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中近颊第二根管的意义探讨

李苏徽

关键词:上颌第一磨牙根管, 中近颊第二根管, 意义探讨
摘要:根管治疗的成功主要在于对根管系统的彻底清理和严密充填.资料显示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失败率较高可能是因为近中第二颊根管的遗漏.研究表明上颌第一磨牙的mb2存在比例高但临床发现率和治疗率均偏低.所以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在操作中要有意识的去寻找mb2根管,以提高mb2的临床诊治率.本文从临床筛选需要做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56例,运用口腔临床内科医师常规操作方法寻找并治疗mb2根管,为基层工作者提高上颌第一磨牙mb2的治疗率提供一个参考.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患者的护理安全对策研究

    目的:提高骨科护理人员对于骨科患者护理的安全认识,充分加强对于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对于骨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结果: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将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减小到低的状态.结论:细致的人性化管理及其护理人员的安全性教育是有效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的确切方法.

    作者:王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3.3%(61/457),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及骨窗张力增高(去骨瓣患者),手术后血压仍持续增高且波动幅度大;70.5%(43/61)再出血发生在手术后24h内.结论: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后血压高且波动幅度大及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妥善止血和术后保持血压平稳是避免和减少再出血的关键因素.

    作者:戴翠萍;黄羽桃;钟金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鼻肠管堵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鼻肠管堵塞的原因,总结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胃癌手术病人术后行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出现鼻肠管堵塞,其中鼻肠管打折1例,营养液阻塞2例.结论:鼻肠管打折、营养液阻塞是肠内营养鼻肠管堵塞的常见原因;妥善固定鼻肠管、避免营养液过于黏稠、预防营养液沉淀可有效减少鼻肠管堵塞的发生.

    作者:王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手术室护理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他是指对患者及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会产生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去收集、识别、采取行动的过程.而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医院手术室是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护理风险比较大的科室.人员流动大,工作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加之手术新技术不断涌现,意外事情发生日渐增加,因此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极为重要.

    作者:吕丽娟;宋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观察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肛瘘患者13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使用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对照组(使用肛瘘切除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的有43例,远期治愈的有12例,无效的有11例,其中复发的有4例,术后肛门变形的有1例,术后感染的有1例,无肛门括约肌伤引起大小便失禁;对照组痊愈的有31例,远期治愈的有11例,无效的有24例,其中复发的有12例,术后肛门变形的有4例,术后感染的有6例,肛门括约肌伤引起大小便失禁的有1例,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肛瘘,其术后创口愈合快,术后疤痕小,感染率低,复发率低,对肛门括约肌伤害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兆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对失血的探讨

    目的:探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失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1月~2011年4月4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中先行切除髋关节周围关节囊.对照组采用传统取出股骨头后再切除关节囊.对其术中总出血量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术中总出血量平均出血量430ml±68ml(280ml~700ml),对照组术中总出血量平均出血量为680ml±124ml(360ml~1030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先行切除髋关节周围关节囊可减少出血量.

    作者:刘义辉;刘雯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微型可吸收锚钉加克氏针修复止点撕脱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微型可吸收锚钉加克氏针修复止点撕脱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对40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的患者采用美国强生微型可吸收锚钉加克氏针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未出现创口感染及锚钉植入后异物反应;所有随访病例,x线显示未见微型可吸收锚钉松动和脱落,合并骨折病例均骨性愈合,术后远侧指间关节稳定性良好,并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对患者术后患指功能进行评价,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2.5%.结论:微型可吸收锚钉加克氏针对重建伸肌腱止点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肯定,是伸肌腱断裂止点重建较好的术式,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徐晶;袁见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单侧腰麻在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髋关节手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单侧腰麻(SA)用于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的髋关节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将100 例行手术髋关节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A组用蒸馏水配成0.375% 布比卡因溶液 2 ml;B 组用0.5% 盐酸布比卡因溶液 2ml.比较两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非术侧高阻滞平面达T6( T4~ T8 ) 的例数B组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且A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结论:单侧腰麻减少局麻药用量,减轻对循环系统影响,对行髋关节手术的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剑波;陈长江;赖碧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癌性胸腔积液及胸腔化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在超声定位下经皮穿刺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间断抽吸或引流胸腔积液后注入化疗药物,并做好导管留置期间护理.结果:通过加强置管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提高灌注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结论:护士掌握此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有关知识,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尹梅;高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本地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与高龄、饮食、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有关.结论:完善农村养老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幸福程度,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作者:苏燕凤;罗翠云;何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以便为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借鉴.方法:从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人,针对不同的病症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加强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8天以内出院的达76.67%,而对照组仅为62.5%;观察组赢得了近75%的患者基本满意以上的评价,而对照组仅为64%,而且在满意、基本满意各项中,观察组的比例都高于对照组.结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对待和配合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治愈率也大大提高.

