HIV阳性率分别为:既往检测怀疑阳性66.7%(8/12),既往输血卖血史17.6%(3/17),固定性伴阳性13.1%(29/221),注射吸毒12.7%(8/63),男男性行为人群(MSM) 10.4% (114/1 096),性病史6.3% (3/48),固定性伴高危行为人群5.9% (4/68),母亲阳性3.0%(1/33),非婚异性性行为2.5%(22/896),商业异性性行为人群2.4%(20/825);职业暴露、母亲之外其他家庭成员阳性、拔牙、针刺等不安全行为、健康检查和恐艾人群均未发现阳性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低(AOR=1.39),HIV阳性的风险越高;相对于梅毒阴性者,梅毒阳性者HIV阳性的风险更高(AOR =4.14);MSM、固定性伴阳性人群HIV阳性的风险分别高于非婚异性性行为人群(AOR=4.78、4.71,均P<0.01).结论 中山市接受VCT服务的人群中,文化程度低、梅毒抗体阳性、MSM及固定性伴阳性人群有着更高的HIV感染率,需要在这些人群中开展更加有效的综合防治工作.
作者:陈建海;汪涛;李雷;王曼;陈楚莹;来学慧;林肖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2009-2012年钟山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钟山县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4 7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3.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08.29/10万、214.53/10万、421.83/10万、345.68/10万;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钟山镇发病数多,占病例总数的32.99%(1 562/4 735);全年均有病例报告,5-8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6.72%(3 159/4735).5岁以下儿童占91.40%(4 328/4735);男性2 873例,女性1 862例,男女性别比为1.54∶1;散居儿童发病多,共4 122例,占87.05%(4 122/4735).实验室共检测病例样本186份,检出阳性134份,阳性率为72.04%;其中EV71阳性73份,占阳性总数的54.48%;Cox A16阳性30份,占阳性总数的22.39%;其他肠道病毒阳性31份,占阳性总数的23.13%.结论 2009-2012年钟山县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特征,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对散居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作者:潘斌;冼彩芸;徐龙钢;霍炜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12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2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8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32例、恶性疟53例、三日疟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83/10万,死亡1例.全省16个市的38个县(市、区)有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和湛江,共报告51例,占全省病例数的58.62%.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0月55例,占全年病例数的63.22%.男女性别比为9.88∶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 49岁,占总病例的94.25%(82/87).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和干部职员为主,共45例,占总病例数的51.72%.2012年广东省136例的疟疾病例报告卡(87例本省籍和49例外省籍和外国籍人士)显示,主要输入来源是非洲和亚洲,分别为113例和20例,占总发病数的83.09%和14.70%.输入疟疾病例多的为尼日利亚27例,其次为加纳16例,再次为赤道几内亚、缅甸,均为10例.结论 2012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输入性疟疾病例增多,因此,应加强疟疾的诊断、治疗和疫情处置能力,加强监测和防控.
作者:潘波;阮彩文;林荣幸;邓卓晖;张志兴;张启明;裴福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后一个步骤,风险特征描述是通过整合并综合分析危害特征描述与暴露评估的信息,评估目标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为风险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方面的建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风险特征描述定义为: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群中发生已知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效应的概率、严重程度以及评估过程中伴随的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和(或)定量估计.
作者:王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珠海市居民自我健康评价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珠海市香洲、斗门和金湾3个行政区内分别抽取6个居委会和6条行政村15 ~ 69岁人群进行包括社会适应状态因子、身体状态因子和心理状态因子3个因子模型18项内容的自我健康评价问卷调查,应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对珠海市居民自我健康评价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2 823人,其中男性1 385(49.1%)人,女性1 438(50.9%)人;社会适应、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因子3个维度以及自我健康评价总分的得分分别为(32.5±5.5)、(24.4±4.2)、(12.7±4.3)、(69.5±10.0)分,均高于理论平均分(分别为24、18、12、54分).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适应状态因子的大小与调查对象的年龄(F =7.442)、身体疾病状况(F=16.958)、家庭收入(F=13.720)和购买保险情况(F =6.982)有关(均P<0.01);身体状态因子与调查对象的性别(F=6.960)、身体疾病状况(F=31.518)有关(均P<0.01);心理状态因子与职业(F=7.017)、身体疾病状况(F=74.950)有关(均P<0.01).结论 珠海市居民自我健康评价主要受疾病、家庭收入、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邓韶英;李玉荣;李德云;潘杨;林小佳;肖伟华;谈嗣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08-2012年汕头市濠江区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濠江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3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7.89/10万,各年发病率在39.31/10万~283.52/10万之间.4-9月份是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76.03%(1 789/2 353).男性1 628例,女性725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病例以0~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共2 239例,占发病总数的95.1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 951例,占发病总数的82.92%.结论 濠江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4-9月是高发季节,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张文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清远市清新区2008-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清新区2008-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6 06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2.40/10万;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以肠遗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0.50%(9 716例);其次为呼吸遗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25.54%(4 101例);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3.52%(2 172例);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0.44%(71例).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6 063例)、其他感染性腹泻(3 103例)、肺结核(2 855例)、梅毒(1 108例)、流行性腮腺炎(877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53.85/10万、129.92/10万、119.53/10万、46.39/10万、36.72/10万.结论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是清新区近年需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
