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英杰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 cm(7.5~8.1 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 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 cm(6.1~6.6 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 cm(5.1~6.1 cm),起始外径为1.2 mm(1.1~1.4 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 cm(8.9~9.7 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彭珍山;彭田红;肖建忠;陈胜华;谭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 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大限度减少牵拉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作者:夏寅;李希平;韩德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作者:罗滨;丁自海;徐达传;王兴海;李泽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将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面神经颅外段(总干)可利用长度,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总干长度不足问题.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4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后颅外段延长的可利用长度.结果:①仅作乳突段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7.1±0.3)mm.②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13.4±0.6)m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面神经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颞骨浅面改道,能有效延长面神经总干长度,是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长度不足的有效方法.
作者:韦培湧;吴建中;涂良携;姜苏明;刘金生;陈学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体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与同种异体的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后植入SD大鼠背部竖脊肌肌膜内,分别于术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标本自术后第3周ALP活性起就表现出阳性,第4周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体内大量成骨.结论:MSC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体内异位成骨完全可行的.
作者:李健;肖祥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一词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7年正式提出和确定的.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和组织构建技术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组织工程的提出和建立虽然只有10多年的时间,但已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
作者:朴英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髋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冠状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年男性右髋部标本5例(新鲜3,常规固定2),先以解剖骨性标志画线,1例先作髋部冠状位MR]扫描,所有标本冻硬后,切制髋部冠状断层标本.结果:观察每一断层标本髋关节的主要结构、股骨头韧带、髂股韧带和其周围组织的形态,位置、毗邻的特征及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测量结果如下:股骨头垂直径41.2 mm,冠状径42.9 mm,髋臼冠状径52.7 mm,髋臼深度29.6 mm,股骨头及髋臼关节软骨厚各为3.3 mm与2.5 mm,股骨头韧带长25.1 mm,厚2.6mm,髂股韧带厚7.7mm.结论:髋关节的冠状断层解剖各结构形态、位置及变化规律,为临床骨科、影像学及髋关节镜技术诊断与治疗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价值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王义龙;马兆龙;张小卫;李月英;王唯析;张峰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豚鼠窦房结动脉及其受一氧化氮能和神经肽Y能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标记含NOS、NPY能神经.结果:10例窦房结动脉位于窦房结边缘,2例贯穿窦房结实质,管径相对较粗,管壁层次完整,周围细胞分布与其不密切;含NOS、NPY能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网状攀附于窦房结动脉血管壁.结论:豚鼠窦房结动脉多数位于其边缘并受丰富的NOS和NPY能神经支配,对调节窦房结血液供应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庆志;毛光兰;黄美贤;廖华;文小军;郭志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改良纤维蛋白胶细胞复合物和标准纤维蛋白胶细胞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分离3周龄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并体外单层培养,将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加入纤维蛋白胶(FG)中,构建标准FG细胞复合物和改良FG细胞复合物.(2)体外培养后植入动物模型体内,A,B组缺损内分别植入标准FG细胞复合物和改良FG细胞复合物,C组为空白对照.术后分期取材,对新生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氨基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改良FG细胞组新生软骨在组织学特性上与正常软骨相似,修复效果优于标准组.结论:在纤维蛋白胶中加入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可使FG降解速度与软骨细胞基质形成速度同步,提高了软骨修复质量.
作者:张力;李奇;唐银丽;田京;张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其分布特点及预防损伤的手术方法.结果:①按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眶上神经可分为外侧支(深支)、内侧支(浅支);②外侧支包含眶上神经主干和多数分支,以2~3支从眶上孔发出,或以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2~3支.67.7%的内侧支为细小分支,22.3%为单一束支;③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外侧边界可走行在上颞线上,外侧支主干分布在上颞线及其内侧(1.6±0.2)cm范围内.结论:(1)眶上神经位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颞线连线间的区域内;(2)在额部除皱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避免在上述区域内的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分离可预防眶上神经损伤.
作者:崔林;金正元;金德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椎问盘退变病因病理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6个月后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与分析.结果:椎间盘内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椎间盘细胞凋亡发生率:实验组为(34.0±2.9)%,对照组为(28.0±2.8)%.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凋亡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退变椎间盘内细胞有较高的凋亡率,且有明显的部位差异,椎间盘退变与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有关.
作者:贾长青;柏树令;朱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血供及其血管构筑,为下颌骨截骨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5例新鲜头颈部标本,其中8例经颈总动脉注入红色过氯乙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部血管铸型标本;2例去除部分内侧骨皮质,显示下牙槽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其余5例注入5%明胶墨汁,经脱钙、漂白、乙醇梯度脱水和二甲苯透明后,用水杨酸甲酯继续透明和保存,观察下颌骨膜和骨内的血管构筑.结果:下颌骨内部主要由下牙槽动脉供血;下颌骨表面及骨膜则由下颌骨骨膜动脉和肌动脉骨穿支营养;下颌骨骨膜动脉和肌动脉骨穿支经过下颌骨副孔穿入下颌骨内,与下牙槽动脉分支互相吻合,使下颌骨骨内与骨周围软组织间构成丰富的血管交通构筑.结论:下颌骨截骨手术后移动骨块和施行骨内固定时,要尽量少剥离下颌骨周围的软组织,以避免下颌骨发生坏死.
