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信公众平台在胃癌患者术后院外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

李维坤;常鹄;马福海;刘志;孙云;解亦斌;田艳涛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胃癌术后, 院外管理, 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胃癌患者术后院外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住院并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出院的4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给予微信公众号,家属确认加入微信院外管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出院后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QLQ)及微信互动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精神状况、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后续治疗情况,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结果 本研究入组患者随访成功率为100.0% (44/44);患者出院后前2周精神状况和营养状况均较差,及时给予指导后逐渐好转;患者出院后常伴发恶心、反酸、腹胀等症状,且一般发生于出院后第1周;87.8% (29/33)应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在术后成功开始后续治疗.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病化,指导患者术后康复,也可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同时能提高随访效率,增进患者与医生的交流.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55例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9例行联合脏器R0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联合脏器切除组,136例行姑息R1或R2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姑息性切除组,80例无法手术切除行单纯造瘘术或肠侧侧吻合术的患者纳入单纯造瘘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三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120,P=0.65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脏器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及单纯造瘘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91.72%、81.46%及58.33%,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7.97%、36.67%及33.50%.三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3).结论 联合脏器切除将是提高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手术方式.

    作者:郭瑞;石刚;闫晓菲;刘信;张睿;马思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apeIRI方案与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169例回顾性研究

    目的 比较CapeIRI方案和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169例二线使用CapeIRI方案(伊立替康180mg/m2,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每天2次,第1~7天;每2周重复1次)或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180 mg/m2,第1天;亚叶酸钙200mg/m2,第1天;5-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30分钟,后2400mg/m2泵入46小时;每2周重复1次)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70例(41.4%)患者接受CapeIRI方案治疗(CapeIRI组),99例(58.6%)患者接受FOLFIRI方案治疗(FOLFIRI组).CapeIRI组与FOLFIRI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5.5个月和15.7个月(P=0.7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9个月和5.6个月(P=0.401),客观反应率分别为15.1%和12.3% (P=0.648).无治疗相关导致的死亡及4级腹泻的发生;在CapeIRI组和FOLFIRI组中,3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5.7%∶8.1%(P=0.775)和7.2%∶12.9% (P=0.214).结论 2周Cape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与FOLFIRI方案相似.

    作者:张琪;刘怡璘;王正航;程思远;张旭辉;李健;沈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微信公众平台在胃癌患者术后院外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

    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胃癌患者术后院外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住院并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出院的4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给予微信公众号,家属确认加入微信院外管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出院后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QLQ)及微信互动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精神状况、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后续治疗情况,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结果 本研究入组患者随访成功率为100.0% (44/44);患者出院后前2周精神状况和营养状况均较差,及时给予指导后逐渐好转;患者出院后常伴发恶心、反酸、腹胀等症状,且一般发生于出院后第1周;87.8% (29/33)应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在术后成功开始后续治疗.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病化,指导患者术后康复,也可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同时能提高随访效率,增进患者与医生的交流.

    作者:李维坤;常鹄;马福海;刘志;孙云;解亦斌;田艳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胃肠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明确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UGT1A1基因突变型患者减量应用伊立替康与UGT1A1野生型患者应用标准剂量伊立替康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本院肿瘤内科并接受伊立替康为基础方案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及与伊立替康剂量强度的关系,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2012年6月至2015年9月,总计132例胃肠肿瘤患者被纳入分析.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Ⅲ~Ⅳ度延迟性腹泻发生风险高于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P=0.04),UGT1A1*28不同基因型患者延迟性腹泻发生风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UGT1A1*6不同基因型患者延迟性腹泻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78).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高于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8).UGT1A1基因不同亚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的剂量强度不同,突变型患者周剂量强度低于野生型患者,但治疗后不同亚型患者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 0.05).结论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导致的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UGT1A1基因突变型患者减量应用伊立替康与野生型患者应用标准剂量伊立替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日铭;汪佼佼;曲秀娟;曲晶磊;刘云鹏;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进展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预后差,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约为14个月.长期以来含顺铂的化疗方案是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标准一线治疗,但目前仍缺乏预测因子筛选出治疗有效的患者.近年来免疫治疗进展巨大,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长久获益,极大地改变了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蓝图.此外,基于对尿路上皮癌基因特征的理解,许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被发现.本文将对这些已经改变或即将改变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预后的新型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鄢谢桥;盛锡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MRI是否应该作为结肠癌肝转移术前常规检查?

    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明显影响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方面,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优于CT,进而获得广泛关注,但MRI是否应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常规检查仍无定论.本文即针对这一问题,围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报道对MRI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方法诊断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可行性做一综述.

    作者:周萌;周洋;张纯慧;林彬琳;郑桐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诊断率低,术后复发率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等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自索拉非尼和奥沙利铂取得成功后的近10年,多项临床研究折戟沉沙,一度使晚期HCC治疗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瑞戈非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的成功,使得HCC系统治疗逐渐丰富.本文回顾近10年来HCC的大型临床研究数据,分析HCC系统治疗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郑侠;陈晓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荟萃分析

    目的 探讨并比较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和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2版软件对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和毒性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FSRT和SRS治疗脑转移瘤的1年总生存率OR为1.03(95%CI:0.78~1.36),1年局部控制率OR为1.24 (95%CI:0.48~3.20),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OR为0.98 (95%CI:0.62~1.57),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毒性比较的OR为0.41 (95%CI:0.26~0.6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的毒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FSRT与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无显著差异,FSRT发生毒性的概率更小,较SRS更具优势.

    作者:杨鹏飞;刘雅洁;邓灵波;王树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1例肾移植术后合并晚期直肠癌治疗体会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器官移植已较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人群寿命的延长,器官移植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然而,器官移植后肿瘤的治疗方案并无标准.本病例为肾移植术后合并晚期直肠癌,现将本病例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者:高珊;佟琳琳;曲秀娟;刘云鹏;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化疗研究现状

    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研发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普及应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是,多线化疗失败后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一些新型靶向药物显示出一定疗效,但患者生存获益有限,且价格昂贵,多数患者难以承担.本文综述了解救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的应用,以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作者:刘静;刘云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及治疗决策进展

    内分泌治疗已成为转移性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基础.内分泌耐药的发生使得很多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或药物组合被研发出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K) 4/6抑制剂的应用可显著延长内分泌耐药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多项关于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抑制剂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内分泌耐药的情况,应基于合并症、既往辅助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无病间隔期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的佳顺序.对转移性乳腺癌的特定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新型基因检测对预测治疗效果、耐药性以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精准治疗的发展.

    作者:穆颖;陈奕至;卢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结肠癌辅助化疗进展

    辅助化疗是结肠癌患者围术期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从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化疗疗程的变化、分子分型与结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和老年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等角度对结肠癌辅助化疗的进展做一综述,不仅可以为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供有价值的治疗选择和参考,也可以使患者获得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

    作者:刘勇;应杰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预测价值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结直肠癌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目前尚无准确预测治疗反应的标志物.以癌胚抗原为代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结直肠癌常用的临床检测指标,多用于协助诊断或监测复发,很少有研究评估其预测治疗效果的能力.本文对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治疗前水平和治疗后的变化等,并对其作为疗效预测指标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高珊;李智;刘云鹏;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