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忠;余磊;张黎声;廖华;秦建强;杨俊;欧阳钧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液(nerve growth decoction,NGD)促进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大耳白兔40只,雌雄各半,行腓总神经夹伤术.实验分为五组:NGD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口服给药四周后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NGD高、中剂量组和弥可保组在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再生髓鞘计数均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给药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神经生长液能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俊芳;周鸣鸣;刘梅;丁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具新鲜C0~C4颈椎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损伤组(按Levine-Edwards诊断标准制成Ⅲ型Hangman骨折模型);③C2、3前路AO锁定钢板内固定组;④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并进行对比.结果:内固定组ROM值均小于损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各ROM值明显小于C2、2前路钢板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明显强于C2、3前路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夏虹;吴增辉;昌耘冰;艾福志;张余;赵卫东;李鉴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humaninsulin-like growthfactor,hIGF-1)基因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hIGF-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进行PCR、Western blot鉴定.体外培养人胚胎软骨细胞,用处于对数增长期的第3代软骨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转染1、10、100及500不同感染复数单位(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Ad/hIGF-1,用PBS做阴性对照,hIGF-1生长因子(100μg/L)做阳性对照,采用四氮甲基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组别软骨细胞吸光度.结果:第2代重组腺病毒上清液中PCR鉴定含有hIGF-1基因,Western blot证实Ad/hIGF-1表达成熟的hIGF-1生长因子.不同病毒滴度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量效依赖关系,100 MOI软骨细胞吸光度约为对照组3倍,1 MOI与10 MOI、500 MOI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近似;PBS组随着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下降,hIGF-1生长因子、hIGF-1基因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时效关系,72 h达到峰值.结论:Ad/hIGF-1基因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量效、时效依赖关系.
作者: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黄建荣;沈慧勇;黄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尸体解剖观测臂内侧血管神经鞘;②模拟注射造影剂后X线造影和CT扫描观察造影剂扩散范围;③选择合适病例临床应用.结果:①臂内侧血管神经鞘与腋鞘相通;②臂内侧血管神经鞘注射有色液体后,鞘内各主要神经干均被染色;③造影剂可以于臂内侧鞘内向上、向下扩散;④临床应用225例,成功211例,成功率93.8%.结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麻醉.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史增元;刘秀清;刘元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在对一具年龄约55岁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其肩胛提肌有4个肌腹,且有一肌束止点变异,经查阅文献资料,本例所见异常未见记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永琨;周立;王志勇;冯伟;郭义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颅中窝入路确认内耳道的定位方法.方法: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辨认颧弓根后点、棘孔后唇、锤骨头和内耳道间的位置关系.结果:锤骨头的位置相对恒定,其与颧弓根后点和棘孔后唇距离分别为(19.44±1.48)mm和(17.74±1.32)mm.以颧弓根后点和棘孔为原点,分别在颅中窝做内径18mm弧线,两弧交叉处外侧钻5mm骨孔,即可辨认锤骨头.颧弓根后点至锤骨头连线,向内延长则落在内耳门内外侧界之间,在此磨除岩嵴即可打开内耳道内侧份,内耳门距锤骨头约(19.71±1.97)mm.结论:经颅中窝手术时,锤骨头可作为确认内耳道的安全可靠的解剖标志.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7.5~8.1 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 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 cm(6.1~6.6 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 cm(5.1~6.1 cm),起始外径为1.2 mm(1.1~1.4 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 cm(8.9~9.7 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彭珍山;彭田红;肖建忠;陈胜华;谭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其分布特点及预防损伤的手术方法.结果:①按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眶上神经可分为外侧支(深支)、内侧支(浅支);②外侧支包含眶上神经主干和多数分支,以2~3支从眶上孔发出,或以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2~3支.67.7%的内侧支为细小分支,22.3%为单一束支;③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外侧边界可走行在上颞线上,外侧支主干分布在上颞线及其内侧(1.6±0.2)cm范围内.结论:(1)眶上神经位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颞线连线间的区域内;(2)在额部除皱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避免在上述区域内的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分离可预防眶上神经损伤.