作者:邝西金;黎杏如;李初升;周志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快速检测豆制品中硼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直接溶剂超声提取后,用ICP-OES直接测定,选择249.677 nm作为硼元素的测定波长,进样速率为1.5 mL/min.结果 该方法在1.00~1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6.1% ~ 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2.01% ~4.12%,检测限(以硼计)为0.17 mg/kg.采用该方法对豆制品中的大豆、水、盐卤、熟石膏4种原料(各15份样品)进行硼含量检测,结果显示,4种原料中以大豆中的平均硼含量高,为17.57 mg/kg,其次为熟石膏1.34 mg/kg、盐卤为0.77 mg/kg、水中硼含量为0.33 mg/L.建议豆制品硼本底值为2.08 mg/kg.结论 该方法回收率、精密度和检测限均能满足实验要求,适用于当前快速检测工作.大豆中的硼含量是豆制品中硼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对豆制品硼含量的日常监测中,应充分考虑豆制品的高硼本底值.
作者:姚艳玲;沈涛;谭军;翁光灿;杨志萍;陈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台山市居民户合格碘盐普及情况,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碘盐监测方案》(修订)进行采样,按照GB/T 13025.7-1999《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离子的测定》测定盐中碘含量.结果 2004-2011年在18个乡镇共检测居民户食用盐2 304份,合格碘盐2 206份,不合格碘盐66份,非碘盐32份,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75%(2 206/2 304),碘盐合格率97.10%(2 206/2 272),碘盐覆盖率为98.61%(2 272/2304),非碘盐率为1.39% (32/2 304).每年的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消除碘缺乏病国家标准,各年间的碘盐覆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间的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个乡镇的碘盐覆盖率达标率为88.89%(16/18),赤溪镇和海晏镇的碘盐覆盖率不达标,分别只有91.52%(205/224)和94.53%(121/128);各乡镇间的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赤溪镇的合格碘盐食用率只有86.61% (194/224).居民食用3种盐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精制盐(96.14%,897/933)、日晒盐(96.75%,1 309/1 353)和粗粒盐(0,0/18),其中粗粒盐分别采自赤溪镇(17份)和北陡镇(1份).其非碘盐率高达94.44%(17/18).结论 台山市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个别乡镇的碘盐覆盖率和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不达标,今后仍然要继续做好防治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以确保群众正确食用合格的碘盐.
作者:王翠微;罗伟强;梁荣来;丘凤兰;甄晓丹;赵玉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广西苍梧县农村集中式供水的水质变化情况,为政府制定改水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广西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检测技术方案》要求,于2009-2012年随机抽取利用国债资金建设并竣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监测点,按GB/T 5750.1 ~5750.1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监测点水样进行检测,按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2009-2012年间共采集74监测点296份水样,合格111份,总体合格率为37.50%.2011年的合格率高,为57.50% (46/80),其次为2012年为32.50% (26/80),2010年为32.14%(18/56),2009年为26.25%(21/80).不同年度的水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间各年份的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为27.50% ~57.50%,末梢水的水质合格率为25.00%~57.50%,不同年份的出厂水与末梢水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低,总大肠菌群及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均为45.27% (134/296).其次是感官指标中的色度(83.11%,246/296)、肉眼可见物(89.87%,266/296)及浑浊度(94.93%,281/296);一般化学指标中,铁的合格率较低(90.88%,269/296).苍梧县水源以山溪水、深井水、浅井水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1.08%(23/74)、27.03%(20/74)、24.32%(18/74),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的监测点仅占12.16%(9/74).结论 苍梧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质合格率较低,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的主要因素.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卫生管理和对饮用水的消毒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潘桂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抚州市手足口病病原检测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抚州市各县区送检的重症及死亡病例、暴发疫情和日常监测病例(普通病例)的咽拭子或疱疹液样本,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样本429份,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320份,总阳性检出率为74.59%;其中重症及死亡病例阳性检出率为90.91%(10/11),普通病例阳性检出率为74.16% (310/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份阳性样本中,EV71型阳性152份,占47.50%;Cox A16型阳性92份,占28.7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76份,占23.75%.病原检出高峰在每年的3-6月份,共检出阳性168份,占52.50%,以EV71型为优势毒株;次高峰在9-10月份,共检出阳性73份,占22.81%,以Cox A1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0~4岁人群阳性率为75.84% (317/418),≥5岁人群阳性率为27.27%(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阳性检出率为80.47% (206/256),女性为65.90%(114/173)),男性高于女性(P<0.01).结论 抚州市手足口病各型病原均有检出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以EV71型和Cox A16型为优势毒株,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