作者:廖进民;王兴海;李忠华;刘畅;洪辉文;吴坤成;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与返支易损伤部位.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走行中存在的卡压因素以及易损伤部位.结果:(1)拇短屈肌浅头尺侧存在腱弓及腱纤维束结构,对正中神经返支形成卡压;(2)在屈肌支持带远侧返支与掌腱膜关系密切,在此部位掌腱膜可对返支形成卡压或者术中易误伤返支;(3)走行中返支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存在交叉走行关系.结论:(1)返支走行中存在易卡压因素,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应常规探查松解返支;(2)涉及拇长屈肌腱,示指屈肌腱和掌腱膜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返支.
作者:林泉;刘志刚;于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尸体解剖观测臂内侧血管神经鞘;②模拟注射造影剂后X线造影和CT扫描观察造影剂扩散范围;③选择合适病例临床应用.结果:①臂内侧血管神经鞘与腋鞘相通;②臂内侧血管神经鞘注射有色液体后,鞘内各主要神经干均被染色;③造影剂可以于臂内侧鞘内向上、向下扩散;④临床应用225例,成功211例,成功率93.8%.结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麻醉.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史增元;刘秀清;刘元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肌细胞的MyoD基因在线粒体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氧化锗(GeO2)处理大鼠的成肌细胞系L6,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MTT分析GeO2对成肌细胞的影响,用RT-PCR检测MyoD基因表达.结果:发现Geo2在损伤成肌细胞的同时,能够诱导MyoD基因的表达,表明MyoD基因在线粒体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MyoD基因表达的增强是线粒体肌病中骨骼肌萎缩的一个信号分子,MyoD基因表达有可能成为线粒体肌病检测的参考指标.
作者:邱小忠;余磊;张黎声;廖华;秦建强;杨俊;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设计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剥除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8例新鲜离体子宫连带一侧或双侧附件标本,解剖观测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各分支的起点外径、位置和分布走行;观察上行支主干与宫壁肌层间紧密度.结果:子宫动脉上行支主干左为(2.81±0.57)mm,右为(2.86±0.56)mm;卵巢支左为(2.00±0.50)mm,右为(1.74±0.51)mm;输卵管支左为(1.33±0.40)mm,右为(1.23±0.43)mm;宫底支左为(1.66±0.39)mm,右为(1.63±0.41)mm.在宫角部上行支的分支分布类型有3型Ⅰ型占58%,Ⅱ型占34%,Ⅲ型占8%;卵巢支分支部位在圆韧带附着子宫角下缘后方至下方3cm之间;上行支主干与宫颈峡部接触较为紧密且呈较大幅度迂曲状,向上行走后逐渐平直且与子宫壁间渐为疏松,至卵巢支分支处大约有0.5 cm.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管经较粗,且与子宫外壁保持一定间距,经临床实践,在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手术中可完整保留,且不必连带子宫肌层.
作者:温菁;孙文娣;王学慧;崔慧珠;沈丽蕴;郭邑;刘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在对一具年龄约55岁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其肩胛提肌有4个肌腹,且有一肌束止点变异,经查阅文献资料,本例所见异常未见记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永琨;周立;王志勇;冯伟;郭义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基底节层面,选定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为兴趣区,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做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胼胝体膝部,男性的FA值为0.724±0.04,女性的FA值为0.698±0.05,男女胼胝体膝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胼胝体压部,男性的FA值为0.716±0.05,女性的FA值为0.695±0.05,男女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正常成年男女胼胝体膝、压部神经纤维排列存在差异;(2)DTI可以无创地对活体白质纤维束排列进行定量研究.
作者:凌雪英;王秀河;刘斯润;宿宝贵;黄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颅中窝入路确认内耳道的定位方法.方法: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辨认颧弓根后点、棘孔后唇、锤骨头和内耳道间的位置关系.结果:锤骨头的位置相对恒定,其与颧弓根后点和棘孔后唇距离分别为(19.44±1.48)mm和(17.74±1.32)mm.以颧弓根后点和棘孔为原点,分别在颅中窝做内径18mm弧线,两弧交叉处外侧钻5mm骨孔,即可辨认锤骨头.颧弓根后点至锤骨头连线,向内延长则落在内耳门内外侧界之间,在此磨除岩嵴即可打开内耳道内侧份,内耳门距锤骨头约(19.71±1.97)mm.结论:经颅中窝手术时,锤骨头可作为确认内耳道的安全可靠的解剖标志.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humaninsulin-like growthfactor,hIGF-1)基因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hIGF-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进行PCR、Western blot鉴定.体外培养人胚胎软骨细胞,用处于对数增长期的第3代软骨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转染1、10、100及500不同感染复数单位(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Ad/hIGF-1,用PBS做阴性对照,hIGF-1生长因子(100μg/L)做阳性对照,采用四氮甲基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组别软骨细胞吸光度.结果:第2代重组腺病毒上清液中PCR鉴定含有hIGF-1基因,Western blot证实Ad/hIGF-1表达成熟的hIGF-1生长因子.不同病毒滴度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量效依赖关系,100 MOI软骨细胞吸光度约为对照组3倍,1 MOI与10 MOI、500 MOI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近似;PBS组随着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下降,hIGF-1生长因子、hIGF-1基因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时效关系,72 h达到峰值.结论:Ad/hIGF-1基因转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存在量效、时效依赖关系.
作者: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黄建荣;沈慧勇;黄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