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内科常见症状,其早期死亡率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而早期进行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部分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现将我院心内科2010年1~12月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溶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韩建华;潘秀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精神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病人参与互动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实施健康教育的病人能较好的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减轻疾病的焦虑,巩固疗效.结论:对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预防和减少精神病复发的一种重要护理手段.
作者:武春建;柳和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软件将60例初治菌阳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四联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30ml/次,1次/日,30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3+、CD4+淋巴细胞及CD4+/ CD8+升高,CD8+淋巴细胞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作者:赵琳;任郭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用药安全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而护士又是患者直接的给药者.在临床给药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用药安全问题,本文就用药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作者:张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3例老年性肺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50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有效地进行心理、饮食、口腔、皮肤、保暖、静脉输液及呼吸衰竭护理,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作者:霍越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牵伸手法+穴位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婴幼儿肌性斜颈婴儿应用牵伸手法+穴位推拿治疗.结果:本组患儿患侧局部肿块型36例,均匀增厚型14例.应用牵伸手法+穴位推拿治疗后总有效率96%.年龄越小推拿治疗疗效越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牵伸手法+穴位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效果明显,早期综合手法是治疗婴儿期肌性斜颈的有效方法.
作者:庞海燕;梁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污染器械在预处理后再装载清洗机内清洗的效果观察.方法:将回收的污染器械进行分类、摆好.分别采用对照组(传统清洗)和实验组(先进行1:270的多酶清洗液中浸泡3-5分钟,捞起摆放至清洗机内进行清洗),采用放大镜目测和杰力试纸法检测器械残留血渍,比较两组清洗消毒效果.结果:对照组180把器械,有5把器械检出强阳性,11把器械检出阳性.实验组180把器械,3把弱阳性.结论:污染器械进行预处理后,清洗效果较好.
作者:邱玉萍;江双珠;吴仁份;盛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多媒体和PBL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合理利用多媒体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魏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针型胸腔镜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佳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127例手汗症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及呼吸道功能锻炼;术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手术者及麻醉师积极配合.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效果良好,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针型胸腔镜治疗手汗症术前术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李芳;黄素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构成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由专人对资料进行登记统计,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以社会因素剖宫产第一位指征按例数由多到少排序,并计算其构成比.结果: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分实施剖宫产470例,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180例,占38.30%(180/470),包括孕产妇及家属原因110例(缺乏分娩经验60例、高龄初产妇比例明显升高50、珍贵儿10例);医源性因素70例(医患关系的紧张50例、阴道分娩技术限制10例、医院经济方面因素10例).结论:社会因素比例较高,通过加强产前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各种阴道助产及接生技术、医院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医疗环境以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DCF)方案对局部晚期胃癌疗效.方法:采用DCF方案治疗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多西他赛75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顺铂20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3;氟尿嘧啶500mg/m2,d1-5,每21d为1个周期.结果: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CR4例(8.0%),PR8例 (16.0%),SD9例(18.0%),PD29例(58.0%),疾病控制率为42.0%;生存期3~25个月,中位生存期10.6个月.化疗治疗中未发生死亡,主要化疗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58.0%)、血红蛋白下降(42.0%)、血小板下降(34.0%)、肝功能损害(28.0%)、肾功能损害(22.0%)、黏膜炎(10.0%)和恶心呕吐(8.0%).结论:DCF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关秀文;韦炳邓;杨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食道癌的发病也呈现出地理分布的特点.现在对于食道癌发病的原因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食道癌的发病中,分子生物学的作用,遗传因子的改变对食道癌的发生有很大作用,例如,致癌因子的激活和抑癌因子的失活是癌症的根本诱因.这些致癌因子的激活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主要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对食道癌的影响,调查遗传基因对食道癌的作用,根据食道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来制定治疗和预防方案.
作者:龚建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对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我院60例乙肝患者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化学发光法(CLI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化学发光法(ECLIA)4种方法均可准确反应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且各种检测方法具有一致性,ECLIA和CLIA在检测敏感性上更有优势.结论:目前各医院广泛使用的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方法具有一致性.ELISA 仍仍可满足当前一般的临床检测需要;CLIA和ECLIA二种方法对于乙肝患者疗效判断更有价值.
作者:朱丽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类头痛,因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单纯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但往往疗效并不理想.笔者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益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小儿疳疾,又称疳证,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其成因一是断乳过早,肠胃未坚,吃了食物,不能消化,耗伤了正气;二是调护失当,寒热不匀,或喜怒房劳之后乳哺;其三平素多食肥甘,积滞日久,湿热交蒸生虫所致;其四,吐、泻、疟、痢等大病之后,或病中攻伐太过,伤了津液,脾胃受损.如此种种多生疳疾.
作者:郭怀明;郭中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西药对症处理基础上,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应用)和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各49例,两组于治疗14天后观察患者的疗效、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显著.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冼凌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作者对张景岳冲任学说的思想研究进行了阐述.
作者:林玉珍;洪珍香;林小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作者对张景岳冲任学说的思想研究进行了阐述.
作者:刘铁平;侯丽辉;吴效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型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临床监护方法,提高临床监护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8例重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监护措施.结果:本组68例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好转6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4.41%,好转患者NIHSS、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重型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加强临床监测与护理配合对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
作者:鲍姚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甲氨蝶呤片)和治疗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每组各75例.每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3%和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改善主要症状与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参天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