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间收治的60例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性的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护理,治疗组30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性的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护理的同时,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焦虑评分、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无显著差异,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下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差异明显;出院时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对实施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术后开展个性化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焦虑评分,提高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对改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牟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低体重儿的命名是单纯以体重为依据的,不论孕龄多少,体重不足2500g均称之为低体重儿.≤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生命力较弱,故更应重视其产时助产及产后护理.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并发感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陆续收治的10例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而发生腹膜感染病人.结果:其中1例院内感染,9例院外感染,分析腹膜感染的原因与无菌操作不严、患者的营养状况、文化背景及家庭环境等有直接关系.结论:腹膜透析腹膜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预防和治疗腹膜感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廖朝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寻找颈、胸段综合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了自2005年至2010年间按颈椎病治疗一个疗程(15次)效果不明显,经检查符合颈、胸段综合症者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在35-55岁之间.结果:痊愈44例,治愈率91.7%;好转4例,好转率8.3%;有效率100%.
作者:高福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从药物、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进行全面指导.结果: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了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疾病知识,饮食用药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达到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目标.
作者:李艾青;李士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不合理用药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目前不合理用药出现的形式、动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所有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将确保合理用药当作提供健康服务的大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疗和社会保健的质量.
作者:王毅;王洪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产危险因素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分娩的孕产妇中发生早产者42例的临床资料,对早产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进行探讨.结果:医源性早产15例,占35.7%;自发性早产27例,占64.3%.结论:防治早产是降低围生期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为预防早产的妊娠并发症,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曾秋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用于糖尿病评价治疗方案有效性的金标准.并因HbAlC还是反应长期血糖变化的稳定指标而成为目前诊断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这个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和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临床上更好地应用指导糖尿病的治疗.
作者:刘洪霞;张春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是指在腹腔镜下剥除卵巢良性肿瘤或切除患侧卵巢[1].其较传统剖腹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7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患者8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俞淑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排痰的综合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科室收治的4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正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巡视、给予翻身拍背排痰护理、咳嗽训练、肺部叩打等综合护理,总结护理要点及结果.结果: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痰量分别为(10.4±2.5)g、(2.8±1.2)g,护理2周后痰量明显少于护理前(P<0.05);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SaO2分别为(0.901±0.020)、(0.930±0.0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精心的排痰护理,有助于促进痰液的排出,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华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急性胃穿孔的治疗,探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其中65例成功进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3例患者术中确诊为胃癌,开腹行胃大部切除术.结论:腹腔镜下行胃穿孔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方法.
作者:毛扬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宫颈内口的功能检查在防治早产和流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曾有过不孕或流产史,后经过治疗后妊娠的患者,在未妊娠期官颈内口可通过8号扩张器而无阻力者,可以认为宫颈机能不全.如果宫颈内口不能容8号扩张器,在其妊娠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结合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出宫颈的各个经线,如发现患者宫颈机能不全,即行宫颈环扎术.结果: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现率为60%,明显随流产的次数增多而增高,经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的孕产妇及时进行官颈逢扎,术后仍然发生早产的发生率为6.7%,明显小于未经过宫颈缝扎的患者发生早产或流产的几率(42.9%),P<0.05.而宫颈机能良好或者轻微机能不全的孕产妇但进行了宫颈缝扎术后,无一人发生流产,P<0.05.结论:未妊娠期使用宫颈扩张器对宫颈机能进行早期评价,妊娠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结合阴道超声检壹,测量出官颈的各个经线,如发现患者宫颈机能不全,即行宫颈环扎术.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流产或早产发生率.
作者:杨爱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0例,全部予以综合护理,观察5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跟踪随访2年,调查50例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进而分析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全面的综合护理,5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患者平均住院(18.27±4.16)天,跟踪随访2年,1例患者因1年后患其它疾病并发脑出血死亡.结论:给予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全面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均治疗15d后,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0.0%,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管理护理效果.方法:将1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治疗、胆管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并发症处理,观察二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放置引流管,有效的护理胆管,不仅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马忠兰;邱玉聪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血尿的实验室检查关系到能否准确鉴别血尿来源,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准确迅速地做出针对性的泌尿系统检查,有助于降低医院工作量,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是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文章通过综合实验室检查技术和诊断方法方法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作者:雷名禄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急性肺栓塞的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特点.结果:急性肺栓塞容易误诊,经经积极治疗,治愈6例,好转4例,死亡2例.结论:对被怀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都要根据其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胸片、动脉血气等基本检查,作出初步判断,在进一步行螺旋CT或MRI等检查,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诊疗,增强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唐雅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日益延长,社会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系数将达到2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精神卫生保健方面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老年抑郁症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老年抑郁症近年治疗与护理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陈春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舌前腺囊肿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形成原因是舌前腺腺体或导管的炎症、损伤等致导管的狭窄或阻塞造成分泌物不能流入口腔,而发生潴留[1].以往由于对其局部解剖和该囊肿的认识不足,造成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现对32例舌前腺囊肿患者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法及其愈后加以分析.
作者:李玉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1].小儿脑瘫是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4.0‰[2],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脑瘫主要是大脑组织受损后发育障碍,影响了小儿的智力发育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如能及时发现,早期干预,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小儿脑瘫的治疗率和生存质量.由于脑性瘫痪患儿的病程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康复治疗适应了这一需求.通过专业的康复人员提供技术手段和知识可达到纠正患儿异常姿势,帮助患儿获得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建立患儿的良好心理.现将多年来对脑瘫患儿的康复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何旭光;李兴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