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焯鹏;白波;余楠生;尹知训;刘琦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DCE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患者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患者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 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DCE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高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其中保留腓肠神经主干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l例.结果:18例皮瓣面积9 cm×6cm~18 cm×10 cm.远修复达足中部皮肤缺损创面.17例随访8个月~27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坏死2.5 cm×2.5 cm~1.7 cm×3 cm游离植皮修复.6例水疱经换药后其余完全成活.足底承重受压后未见异常.10例患者诉外踝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缺失.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刨面的较好方法.如能实现保留腓肠神经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可有积极意义.
作者:莫茅;叶劲;邓永高;陈伟明;万松;吴锋;陈桂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的变化、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81.1±4.9)min(55~125 min),术中出血量(70±9.2)ml(30~200 m1).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0±0.41.术前、术后2周内和术后6个月PDH:(10.01±0.43)、(11.99±0.39)和(10.44±0.36)mm.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的PDH有明显差别(P<0.05)、与术后6个月PDH则无显著差异(P=0.209 ).术前、术后ROM值分别为:(23.69±2.58)°、(18.35+1.39)°,术后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allis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昌耘冰;王义生;柯雨洪;詹世强;曾时兴;肖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头颅扫描,获取MSCT与MR影像表现,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侧颈静脉孔中,有18侧(90%)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纤维性硬膜,颞突比较恒定,枕突少见,3侧(15%)有完整骨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都有很多根丝,迷走神经根丝可多达13条;右侧颈静脉球高度高于左侧,P<0.05.MSCT颅底层面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大小、形态及其内颞突、枕突、骨桥等骨性结构;MR3D-TOF法可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血管影像.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卫萍;谭文;李凤飞;姜鹏君;吴解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胍丁胺抗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Bid)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NR2B蛋白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吗啡的第9 d,大鼠对吗啡镇痛已产生明显的耐受.此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NMDA受体NR2B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胍丁胺(10 mg/kg)不仅拮抗吗啡耐受,而且明显地抑制脊髓NR2B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抑制慢性吗啡注射引起脊髓NMDA受体NR2B亚单位增多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平;郭瑞鲜;廖新学;赵春梅;胡芬;陈培熹;冯鉴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4种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特征,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将32个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8组,骨折复位后分别予交叉克氏针加螺钉(A1、A2组)、解剖钢板(B1、B2组)、Ender氏针加张力带(C1、C2组)、近端锁定钢板(D1、D2组)固定,对A1、B1、C1、D1组标本进行压缩试验,A2、B2、C2、D2组进行拉伸试验.结果:B1、C1、D1组的极限压缩载荷明显高于A1组(P<0.05),D1组与B1组的刚度分别和C1组与A1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C2组与D2组的极限拉伸载荷分别和A2组与B2组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C2组与D2组的刚度分别和B2组与A2组比较,则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内固定力学强度大,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焯鹏;白波;余楠生;尹知训;刘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提供面神经管乖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正常值并分析其变异情况.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链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而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右侧(4.75±2.33)mm,左侧(6.06±2.52)mm,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小于左侧.男性(5.54±2.58)mm,女性(5.29±2.44)mm,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吕亚萍;唐光健;兰永树;胡兴宇;唐光才;辛页;张富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重建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其中153例肝静脉的分型结果如下:①3分支型,占35.3%(54例);②中左共干型,占41.8%(64例);③中左合干型,占20.9%(32例);④中右共干型,占2.0%(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静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静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发现变异,而且图像清晰,对于活体肝静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新文;王剑华;周庭永;吕发金;洪永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myc蛋白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初步探讨静脉受压后血管重塑的分子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1只)和实验组(每时间点各3只,共21只),用5#注射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造模.分别在0.5、12、24、48、72h、7和14d取材,明胶液包埋后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和MMP-9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切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结果:对照组和正常静脉管壁均未见c-myc蛋白、MMP-9表达,实验组c-myc蛋白从12 h开始表达,MMP-9从24 h开始表达上调,并逐渐增强,IOD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7 d时两者表达同时达到高峰.c-myc蛋白与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32,P<0.05)结论:c-myc基因产物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表达增强,两者在受压静脉管壁重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c-myc基因和MMP-9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作者:曾忠友;江春宇;宋永兴;张建乔;王斌;金才益;龙德云;吴鹏;王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测国人膝内侧结构解剖学特点,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结构软组织平衡的松解策略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例固定及2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解剖观察内侧结构的组成及其位置与形态学特点.