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隔药灸治疗下尺桡关节陈伤49例

郑素明

关键词:扭伤和劳损, 腕关节, 灸法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灸对下尺桡关节损伤经临床处理后遗留腕部顽固性疼痛、乏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有下尺桡关节陈伤患者的压痛点或相应穴位进行隔药灸.结果:治愈25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治愈率51%,总有效率100%结论:隔药灸对治疗下尺桡关节陈伤有良好疗效.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首次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学术交流会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局部封闭与颈椎牵引配合神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电针、局部封闭与颈椎牵引配合神灯综合治疗(A组)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并与局部封闭、颈椎牵引配合神灯治疗(B组)65例、颈椎牵引配合神灯治疗(C组)51例作疗效比较.结果:A组疗效明显优于B、C 2组(P<0.005).结论: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能更好地消除无菌性炎症,使神经粘连得以松解,提高痛阈,解除局部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和束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罗仁瀚;陈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味火麻仁治疗慢性咽炎

    作者:于小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针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5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针刀割切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在小针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结果:治疗58例,治愈30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2.4%.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熏洗对跟痛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俊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温经、除痹之功,原主治血痹证.笔者根据其益气通阳、调和营卫之功效,灵活运用治疗各类杂症,获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1 慢性荨麻疹李某,女,56岁,1995年12月18日初诊.每年入冬后天气变冷,颜面部常出现大小不等风疹块,突出皮肤,色暗红稍灼热,奇痒难忍,抓之更甚,反复发作约10余年.曾予葡萄糖酸钙、扑尔敏、地塞米松等治疗,初时有效,不久即复发.

    作者:汪波;谢小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1 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作者:肖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儿科病从瘀论治举隅

    小儿生机蓬勃,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患病经治疗后,容易恢复.但临床中,也遇到一些患儿,由于误治失治或护理调摄不当,出现缠绵难愈之证.笔者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急性肾炎潘某,女,9岁,1999年11月3日初诊.患儿4月前因咽痛、发热、颜面浮肿,尿液检查见血尿、蛋白尿,诊为急性肾炎.治疗2月,尿蛋白消除,症状好转,但镜下血尿始终在(++)-(+++),故求诊于中医.诊见:精神尚可,颜面下肢均无浮肿,双侧扁桃体仍红肿,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尿检:红细胞(+++),余无特殊.证属肾阴不足,湿热未清.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利尿.处方:生地黄、金银花、车前子(包)、丹参各15g,麦冬、竹叶、玄参、栀子、大蓟、小蓟、泽兰各10g,白茅根30g,琥珀(冲)5g.

    作者:吴迈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尤昭玲教授论治宫环出血的经验

    介绍尤昭玲教授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宫环出血(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特色经验.宫环出血病因病机特殊,不能祛因论治,临证常分肝郁血瘀、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论治,而血瘀胞宫为本病的实质,化瘀止血是贯穿各法的有效治法.

    作者:王若光;雷磊;付灵梅;孟延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药物流产中配合运用中药以缩短流产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药物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进行临床观察研究.2组药流均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而观察组同时还先后配合服用中药药流1方和药流2方.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率和缩短出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药流中应用中药配合治疗可以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

    作者:王小婕;张秀霞;张锐;汤国成;罗懿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小儿缺锌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小儿缺锌的疗效.方法:对50例缺锌患儿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气虚和肺脾气虚2型,给予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并与葡萄糖酸锌治疗4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四君子汤加味治疗组治愈33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2组治疗后发锌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味对小儿缺锌有较好疗效.

    作者:赖意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9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方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治疗组91例以补肾养血胶囊治疗;西药对照组31例,以胱氨酸片、葡萄糖酸锌片治疗;中药对照组44例,内服斑秃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1%,西药对照组为77.42%,中药对照组为88.64%,治疗组疗效高于西药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虽高于中药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血亏虚是斑秃的重要病机,补肾养血法是治疗斑秃的重要法则.

    作者:周聪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利湿活血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肥胖症128例临床观察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利湿活血法,以山荷降脂丸治疗小儿单纯性肥胖症1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单纯性肥胖症儿童128例,均来自小儿肥胖专科门诊.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5-15岁,平均8.9岁.纳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3届肥胖病会议之小儿肥胖症诊断标准第3次试行稿.男童身高体重指数(BMI)>18,女童BMI>17.5.排除内分泌、代谢及其他疾患引起肥胖者.2治疗方法

    作者:孙升云;杨钦河;姚英民;陈孝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治扁平疣验方

    作者:韩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甘露消毒丹新用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藿香组成.具有清热化湿之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作者:陆敏君;钟金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灭疥灵擦剂治疗疥疮

    作者:刘道庆;万有才;刘祖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颜德馨教授诊治头痛医案赏析及经验介绍

    通过分析颜德馨教授治疗头痛的1则验案,学习总结其临证中治疗头痛的辨证论治思想和处方用药特色,并介绍了颜教授治疗头痛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方.

    作者:严夏;杨志敏;刘泽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72例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长期炎症刺激,多有器官周围组织粘连,以致病情顽固,现移以综合治疗为主.笔者近来采用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1999年12月-200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5例,年龄19-50岁,平均31岁;病程3月-6年,平均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43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年龄、病程、病情、B超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姜题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红斑汤撤减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过程中配合运用养阴清热中药并逐步撤减激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应用强的松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配合运用中药红斑汤治疗,强的松的剂量为首次门诊前的原服剂量,并在红斑汤的配合下,激素逐步减量.结果:患者使用中药后,27例成功撤减激素,总有效率达到90.00%.结论:养阴清热中药能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缓解SLE症状,减少激素的用量.

    作者:苏晓;沈丕安;杨旭鸣;陈薇薇;唐华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略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与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通过临床表现与诊断、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等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方法.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比单一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会更好.

    作者:陈镜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月经疹26例

    月经疹是一种与妇女月经周期相关而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皮肤损害.笔者对26例月经疹以中药为主治疗,获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年龄30-35岁2例,36-40岁8例,41-45岁12例,46-50岁4例.皮疹出现在月经前1天4例,2天7例,3天13例,4天2例.皮疹部位发生在躯干 12例,四肢8例,颜面部4例,腹部1例,外阴粘膜1例.皮疹为浅红色小丘疹11例,风团6例,小水疱3例,多形红斑和紫斑各2例,皮肤瘙痒症1例,外阴粘膜溃疡1例.皮疹随月经终了而减少消退9例,停经后1-2天内消退13例,停经后3-5天内消退4例.有痛经史14例.

    作者:周玉梅;赵熙刚;孙学东;张继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