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成;何林果;梁开涛;蒋广瑞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结果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10.6±2.4)mm,椎弓根横径(14.0±2.4)mm;椎板高度(18.2±2.6)mm,椎板厚度(5.7±1.2)mm。脊椎指数:1∶4.35;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结论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作者:杨立辉;柳伟;王瑞;张继宗;孔晓川;安立琨;杜心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作者选择2005年01月至2008年01月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使用Zweymü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mm)。对比术前术后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34,P<0.001)。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03,0.344,P<0.001)。⑧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x2=4.23,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增加髋外展肌力,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及稳定性。
作者:李利昕;周兵;魏振;丁自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兔窦房结组织,特别是对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兔20只,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两组。高脂组饲高脂饮食,对照组饲普通饮食。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窦房结组织及其细胞、间质的结构变化。结果高脂组心肌组织中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间质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浸润。透射电镜下,高脂组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内有大量脂滴,且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间质内及髓样结构周围均有脂滴的存在。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窦房结组织脂肪沉积,结内各种细胞脂质化,可能是影响窦房结起搏冲动的产生、发放和传递,导致其电生理活动异常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李娜娜;王庆志;周立;张红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讨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004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全麻下行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结果93.1%(202例)成功完成LC,4.6%(10例)中转开腹,5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手术操作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术后住院2~12d,平均4.5d。193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急性胆囊炎的病例中采用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较高、容易掌握,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值得提倡与推广。
作者:张国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建立可重复的大鼠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模型。方法Wistar大鼠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脂多糖组(B组)和实验组(C组)。B组在完成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注入脂多糖(LPS,12 mg/kg),C组采取手术切除1/3肝脏及锤击右侧股骨3次的方法,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有创实验。2 h后采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UN)和肌酐(Cr)的含量,12 h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肺及肝脏组织做病理切片并HE染色。结果B组及C组大鼠在建模后血清AL T、AST、UN和Cr含量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大鼠血清UN,Cr含量较B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发现B组及C组大鼠的肝脏和肺脏有组织损伤及明显的炎性反应;B组及C组其肝脏及肺的病理变化差别不明显。结论此方法可较方便的制作大鼠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动物模型。
作者:任凯;邵玉凤;杨欣建;刘黎军;王大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先天性成骨不全(OI)小鼠,oim/oim为动物模型,应用破骨细胞-颅骨联合培养体系研究OB和OC两种细胞在OI骨再建过程中的功能改变和相互作用。方法实验采用小鼠颅骨(CAL)组织培养,实验设两组:WTCAL-WTOC组:联合培养对照组颅(WTCAL)与对照破骨细胞(WTOC);OICAL-OIOC组:联合培养OI颅骨(OICAL)与OI破骨细胞(OIOC)。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TRAP识别破骨细胞,AL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识别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为骨吸收陷窝占颅骨表面百分比。单位OC吸收面积为总骨吸收陷窝除以破骨细胞数。结果于7d,OICAL-OIOC组破骨细胞数低于WTCAL-WTOC组;OICAL-OIOC组的OC/OB比例低WTCAL-WTOC组;OICAL-OIOC组单位破骨细胞吸收能力高于WTCAL-WTOC组。结论OI的小鼠模型骨再建中骨量丢失一方面由于其成骨细胞功能异常,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其破骨细胞的代偿性功能活跃。