结果:膝关节内侧面支持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半膜肌复合体等结构,可分为3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深、浅两层,可分为前纵部和后斜部两部分.MCL前纵部以间接止点形式融入胫骨平台关节面下50~60 mm,鹅足深方的胫骨内侧骨面骨膜,长约92mm,中部宽约15mm后斜部纤维以腱板起于股骨内卜髁后侧,下止点弥散;在关节间隙处,后斜部纤维与其深方第3层(内侧关节囊)愈着,被半月板、冠状韧带固定.MCL深层实际上为膝内侧关节囊增厚,自股骨内上髁下半周缘骨面垂直向下走行,连接内侧半月板,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中点关节面下0.8~1.5cm骨面,并与半膜肌腱横臂融合.膝关节后内侧区域为半膜肌腱鞘和半膜肌腱的9处附丽所加强,维持膝关节后内侧角稳定.结论:基于膝关节内侧结构解剖特点,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可以做到微创化、选择性的松解.尽量保护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术后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正红;蔡胥;李鉴轶;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并行软骨终板蛋白多糖及胶原检测.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随软骨终板退变进程,HE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潮标明显前移,血管芽周嗣钙化;甲苯胺蓝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染色逐渐变淡,细胞层数明显变少;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椎间失稳可导致软骨终板形态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造成软骨终板退变,为进一步研究其退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斌;戎利民;曾春;瞿东滨;金大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家猪心房室结区血管的来源、分布和构筑特征,为房室结功能异常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用血管铸型技术观察家猪房室结区血管的大体解剖结构;②用墨汁灌注法,取房室结区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染色,光镜观察房室结区微血管构筑;③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房室结区血管的亚微结构.结果:①铸型标本显示家猪房室结区的动脉多来源于右冠状动脉U型弯曲、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分支和结上方的房间隔动脉,彼此吻合丰富,明显多于普通心肌;②家猪房室结区内微血管密度高于普通心肌组织.微血管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多沿细胞长轴走行.③家猪房室结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微小的单层细胞膜小区,类似有孔毛细血管.膜区较薄,外为基膜.一个血管切面上存在1-3个膜区,膜区的大小差别很大.结论:家猪房室结区的血供具有多来源性,血管密度比一般心肌大,毛细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其通透性较高.
作者:雒国胜;郭志坤;申彪;马建军;毛会丽;徐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作者:蔡梅钦;胡冰;王辉;李文胜;石德金;何海勇;陈少琼;郭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对人工髋关节臼杯置入角度设定的可行性方法并评估其精确性.方法:将CT扫描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并进行虚拟像与真实骨盆间匹配对应,在虚拟空间中,确立骨盆冠状、矢状、水平及前倾平面,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多角度设定的臼杯置入,由角度测量仪对臼杯置入角度的精确性进行测量验证.结果:导航辅助臼杯外展角置入,设定值与真实值间差异(0.46±1,53)°;对于臼杯前倾角,差异(0.79±1.37)°.两次独立操作所得结果作配对t检验,臼杯外展及前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t外展=1.15,t前倾=1.14,P>0.05).结论:研制的基于CT影像资料的计算机导航可有效的设定臼杯假体置入角度,精确地引导臼杯置入.
作者:马若凡;许杰;董彬;丁悦;李登;刘尚礼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和重建外科手术的重要部分,这些缺损可能来自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缺陷等,然而,至今没有一种理想的填充物能完美地适用于各种缺损.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其来源丰富、取材简单、无排斥反应等优点,备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因其成活率不理想、脂肪吸收等问题而一直困扰着整形外科医生[1].其主要原因是移植的脂肪组织耐缺血能力差,血液循环建立慢,
作者:陈卡娜;颜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作者:刘世敬;袁国栋;余正红;赵卫东;梁栋柱;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 3~4 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锄,外径(1.2±0.5)mm;彩超检杳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 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作者:刘军廷;赵劲民;李智贤;苏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脑灌注相结合进行主动脉弓手术期间脑区域氧饱和度监测(rSO2)的价值.方法:28位病人的rSO2被监控,数据被统计分析.结果:DHCA的平均停循环时间是(59±17.1)min,外科手术的结果比较满意,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5.6%).虽然全部病人兼有脑灌注支持,rSO2在DHCA期间仍然逐渐下降,平均降到(47±9.7)%,在复温末期又恢复到它的初水平.有2位病人rSO2降低明显,在长达83和88min的DHCA之后rSO2分别从57%和56%下降到27%和29%,这2位病人终发展永久的神经系统损害.我们同时考察了End-rSO2和△-rSO2两个参数,在DHCA期间,脑灌注的灌注流速和这两个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结论:(1)尽管DHCA和一定方式脑灌注的结合能提供大脑更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措施仍然有一个安全的时限;(2)NIRS能实时监控脑rSO2,可用于监测大脑保护是否充分,有利于DHCA下脑灌注参数的凋整.
作者:范小平;范瑞新;吴若彬;郑少忆;马少鸿;田中国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兔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特征.方法:将兔一侧股动脉结扎,另一侧设为对照组.1周后动物被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iNOS及eNOS的表达.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iNOS的表达很低,在生长的侧支血管iNOS的表达显著上调,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8倍.其表达在血管壁的各层可见.正常小动脉血管eNOS的表达呈现一定基础水平,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呈强阳性,集中在内皮细胞,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2倍.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iNOS的表达上调,上调的iNOS和eNOS可能通过生成NO,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炎症的形成,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庆红;王岐本;谢应桂;罗明英;伍校琼;蔡维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