    作者:李映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观察与体会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临床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3例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结果:阿奇霉素治疗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疗程长短不一,患儿均经过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精心的护理是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康复的关键医疗措施之一.

    作者:黄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探讨3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3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体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是:迅速帮助患者将毒物排出,可以通过反复洗胃处理,避免毒物的持续吸收;给予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待阿托品化后,可改为静脉注射,另早期应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严密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尽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中轻度及中度患者全部治愈,重度中毒患者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为92%.结论: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有效急救,并配合积极护理可以提升患者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

    作者:吴金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的临床治疗观察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的波动皮肤抵抗力差,易破损感染.加上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及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致局部感觉减退甚至缺如而易于损伤.一旦患者组织感染、溃烂、坏疽、易并发骨髓炎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糖尿病皮肤溃疡患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不一.多年来我科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近来又有多种方法的突破.现将一种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玲;孙录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护理专业生化实验改革的思考

    根据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从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强化生化实验与临床诊断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弥补资源不足、实验中渗透素质教育、五、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等方面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作者:张九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CT辅助下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 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A组76例行微创血肿碎吸术,B组 61例行穿刺引流液化术.对患者术后的残留血肿量、中线移位、再出血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血肿量及中线移位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术中再出血率和病死率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 0.05),而病死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结论:脑出血病情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血肿量,高颅内压,中线移位.微创血肿碎吸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能取得比单纯的穿刺引流术更好的效果.

    作者:刘百春;李子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黛力新治疗80例围绝经期妇女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本文初步探讨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的妇女产生的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精神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80例处于围绝经期且有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的妇女随机分成数目相同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氟哌塞吨-美利曲辛片( 黛力新) +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照组则采用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两种方式分别对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记录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则有差异(P<0.01 ).结论:黛力新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十分有效,比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艳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在诊断不孕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诊治女性不孕症中的作用.方法:将2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0例,对照组均不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8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能早期、直观、准确地明确不孕症病因,并可给予针对性治疗,腹腔镜可作为女性不孕症常规检查及治疗的必要手段.

    作者:蒋丽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按事先制定的表格,选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并调查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结果:血液透析的依从性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5).60例男性患者有48例(80.00%)依从性可,40例女性患者中依从性可的24例(60.00%),大学以上学历40例,32例(80.00%)配合治疗;大学以下学历60例,30例(50.00%)配合治疗.有工作患者80例,64例(80.00%)配合治疗;无固定工作患者20例,10例(50.00%)配合治疗;此外还发现与经济状况、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透析次数等有关.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应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提供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作用,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液透析质量.

    作者:钟晓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彝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彝汉族胃ca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ca发生率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统计对比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本院行胃镜及C14呼气试验阳性者.结果:彝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胃ca发生率高于汉族.结论:胃ca发生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食习惯环境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胃肠道多种疾病的感染因素.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HP为一级致癌物[1],为胃癌等一类致癌原[2].有学者提出胃ca发生机制的模型: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ca.目前已初步认定,HP是胃ca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3].

    作者:郭方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