作者:崔林;金正元;金德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一词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7年正式提出和确定的.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和组织构建技术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组织工程的提出和建立虽然只有10多年的时间,但已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
作者:朴英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 node,SLN)系指接受原发肿瘤部位淋巴引流的第一级淋巴结,先反映肿瘤的转移情况,是进行病理学检查和指导是否需要进行广泛淋巴结清除术有价值的淋巴结.自从Cabanas[1]于1977年首次将其引入肿瘤治疗以来,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技术已在许多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别较大,前哨淋巴结检测成功率除了与病人因素外,还与操作者技术和前哨淋巴结暴露的难易程度及选择的病理学检查方法等有关.本文重点介绍活体淋巴组织注射、蓝染淋巴结技术,旨在推广普该项技术方法,提高SLN检出率,降低SLN假阴性率.
作者:李贵宝;张卫民;刘执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采用改良传代法进行雪旺细胞培养,以获取大量纯净的雪旺细胞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方法:采用4~5 d SD乳鼠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运用双酶消化法结合单酶消化法进行雪旺细胞的原代培养.5~7 d后,采用单酶快速消化离心法进行传代培养,同时纯化雪旺细胞.结果:SABC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和计数板计数,改良传代法使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纯度达98%左右,两种方法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MTT检测雪旺细胞生存和增殖时间延长1~2周左右.结论:与传统的传代培养方法相比,改良法既省时又避免了外源性物质如Ara-C对雪旺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有利于雪旺细胞活力和纯度的提高.
作者:杨俊;武雷;黄涛;余磊;邱小忠;廖华;陆云涛;刘晓静;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作者:罗滨;丁自海;徐达传;王兴海;李泽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豚鼠窦房结动脉及其受一氧化氮能和神经肽Y能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标记含NOS、NPY能神经.结果:10例窦房结动脉位于窦房结边缘,2例贯穿窦房结实质,管径相对较粗,管壁层次完整,周围细胞分布与其不密切;含NOS、NPY能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网状攀附于窦房结动脉血管壁.结论:豚鼠窦房结动脉多数位于其边缘并受丰富的NOS和NPY能神经支配,对调节窦房结血液供应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庆志;毛光兰;黄美贤;廖华;文小军;郭志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胎儿肛管微血管的分布特点,为探讨肛门缺血性改变提供微血管的形态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测量胎儿肛管肛门内括约肌及肛膜下区毛细血管网眼密度.结果:胎儿肛管在后中线处肛门内括约肌和粘膜下层存在毛细血管低密度区;肛门内括约肌里微动脉网的干动脉-肌束间动脉走行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括约肌强度收缩易压迫肌束间动脉,致血供不足.结论:肛管后中线处血供不良和肛门内括约肌痉挛也许是原发性肛裂好发于后连合处的主要原因.
作者:赵振富;钟震亚;陈克功;王守安;刘月霞;张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桡骨短缩的增加,舟骨的接触面积无显著变化(P>0.01),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月骨的接触面积轻度增加,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桡骨短缩≥4 mm时即有显著变化,桡骨短缩≥4~6 mm造成尺骨撞击三角骨.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短缩4mm以上时,接触应力有显著变化,影响腕关节功能.
作者:于金河;李增炎;彭阿钦;张奉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 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大限度减少牵拉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作者:夏寅;李希平;韩德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大脑功能区的定位一直是基础研究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新型无损伤技术,为大脑功能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fMRI以其高分辨成像技术适时反应脑神经活动时的功能变化,藉以了解在生命状态下大脑不同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疾病时的功能改变.这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手段.广义上fMRI方法包括脑血流测定技术、脑代谢测定技术、神经纤维示踪技术.从时空分辨率、无侵入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考虑,目前应用广泛的是属于血流测定技术的BOLD效应fMRI.本文对功能磁共振的原理以及其在大脑躯体运动功能、躯体感觉功能、视觉功能、听觉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冯占辉;晏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体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与同种异体的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后植入SD大鼠背部竖脊肌肌膜内,分别于术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标本自术后第3周ALP活性起就表现出阳性,第4周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体内大量成骨.结论: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体内异位成骨完全可行的.
作者:李健;肖祥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改良纤维蛋白胶细胞复合物和标准纤维蛋白胶细胞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分离3周龄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并体外单层培养,将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加入纤维蛋白胶(FG)中,构建标准FG细胞复合物和改良FG细胞复合物.(2)体外培养后植入动物模型体内,A,B组缺损内分别植入标准FG细胞复合物和改良FG细胞复合物,C组为空白对照.术后分期取材,对新生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氨基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改良FG细胞组新生软骨在组织学特性上与正常软骨相似,修复效果优于标准组.结论:在纤维蛋白胶中加入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可使FG降解速度与软骨细胞基质形成速度同步,提高了软骨修复质量.
作者:张力;李奇;唐银丽;田京;张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