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慧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2076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52.20%,主要指征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24.38%),社会因素(13.39%),骨盆狭窄(12.38%),相对头盆不称(7.13%),臀位(6.36%),产程异常(5.78%).结论由于剖宫产率明显升高,所以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正确地合理地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吴丽霞;杨越波;李毅;邹玲;关北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教学是教学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护理学科的发展、整体护理的深化,需要一支教育层次高、品德优秀的护理队伍,同时,她们还需具备技术精湛、素质良好的临床带教水平.我病区近年来一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在护理人员年龄较轻、工作经验较少、学历相对不高等条件下,怎样才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本病区的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则是本病区一直在摸索的课题.现将初步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陆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把目标激励、奖罚激励、信任关怀激励、榜样激励四种方式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结果既实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又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率.结论护理管理者要抓好护理质量管理,就必须把整个护理队伍的精神激活,只有善于合理、有效的应用激励方法,才能达到管理的佳效果.
作者:梁桂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认为神经失调是其病理基础[1].目前临床上介入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球囊导管扩张术、贲门肉毒素注射术和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扩张术.
作者:封蜀娟;李建萍;庄海花;姚银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综合性医院供应室在遇到大规模的急性突发传染病时,应正确实施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流程及防护措施.我院在收治SARS患者期间,供应室工作坚持2个保证,即保证SARS病房回收物品进入供应室污染区消毒,处理及时、快捷,符合灭菌要求;保证供应室内清洁物品和无菌物品不受污染.以上2个保证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起着重要作用,是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安全防护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以提高服务质量.方法对护士为人的一生全过程护理、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性化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创新、论述,阐明提高素质的途径.结果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技术的护士,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能提高整体素质.结论在21世纪,护士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改变.
作者:姜崇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血液透析(以下称:血透)患者需要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生活(每周2~3次透析,每次4~5 h),因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等,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要及心理反应,同时也会引起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变,产生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可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和治疗的配合,甚至影响病情的预后.因此,探讨心理护理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的效果,给予血透患者良好、恰当的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80例患者的接触、观察、分析、交谈,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施之不同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方振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观察法对10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病人进行观察,分析膀胱痉挛的原因,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10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60例出现膀胱痉挛.其主要原因有:(1)病人的心理状况,占85.0%;(2)术后出血使引流管堵塞、引流管折叠、扭曲、固定不妥当,占71.7%;(3)导管刺激,占25.0%;(4)冲洗液的温度、速度,占15.0%;(5)腹压增高,占10.0%;(6)膀胱及尿道感染,占1.7%.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做好管道的护理及病情观察是预防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关键.
作者:何杏勤;卢惠明;罗利平;陆少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产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甚则致残,且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做好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术后早期做好下肢肿胀的观察和护理,对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治疗就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卧床病人应定时复检体位、做好下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等预防性护理.要善于识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与体征,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防患于未然.
作者:项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静脉穿刺(venous puncture,简称VP)是临床应用广泛、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多年来,如何提高VP技术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一直是护理界研究的课题.
作者:陈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使能正常完成透析,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针对发生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如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管收缩不良、血透过程中进食、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差等,采取使用高钠透析液、低温透析、改用碳酸盐透析、确定合适的干体重、用EPO改善贫血、加强营养、改用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透析膜等一系列预防措施,并加强监测,合理控制血液透析中进食,加强健康宣教,合理使用降压药以及在发生低血压时及时处理.结果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65%下降至12%),可以继续血液透析率达98%.
作者:王健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有效的消毒质量监测分不开.医院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的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控制.
作者:经晓杰;杨湛;黄建强;熊辛;刘红艳;茆尤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质量控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好质量控制,经过几年的实践体会到,必须抓住3点:(1)护理小组成员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条件;(2)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进行质控;(3)质控小组应发挥的职能作用.
作者:石英;郑红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硫化氢(H2S)为无色,带臭鸡蛋样气味的气体,多见于污水池、下水道、人工沼泽等.H2S中毒均由呼吸道吸入所致.
作者:庄丽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不断出现一些贵重的新药,此类药剂量小,价格昂贵,若在注射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损失药液,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病人摄取药量不足,延误病情.
作者:王群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SARS的流行给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敲响了警钟.当前,部分传染病潜伏期症状表现不明显,相关有效的诊断试验和特异性治疗及传播链等方面还未完全为人类所掌握,加之有些医院感染的防护和隔离设备不完善,则增加了疾病的传播危险.
作者:经晓杰;黄建强;石瑜;熊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房积血体位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64例前房积血患者按前房积血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取左右交替侧卧位,对照组34例取半坐卧位,观察两组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1、2、3级前房积血平均吸收时间短1.8,2.7,1.6 d,患者感觉舒适,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右交替侧卧位是前房积血较理想的卧位.
作者:李桂宝;曾间宽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