作者:张浩;钟招明;袁凯;陈国仙;李郅涵;陈建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左臂的肱二头肌多肌腹伴额外肌异常1例。异常肱二头肌与额外肌呈五条分离条索状肌腹,经解剖学追踪发现,肱二头肌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头出现异常三肌腹均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长头三肌腹汇合成一肌腱与短头的肌腱呈“Y”字形止于桡骨粗隆,额外肌肌腹起于肱骨中上三分之一,行于肱二头肌长头与短头间,止于肱骨下端。五条肌腹间可见肌皮神经穿行其中,正中神经外侧根发分支行于肱二头肌长头下方(图1)。
作者:池嘉栋;荆洋;杨瑞;吴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睾丸血管变异的报道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其中,睾丸动脉存在着数目、起源和行程的变异[1~3],而睾丸静脉也存在着数目和注入部位的变异[4,5]。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睾丸动、静脉同时存在变异,实属罕见。
作者:潘霞明;梁赵佳;黄康康;潘三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在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18侧),管径为(1.48±0.44)mm(0.85~2.43mm),蒂长为(4.8±1.18)cm(2.56~7.02 mm),腹壁浅静脉恒定,管径为:(2.33±0.71)mm(1.46~4.05 mm),蒂长为:(5.45±1.2)cm(4.03~8.42 cm),当腹壁浅动脉缺如或管径细小、位置靠内侧时,外侧旋髂浅动脉上升支代偿性增粗。结论腹壁浅动脉皮瓣血供可靠,面积充足,供区损伤小,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头颈部的多种软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王晓敏;马士崟;张凯;孟中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教学中发现,肱三头肌额外头多肌腹异常1例。该成年男尸左臂肱三头肌长头上方出现额外头,额外头起于肩胛冈外侧端,止于肱骨外科颈稍下方。肱三头肌长头异常发达,起于盂下结节,其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走行,呈螺旋状,内外侧头均有异常双肌腹出现,外侧头双肌腹均起于肱骨桡神经沟上外,内侧头两条肌腹并列起于桡神经沟下内,独立走行,在尺骨鹰嘴上方汇合成一条肌腱与长头和外侧头的肌腱共同止于尺骨鹰嘴(图1)。肌腹间均可见桡神经的分支,其中支配内侧头的分支为桡神经穿桡神经管后发出,当肱骨中部骨折,损伤桡神经时,除出现垂腕,同时会伴有屈肘力减弱的症状。
作者:荆洋;池嘉栋;杨瑞;吴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作者:陈晓雷;刘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肾盂结石伴肾积水,肾实质严重萎缩,左肾代偿性增大,且从腹主动脉左侧壁依次发出4支肾动脉,其中两支为肾上极动脉(图1),此种变异罕见,现报道如下。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4支左肾动脉,自上而下依次为:第1支肾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稍上方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直径3.68 mm,水平向外走行,在距起始点2.3 cm处发出肾上腺下动脉,后在距肾上端垂直距离为1.4cm处经肾前面入肾;第2支肾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稍下方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直径7.40mm,向外走行,在距左肾门水平距离为2.2 cm处发出3分支直接经左肾门上部入肾;第3支肾动脉紧贴第2支肾动脉在其下方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直径2.56mm,水平向外走行,依次经第2支肾动脉前方和左肾上腺静脉的后方,在距肾上端垂直距离为2.9 cm处经肾前面入肾;第4支肾动脉在距第3支肾动脉下方0.8 cm处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直径5.26 mm,向外走行,在距肾门水平距离为1.5 cm处发出2分支直接经肾门下部入肾。
作者:陶伟;薛现彪;高杰;仲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作者:孙丰刚;顿爱社;安淑红;吕伯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方法设计和固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自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1%多肽溶液自组装成直径约10 nm,长度为100~300nm纳米纤维,并相互交织成孔径为50~200 nm的网状结构;MCSCs在纤维支架中培养1 d后,可见细胞呈长梭形,位于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网孔中,生长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纤维支架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MCSCs在纤维支架中诱导培养4周时,形态和排列方式均发生明显改变。结论纤维支架与MC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纤维支架有利于MCSCs的生长和定向分化。
作者:崔晓军;谭玉珍;李少华;国海东;王存;张剑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及其对获取的器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胸部U型切口联合腹部大“十”切口,分别建立胸部器官和腹部器官原位灌注,在灌注的同时进行多器官游离和切取。结果2003年至今采用此方法行胸、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术8次,获得供心、肝、胰各8个,供肺8对及供肾16个。热缺血时间为(2±1.2)min,器官切取时间约(20±3)min。未出现任何影响器官质量和功能的手术意外损伤。临床行心脏移植6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双肺移植3例、单肺移植5例、肝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2例、胰肾联合移植3例、肾移植11例,所有移植器官均在术后立即发挥功能。结论采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能够快速优质的获取胸部和腹部供器官,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手术损伤,提高供器官的质量和数量。
