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玲;郭永谊;赖家盈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干预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康复中心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干预后患儿各项评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 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生活质量,提高ADL,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建立一个规范的消毒供应室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而消毒供应室管理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灭菌、存放等规则,则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保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正常运行,确保消毒灭菌物品质量安全,防止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加强消毒供应室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作者:陈菊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高血压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我科自2005年8月~2010年10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3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谢成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软件将60例初治菌阳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四联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30ml/次,1次/日,30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3+、CD4+淋巴细胞及CD4+/ CD8+升高,CD8+淋巴细胞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作者:赵琳;任郭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存在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长期拖累使患者常感到悲观、厌烦、焦虑、紧张甚至恐惧不安、丧失信心等,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确定个体化治疗指导方案.
作者:张军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与脑脊液分析.方法:选取我院5年来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80例,分为三组:健康组、观察组(白细胞数>10×109/L)和对照组(白细胞数≤10×109/L)各60例,依次进行脑电图和脑脊液分析研究.结果:进行脑电图检查的患者中,脑电图异常率92%,脑脊液异常率49.8%,头颅CT异常率14.6%.进行脑脊液分析的患者中,健康组中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改变者占67.5%.观察组中脑膜受累症状明显(58.9%)51/60,头痛的出现率为(89.9%)58/60,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艳梅;邓卫兵;陈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是主要的给药途径,通常会采用头皮静脉和四肢的浅静脉进行穿刺,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头部和四肢的浅静脉细小,血管壁通透性高,输液易外渗,尤其是输注高渗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留置针保留时间短,静脉炎发生率较高.而腋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并发症少,且留置时间长,便于护理.我科从2009年7月开展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以来,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柳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我科对20例直肠癌行根治性前切除手术病人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同期随机选择23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对照.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方法差异,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比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相比,腹腔引流管、尿管平均放置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首次排气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提早(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直肠癌行根治性前切除病人中应用具安全有效,利于病人的早期康复.
作者:王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构成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由专人对资料进行登记统计,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以社会因素剖宫产第一位指征按例数由多到少排序,并计算其构成比.结果: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分实施剖宫产470例,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180例,占38.30%(180/470),包括孕产妇及家属原因110例(缺乏分娩经验60例、高龄初产妇比例明显升高50、珍贵儿10例);医源性因素70例(医患关系的紧张50例、阴道分娩技术限制10例、医院经济方面因素10例).结论:社会因素比例较高,通过加强产前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各种阴道助产及接生技术、医院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医疗环境以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对马来酸氯苯那敏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临床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与罗红霉素胶囊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的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服用,然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控制12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16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氯苯那敏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劳程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对急性肺不张、急性呼吸衰竭产妇的抢救体会进行了阐述.
作者:朱薇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是EV71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我院自2011年4月份至现在共收住了386例手足口病患儿,2011年8月10日收治1例手足口病合并脓气胸的患儿.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乔术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8例.分为两组观察,其中观察组6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并选取同期单纯西医治疗病例64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8周.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及治愈率较对照组高,临床各种症状及愈后恢复情况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海中;夏冠鋒;罗玉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2009年3月~2010年4月,我科应用体外电复律成功抢救4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剖宫产手术的高龄产妇200例,按就诊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行单纯硬膜外腔,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例高龄产妇的麻醉均获成功,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用腰硬联合麻醉能明显减少高龄产妇剖宫产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优于常规的硬膜外麻醉.
作者:罗凤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正常的心率每分钟60-100次,心率和谐有序,节律整齐.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失去正常的活动规律,其激动的产生和传导功能失常,使其整体或一部分功能程序发生紊乱现象而言.其表现有心动过速、过缓、早博、房颤及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病位虽在心,但涉及五脏.有的心律失常可不药而愈,即所谓功能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性早博,有的心律失常有随时危急病人生命的可能性,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塞并发频发性室性早博等,即所谓器质性心律失常.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苗凌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香港是亚太地区开展社区康复早的地区,通过介绍香港社区康复发展的经历及现状,目的在于了解香港社区康复的发展历程;总结香港社区康复的特点以及问题,以供同道参考、借鉴.
作者:陈文广;林志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针对目前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后结合实际工作总结了老年人护理的技巧,对老年人心理护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魏小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帮助高血压病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因素.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相关药物知识、自测血压方法、生活方式及血压的控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认识水平,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雪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中应用持续被动运动理论(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s,CPM)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关节活动范围以不痛为原则.结果:多数患者在术后3-7d即开始进行CPM,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CPM用于患者的康复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张忆;黄叶柳;陈赛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