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郑和平;陶圣祥;邓凯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颧骨缩小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巨微解剖的方法观察13例防腐成人头部和9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用断面解剖的方法观察2例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结果:①面神经颞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后斜向前上方行走,相对集中在颧弓中部越过颧弓并逐渐分支,达颞部已分支成网.②颧支出腮腺后分为深、浅两支;深支平行于颧弓下缘前行,在距颧大肌起点(1.2±0.3) cm处进入颧大肌的深面;浅支斜向前上方行走,在距颧大肌起点(0.6±0.2) cm处跨过颧大肌的浅面.③冠突与颧骨间的距离为(12.3±3.6) mm及该处颧骨的厚度为(8.8±2.3) mm,冠突与颧弓间的距离为(6.5±1.2) mm及该处颧弓的厚度为(3.3±0.4) mm.结论:在骨膜下操作,可减少面神经损伤;在上颌骨外侧壁与颧骨眶外侧凸的连线之外部位行颧骨磨削或截骨,可避免破坏上颌窦和眼眶.
作者:陈兵;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2~T1),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椎间盘髓核全切,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ROM)的改变情况.并摄片了解人工髓核植入前后脊柱试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与髓核切除组比较,人工髓核植入或椎间植骨后,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减少(P<0.01).人工髓核植入组与椎间植骨组相比较,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态影像学资料显示,人工髓核置入后,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都得以恢复.结论: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入能较好地恢复椎间盘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脊椎生理曲线的恢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失稳脊柱节段的稳定性.
作者:王文军;周江南;梁秋发;赵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及右睾丸多血管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吕美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解剖实验课教学中,在1例尸体标本右上肢见其为双肱动脉,此类变异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万斌;吕诚;刘德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2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筛前、筛后动脉,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0.9±0.2)、(0.7±0.1)、(0.4±0.1)、(0.3±0.1)mm,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5.1±0.3)cm和(6.3±0.3)cm,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55.5°±4.4°)和(45.0°±3.5°),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1.3±0.4)、(1.0±0.2)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作者:向宇燕;徐达传;黄凤玲;张心宽;欧阳四新;彭田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肘关节有关结构的MRI检查方法和影像特点.方法:急性肘关节后脱位2例和慢性肘关节后脱位1例,行MRI检查.结果:冠状位MRI可清楚地显示肘关节诸结构,并可显示损伤的肘关节副韧带,矢状位部分层面可分别显示尺侧和桡侧副韧带,横断面不能完整地显示肘关节副韧带.副韧带损伤的常规MRI影像特点,在冠状位SE序列T2加权像,呈低信号,尺侧副韧带在尺骨冠突内侧呈薄止点,线型或稍呈弧形向近端,在肱骨内侧髁止点稍扩散,其损伤的表现有韧带的增厚或变薄、韧带松弛及不连续包绕韧带的水肿或血肿的高信号影等.结论:肘关节副韧带的MRI检查是较准确、安全、敏感、无损伤的方法,值得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运平;王钢;徐达传;程官迅;张义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尸体解剖发现1例左示指固有伸肌起自掌背,由于临床常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断裂,故此变异有一定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李厂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头静脉末端注入有5种类型,其中注入颈外静脉的成人占2.24%,儿童占5.0%.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头静脉直接注入颈外静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文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55.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作者:赵恒珂;李光宗;曹焕军;鞠学红;朱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以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为动脉蒂的双轴点桡神经浅支折叠移位治疗上肢长段神经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解剖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分别对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尺神经作不同横断面切片,观测神经纤维数;测量腕部桡神经浅支与尺神经手背支和正中神经间的距离.结果:①桡侧副动脉终支与桡侧返动脉升支恒定地存在网状血管吻合.桡侧副动脉走行中发(2.7±1.2)支,桡侧返动脉呈扇形发(3.7±1.9)支的滋养动脉分布于桡神经浅支外膜.②桡神经浅支自然分束可达肱骨内、外髁连线(又称Huelter′s线)上(5.3±1.2) cm,强行分离长度为(2.5±1.1) cm,可切取长度超过24 cm.③桡神经浅支平均神经束数与上臀正中神经之比为1∶3.14;与上臂尺神经之比为1∶2.42.④桡神经浅支在腕部至尺神经手背支的距离为(3.4±1.2) cm,至正中神经的距离为(5.6±1.3) cm.结论:桡神经浅支具有双重血供来源.本术式既可治疗上肢长段神经缺损,亦可恢复供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功能.