作者:刘小友;徐健;杜传福;邓文峰;王亦斌;付绍杰;余玉明;魏强;苗芸;李川江;叶俊生;于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胭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胭肌腱与腓骨头之间。88.5%(54)的胭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胭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胭肌腱的夹角为(120.2±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结论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胭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蜀雄;董喜乐;伍国胜;黄会龙;郭晓丹;王栋;党瑞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临床前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防腐盆部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髂内动静脉、髂腰动静脉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测量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与骶髂关节的毗邻关系。结果髂内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左侧为(5.92±0.7)mm,右侧为(5.38±0.7)mm,起始处距骨壁距离左侧为(11.91±2.4)mm,右侧为(12.52±2.9)mm,髂腰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为(2.54±0.39)mm,起始处距骨壁的距离为(2.50±0.41)mm。骶髂关节从后上到前下的不同平面到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的距离逐渐减小,L4神经根前支距离骶骨翼骨面的垂直距离亦逐渐减小,L5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几乎紧贴骶骨翼骨面行走。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前路手术要特别注意医源性血管神经的损伤,L5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 mm以内。
作者:武兴国;谌业光;黄健;谢伟文;王军;郑锋;林浩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测量技术,精确测量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患者眶容积的改变量,为手术恢复眶容积及重建眼眶外形提供依据。方法18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的患者,分别行64排三维螺旋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并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患者患侧眶容积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大,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差值为(1.83±0.75)cm3,双侧眶容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男性健侧眶容积的平均值为(28.50±1.15)cm3,女性为(23.57±1.31)cm3,不同性别患者健侧眶容积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早期进行眶容积的测定有助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恢复原有的眶容积,避免眼球内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殷学民;任晓旭;刘啸;李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各带区在解剖断层切片的形态学表现,及其与MRI断层图像的对应关系,确定前列腺各带区MRI影像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RI技术对6具成人尸体及576例健康成人的前列腺进行扫描,观察尸体及活体前列腺带区MRI表现,然后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把标本制成前列腺区薄层连续切片,并与MRI图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尸体断层解剖切片可根据尿道、精阜、射精管识别外周带、中央带、移行带、尿道周围组织及前列腺肌肉基质区的大体位置,但其间未见明显界限。尸体标本及活体MRI图像表现基本一致,即T1WI上整个前列腺呈略低信号;T2WI上前列腺外周带呈高信号表现,中央区呈低信号;薄层切片与MRI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MRI检查时,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相结合,才能完整显示前列腺各带区的结构特点,进而有利于对前列腺内的病灶进行准确地MRI定位诊断。
作者:高炜;袁武;韩悦;翟丽东;李云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HP)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0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D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2岁,骨折按AO分型:A型1例,B型7例,C1型5例,C2型10例,C3型7例。均采用DHP固定,术后第3d开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4例患者获得11~30个月(平均17个月)随诊。骨折均获愈合。肘关节平均屈、伸(78±17.08)°(10°~135°):屈曲(102±11.35)°(90°~135°)、伸直(20±8.20)°(0°~60°)。Mayo评分平均85.3分(60~100分),其中优11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3例出现暂时性尺神经麻痹,3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1例骨折延迟愈合导致肘关节僵硬,2例发生异位骨化,3例发生轻度肘关节内翻畸形。结论D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能达到满意的稳定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伟明;刘飞;陈桂全;钟子敏;黄彬;叶劲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