作者:王晓敏;唐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12年昆明市西山区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昆明市西山区2012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1 772例,死亡19例,报告发病率为235.22/10万,年死亡率为2.52/10万,病死率为1.07%.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841例,111.64/10万)、肺结核(253例,33.58/10万)、梅毒(244例,32.39/10万)、艾滋病(126例,16.73/10万)、伤寒/副伤寒(102例,13.54/10万).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发病总数的66.70%(1 182/1 772),呼吸道传染病占19.47%(345/1 772),肠道传染病占13.37%(237/1 772),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45%(8/1 772).结论 应加强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付贤翠;潘莉;吴思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小鼠前脂肪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用25、50、75、100 μmol/L的Res干预小鼠前脂肪细胞24、48、72 h,并设0μmol/L Res为阴性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重复3次).全自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结果 形态学上,经50μmol/L Res干预48 h后的小鼠前脂肪细胞具有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发现,0、25、50、75、100μmol/L Res干预24h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97.00±1.00)%、(91.00±2.65)%、(90.67±2.52)%和(86.00±3.61)%;干预48 h细胞增殖率分别是100%、(86.67±2.52)%、(76.00±2.00)%、(34.33±2.08)%和(30.33±2.52)%;干预72 h,细胞增殖率分别是100%、(82.00±2.65)%、(65.67±3.06)%、(21.00±3.61)%和(16.33±3.2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增殖率与干预时间、Res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72、-0.83,均P<0.01).0、25、50、75、100 μmol/L Res干预24h,G0/G1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7.23±2.63)%、(39.03±2.74)%、(80.20±5.15)%、(87.97±3.12)%和(90.80±2.08)%;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72.43±2.99)%、(63.93±6.90)%、(19.80±5.15)%、(12.20±2.86)%和(9.20±2.08)%,2个细胞周期的50、75、100 μmol/L Res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0、25、50、75、100μmol/L Res干预48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0±0.10)%、(5.40±3.81)%、(8.23±4.24)%、(29.77±6.18)%和(27.23±3.17)%;细胞坏死率分别为(7.50±0.87)%、(12.00±4.89)%、(12.27±3.81)%、(12.67±6.13)%和(20.73±2.64)%,100 μmol/L的干预组的细胞调亡率、坏死率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其他各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0~100 μmol/L),Res可能抑制小鼠前脂肪细胞生命周期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黎文明;张翔;谭炳炎;于志文;郑琳;高渊;杨芳;冯翔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07-2011年广东省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农药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上报的急性农药中毒报告个案卡,并对农药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间广东省共报告农药中毒病例1 423例,其中男性584例(41.0%),女性839例(59.0%).2007-2011年中毒例数分别为199、374、382、221和247例,以5-10月发生的中毒病例居多(58.26%,829/1 423).发病主要集中在清远市,共报告970例,占68.2%(970/1 423).农药种类以有机磷类多,有726例(51.0%),其次是除草剂类有162例(11.4%).中毒类型主要是非生产性自服和误服,共1 270例,占总中毒人数的89.2%(1 270/1 423).死亡比例占9.3%(133/1 423),其中非生产性中毒的死亡比例是10.2%(129/1 270).结论 广东省农药中毒发生呈增长趋势,预防的重点是逐步加强农药购销管理,提高广大农村人群健康教育,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综合防治.
作者:黄永顺;金佳纯;温贤忠;吴劲松;伍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陆丰市2002-2012年艾滋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陆丰市2002-2012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陆丰市2002-2012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116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9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8/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高为2.44/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年龄以20 ~49岁年龄组多,共89例,占76.72%.男性94例,女性22例,男女性别比为4.27∶1.病例职业以农村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为主,共72例,占62.07%.发病数居前5位的镇分别为甲子镇、碣石镇、内湖镇、南塘镇、甲西镇,该5个镇报告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0.34%(70/116).感染途径以不洁性行为途径和吸毒途径为主,分别占47.41%(55/116)和33.62%(39/116).结论 陆丰市2002-2012年HIV/AIDS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控措施.
作者:何学忠;刘福吉;黄燕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潜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 2.1-2007和GBZ 37-2002进行评价.结果 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 ~3.105 mg/m3,中位数0.047 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TWA为0.002~2.523 mg/m3,中位数0.039 mg/m3,合格率20.0%~ 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 ~ 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 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 ~4.213 μmol/L,平均为(1.098±0.464) 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 ±0.340) 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 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 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 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作者:郑创亮;许丹;戴冉;冯秀琼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