作者:路来金;朴成东;于家傲;刘志刚;宫旭;赵春鹏;赵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螺钉/椎弓根直径比对椎弓根螺钉拔出强度的影响.方法:4例新鲜尸体脊柱T2~T12椎骨,分解为单个椎体44个,共88个椎弓根.根据骨密度检查及椎弓根横径的测量结果,进行骨密度分组:(A1)0.44~0.52mg/mm3;(A2)0.52~0.70 mg/mm3;(A3)0.70~0.92 mg/mm3和直径比(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分组:(B1)40%~55%;(B2)55%~70%;(B3)70%~85%,组合为9个实验组,将88个椎弓根分组进行拔出测试(5 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结果:骨密度明显影响拔出强度(P<0.01),且各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也明显影响拔出强度(P<0.01),但在B2组(55%~70%)和B3组(70%~85%)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拔出强度来说,骨密度和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之间有交互作用,即协同作用.结论:建议佳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为55%~70%;对于重度骨质疏松的病例,应注意抗拔出力不能满足生理要求的危险性.
作者:韦兴;侯树勋;赵卫东;周业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3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多数还发出眼动脉,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1~2支小支,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有关椎体测量的文报道较多[1~5],但大都侧重于某一段的研究或局限于椎体的上下两面,而对椎体高度的系统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30例正常男性脊柱的完整干燥椎骨椎体高度进行了多项指标测量,旨在补充与椎体相关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参数.
作者:唐杰;王汉琴;陈家强;张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正中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润涛;吕美玲;曲永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按各椎间盘PCD相应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和测量各椎间盘水平面上有关血管、神经、甲状腺及其毗邻关系. 结果:在颈3、4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与甲状软骨上角毗邻,存在明显的间隙;在颈4、5,颈6、7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与甲状腺毗邻,二者存在明显的间隙;而在颈5、6椎间盘水平则为一潜在的间隙;在颈7、胸1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内侧为甲状腺下极或气管,存在明显的间隙,左侧可能遇到胸导管横过此间隙.甲状腺下动脉通常经过颈6椎体水平进入甲状腺后方,少见有高过或低于此水平.结论:在右颈前外侧区存在一个安全可行的PCD入路间隙,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健;肖祥池;朱文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神经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向多个细胞系分化(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同时又有自我更新的细胞.干细胞(stem cell, SC)的定义多年来不断修正,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认为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已往研究表明,成年的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相当困难,也是临床上治疗神经创伤及神经变性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从胚胎及成年的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不仅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及脑组织的修复,而且通过基因操作,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如表达外源性的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及代谢性酶[1].本文就多能性神经干细胞在脑中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高梁斌;李健;李佛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海绵窦直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例成人头部标本海绵窦的上壁和外侧壁的相关三角及有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对各三角的面积进行了测算.结果:海绵窦上壁可分为内侧三角、颈内动脉三角、动眼神经三角三个区域,其面积分别为:(32.1±7.9)mm2,(64.5±15.4)mm2,(68.9±17.2)mm2.海绵窦外侧壁可见上三角、外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其面积分别为:(26.1±6.7)mm2,(53.2±12.8)mm2,(55.5±13.1)mm2,(23.9±6.2)mm.结论:经海绵窦相关三角行窦内手术,应熟悉三角的构成,注意各三角大小的差别,避免损伤有关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
作者:鞠学红;王金平;王凡宗;李若宝;于建峰;鞠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髂总动脉分支穿髂总静脉隧洞的异常(附图),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晓伟;王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因素在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家兔30只,手术暴露颈部交感神经节及基底动脉,不同方式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记录、分析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刺激前测得基底动脉基线血流为(548±27)PU:分别刺激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后测得基底动脉血流为(529±16)PU、(474±16)PU和(370±36)PU.与基线血流相比分别下降了3.4%、13.5%和32.5%.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并不能使正常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血流增加,但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结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作者:夏玉军;于腾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