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差错率

刘雅琪

关键词:住院患者, 服药差错, 品管圈, 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住院患者中所实施品管圈活动对在口服药物时产错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的口服药物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的口服药物200例口服药物患者作为观察组,之后组建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对日常医疗工作中的各项程序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对在口服用药过程中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的各种隐患进行探讨,之后针对性的制定对应方案并落实实施.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服药差错情况进行分析后,显示患者拒付、漏服、护士漏发以及给药剂量错误是需要改善的地方,而在经过品管圈活动PDCA循环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差错情况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口服药物错误的概率,大限度的提升了用药安全,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医护素质以及能管理.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中心静脉压在感染性休克所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压在感染性休克所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后,结合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分为两个组别,A组中心静脉压在6-10mmHg之间,B组中心静脉压在11-14mmHg之间,对两组急性肾损伤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CVP值有显著差异,且B组急性肾损伤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其中心静脉压升高,急性肾损伤率也会随之升高,因此,在治疗上要以降低中心静脉压为主.

    作者:张程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中医辨治法辅治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观察

    目的:探究中医辨治法辅治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社区医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2例,收治时间为2015年4月2日至2017年7月5日,随机分成实验组71例,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治法辅治.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行中医辨治法辅治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深入推广.

    作者:张鑫;张兰芬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n=32).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路径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接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状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12.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状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杨才英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03例神经内科患者,分析跌倒率与跌倒相关因素,研究防护对策.结果 :203例患者中,跌倒患者为38例,跌倒率为18.72%;跌倒年龄中,46岁至75岁间属于高发生率年龄段,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脑出血、重症肌无力、脑梗死与癫痫等疾病属于跌倒高发的疾病患者.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跌倒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年龄、疾病情况有密切联系,需要做好对应的预防管理来减少风险的发生.

    作者:童淑华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逍遥散加味治疗心梗后情感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逍遥散加味治疗心梗后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7年1我院收治的68例心梗后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发,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及抗抑郁、焦虑等药物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使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一疗程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结论 :逍遥散加味治疗心梗后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袁艳华;罗贤光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分析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

    目的:分析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为研究案例,根据术后治疗差异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效果分析.结果 :对A组和B组的治疗效果对比,实践可知,B组的有效人数45例,A组有效人数36例,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和90%,B组的效果明显.对不良反应率对比比,B组发生几率低于A组,数据资料对比差异突出(p<0.05).结论 :对肝胆术后胆漏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其效果明显,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贵伟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小剂量)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对小儿手术采用骶管阻滞复合的氯胺酮-芬太尼(小剂量)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为对照组进行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麻醉,为观察组进行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小剂量)麻醉.结果 :手术切皮时对照组患儿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对患儿进行麻醉时所用的氯胺酮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儿的麻醉效果低于观察者,术后清醒时间比观察患儿的清醒时间要长.结论 :在对患儿开展外科手术时,用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小剂量)对其进行麻醉效果更优.

    作者:熊淼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实施于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并用常规钢板固定治疗的7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5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乙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实施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作者:王丰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家用小药盒在脑科手术中的应用

    进行脑科手术时,所用的头皮夹数量大、体积小,为了预防丢失,以便术中清点与保管,我们将八格装家用小药盒低温灭菌后应用于术中头皮夹的收纳存放,每格放五枚,共四十枚,既可以保持手术台整洁,又可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脑科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牛婷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ICU危重症伴休克患者诊疗中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血乳酸监测在ICU危重症伴休克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症伴休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ICU病房后均实施常规救治措施,并进行血乳酸水平监测,经复苏及抗休克治疗6h后,再次测定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对比两组入ICU时血乳酸值、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等;按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清除率组和低清除率组两组,对比两组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MODS(多脏器功能障碍)及病死情况.结果 :存活组入ICU时乳酸值、乳酸峰值均较死亡组低,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低清除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毒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高血症组、轻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乳酸水平监测,对判断病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文娟;杨承航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HBVDNA载量与乙肝免疫学标志物(HBV-M)定量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HBVDNA载量与乙肝免疫学标志物(HBV-M)定量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站检测的慢性乙肝患者55例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于我站体检的健康人群5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的HBV-M定量与HBV-DNA载量进行检查,并比较两组受检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血清HVB-DNA载量较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经血清HVB-M定量检测后,数据显示,有28例HBeAg+患者,有27例HBeAg-患者,其中HBeAg+患者的AST、ALT均高于HBeAg-患者,而PA水平显著低于HBeAg-患者;总体来说,试验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P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BV-DNA载量与血清HBV-M定量均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存在指示作用,利用以上两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筛查,做好慢性乙肝患者的早期防治工作.

    作者:李智勇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普外科老年病人的护理管理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术后特殊性,针对症状和并发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普外科老年病人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老年病人192例,对老年病人心理和生理状态行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引流管护理等一系列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 :192例普外科老年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未发生任何护理并发症,治愈出院81例,好转87例,自动出院21例,2例死于晚期癌症,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 :对普外科老年病人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是普外科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利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残余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残余肾功能影响.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受的需要进行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前后的RRF变化进行比较,治疗后后乙组数值低于甲组.对甲组和乙组治疗前后的血磷、甘油三酯、总胆固醇、β2-微球蛋白数值对比,治疗后乙组的数值明显低于甲组.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保护残余肾,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晓春;彭顺刚;罗聪;陈希洋;黄杰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合理应用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02-2017.02收治的100例急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常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和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给患者口服或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来说显著较高,组间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肠炎患者合理应用阿奇霉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可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陈曦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106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6例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39例9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18例,P<0.05,两组资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老年心力衰患者的采用美托洛尔联合常规治疗方案其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且安全有效

    作者:苏欣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预后和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ICU危重患者94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HGB(血红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胆固醇量及蛋白摄入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HGB、PA、胆固醇量及蛋白摄入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1%、27.66%,差异显著(P0.05).结论 :ICU危重患者治疗及护理期间给予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能够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死亡病例,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承航;陈文娟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糖尿病患者60例,按照有无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所有患者使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中下肢腓总神经SCV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贾玉凤;张萍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耳石复位治疗和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影响

    目的 研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和前庭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录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共计104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耳石复位加以前庭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经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采取耳石复位加以前庭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得到明显的临床效果.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被大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万红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分析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8例脑血管病患者,基于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n=34).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杨小兰 刊期: 2017年第33期

  • 改进换药方法及药物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核心探究实践

    目的:探究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改进换药方法 及药物的核心.方法:择取贵阳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以干湿交替换药法治疗、西药与中药散剂外治,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肤温度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通过内外兼治、干湿交替法治疗糖尿病足,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庆大霉素、甲硝唑、中药干粉干湿交替法治疗糖尿病足较传统换药方法效果尤甚.

    作者:陈晓琼 刊期: 2017年第33期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主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