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万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治疗的10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使用西药对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肺力咳合剂进行治疗,于治疗后3天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2,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肺力咳合剂能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预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运用.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住的产妇共计88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护理组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的护理.结果 通过有效的预防性的护理后,护理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两组双下肢静脉血栓病例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无静脉血栓病例比较,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讨论: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有效的预防可以大大降低产妇的并发症与死亡率,护理组通过对产妇进行产后下肢按摩,增加轻微活动,注意保暖,抬高下肢,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等措施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对促进产妇的健康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建议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王春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是一个医院的门面,而门诊护理则能直观地反映医院护理质量,并直接地影响患者对于医院的感受.本文就门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针对此类因素讨论管理对策.

    作者:赵亚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运动疗法配合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配合火针治疗对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膝关节运动疗法配合火针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 观察组疼痛缓解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显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运动疗法配合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作者:张翠芬;程维芬;张业琼;鄢路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社区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社区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在血压水平、心理水平及脑卒中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接受心理干预手段后,患者心理焦虑评分降低,血压控制情况良好,其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作者:潘祖庆;赵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4例疗效观察

    由骨科相关资料显示,在骨科的临床过程中经常有一种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疾病,主要的发病群体是中老年人.目前,治疗骨关节炎一般采用物理疗法、止痛剂、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软骨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其产生的临床效果不够明显并且出现不良反映的情况很多.自从采用了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的方法治疗了94例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都获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栾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浅谈妇产科常用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

    目的 探讨妇产科常用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方法 根据妇产科护士与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434例入住患者的护患沟通效果分析,探寻提高当前妇产科护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妇产科护患沟通效果.结果 经统计发现,经过系统学习妇产科常用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妇产科护士的沟通意识及沟通技巧.妇产科护士采用了适宜的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与患者沟通后,达到了有效的护患沟通效果,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 妇产科护士采用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与技巧,可以减少护患纠纷,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王方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肿瘤化疗病人PICC的观察与护理

    PICC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外周静脉置入导管,使其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肿瘤化疗的药物大多是一些强刺激性的或者是剧毒性的药物,从常规的周围血管途径给药,将不可避免的造成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外渗造成皮肤组织坏死,严重时可造成截肢.而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多,PICC兼有两种方法的优点,在血液科及肿瘤病人化疗中逐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大家所推崇和接受.

    作者:钟慧菲;陈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妇科患者护理中家庭式沟通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妇科患者护理中家庭式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妇科患者67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研究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家庭沟通护理模式,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 研究组有17例患者非常满意,8例患者满意,一般满意7例,不满意1例,本组满意率为96.9%;对照组有10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9例患者满意,8例患者一般满意,7例患者不满意,满意率为79.4%.两组患者满意率对比P<0.01,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科患者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式沟通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曾祥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92例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如加强呼吸道管理、心理干预、患肢的功能位摆放及功能锻炼等措施.住院期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地恢复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姚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影响护患沟通及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我院护患沟通和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对护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护患纠纷案例,总结影响我院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结果 影响我院护患沟通的主要因素为:护理管理缺陷,信息沟通低效,患者自身因素,专业水平较低.结论 建立护患沟通制度、把握语言沟通技巧、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宣传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工作是提高护患沟通质量的可行途径.

    作者:高润虹;梁燕芳;杜小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目的 对使用切开复位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的椎体骨折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来自我院的自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的2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之后的调查,分析.20例患者都是胸腰段椎体骨折,对其进行了后路的切开复位,使用螺钉内固定椎弓根.之后进行小关节的植骨融合的处理.结果 经过10个月的随访,患者都有好转,而且预后效果非常显著.结论 胸腰段的椎体骨折之后使用螺钉固定椎弓根,能够减轻神经损伤,也可以使脊柱稳定,使椎管充分的减压.该手段具有很好的优点,操作方便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小,固定比较牢固等.

    作者:王喜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葛根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64人(治疗组48人;对照组36人),进行特定时间内临床愈合率及骨性愈合率、骨密度(BMD)测定.结果 两组在特定时间内临床愈合率及骨性愈合率、骨密度(BMD)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葛根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折手术后的治疗药物.

    作者:章明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羧甲司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老年患者5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羧甲司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0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噻托溴铵干粉胶囊与罗红霉素治疗:噻托溴铵干粉胶囊,18μg/次,每日1次,吸入.罗红霉素,150mg/次,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同时服用羧甲司坦,0.25g/次,每日2次,口服.2组均以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临床控制率观察组为76.00%,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86.00%.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FEV1及FEV1%2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羧甲司坦治疗COPD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同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差异.方法 本研究运用卫生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组别患者分别采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后,每种治疗方案在疗效及成本-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痊愈15例,占44.12%,显著进步12例,占35.29%,进步5例,占14.71%,无效2例,占5.88%,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患者中痊愈6例,占17.65%,显著进步11例,占32.35%,进步9例,占26.47%,无效8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研究组的成本-效果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与帕罗西汀相比临床疗效佳,成本-效果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作者:刘明官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术前了解患者情况,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做好各种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住院平均是2周,无1例并发症发生,患者均恢复并痊愈出院.结论 给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精心有效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在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高春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配涂口膏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疱疹、溃疡.因患儿口腔黏膜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溃疡所致灼痛明显.影响吞咽及食欲,溃疡5-10天愈合[1].临床上一般使用金霉素、鱼肝油涂口腔,我们用自制涂口膏治疗口腔溃疡经二年200例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董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患儿人工假体钛肋脊柱矫形手术的护理

    目的 观察探讨手术护理对患儿VEPTR脊柱矫形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前来我科治疗的18例低龄型胸椎脊柱侧凸患儿,均对其进行全程手术护理,并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护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18例患儿手术进行均较顺利,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人工假体钛肋(VEPTR)一种全新的技术,对治疗幼儿型胸椎脊柱畸形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玉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狂犬疫苗三种不同免疫程序对供血浆者抗体效价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与分析狂犬疫苗的三种不同免疫程序对于供血浆者抗体效价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300例供血浆者平均分为三组,1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传统常规免疫程序,2组使用世界卫生组合推荐使用的211程序,3组使用接受改良后的211程序.使用ELISA法来鉴定供血浆者的抗体效价,并且记录对其进行接种后的20天和45天时的抗体效价.并且观察供血浆者在接种后的局部与全身反应.结果 300例供血浆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3组供血浆者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2%、93.7%、72.2%,3组供血浆者的全身反应发生率为2.6%、2.8%、1.2%.根据ELISA测定结果显示,三组抗体效价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经过改良后的211程序产生的抗体较高.结论 狂犬疫苗3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均安全、有效,其中改良后的211程序可以使供血浆者产生浓度高的高效价的抗体.

    作者:吴静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癌症患者疼痛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疼痛护理措施.方法 对癌症疼痛的病人150例进行了除止痛药物外,给予镇痛药物的护理、心理支持、疼痛护理等精心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结论 加强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药物指导能有效控制癌症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英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医务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给予经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同时为患者进行患肢制动、平置、禁止热敷和按摩等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10例,明显好转患者5例,无效患者1例,后经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普外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性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作者:周利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