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柱椎体高度的观测

唐杰;王汉琴;陈家强;张一飞

关键词:脊柱, 椎体高度, 指标测量, 形态学, 系统性, 体测量, 资料, 椎骨, 男性, 临床, 干燥, 参数
摘要:有关椎体测量的文报道较多[1~5],但大都侧重于某一段的研究或局限于椎体的上下两面,而对椎体高度的系统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30例正常男性脊柱的完整干燥椎骨椎体高度进行了多项指标测量,旨在补充与椎体相关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参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因素在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家兔30只,手术暴露颈部交感神经节及基底动脉,不同方式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记录、分析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刺激前测得基底动脉基线血流为(548±27)PU:分别刺激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后测得基底动脉血流为(529±16)PU、(474±16)PU和(370±36)PU.与基线血流相比分别下降了3.4%、13.5%和32.5%.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并不能使正常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血流增加,但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结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作者:夏玉军;于腾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脊神经后支形态特点及其阻滞麻醉下腰椎间盘手术4063例报告

    目的:介绍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腰椎间盘手术的局麻方法-脊神经后支阻滞法.方法:0.5%普鲁卡因100 ml和2%利多卡因20ml混合备用.先在切口处皮内注射5 ml麻药,再于开窗侧阻滞5根脊神经后支主干(上3下2),麻药用量3~5 ml.脊神经后支主干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其体表投影点的确定方法是通过上下棘突连线的上中1/3交界点作一水平线,该线是横突的上缘线的体表投影;旁开腰1棘突2cm取一点;再旁开腰5棘突3 cm取一点;通过这两点作一直线,该线与各横线的交点即为各脊神经后支主干部的发出点.结果:4063例麻醉效果:优72.2%,良24.6%,中3%,差0.2%.效果差者,经静脉使用镇痛镇静类药也取得较好效果.结论:腰椎间盘手术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经济安全可靠.

    作者:靳安民;陈仲;李奇;张志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2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筛前、筛后动脉,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0.9±0.2)、(0.7±0.1)、(0.4±0.1)、(0.3±0.1)mm,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5.1±0.3)cm和(6.3±0.3)cm,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55.5°±4.4°)和(45.0°±3.5°),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1.3±0.4)、(1.0±0.2)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作者:向宇燕;徐达传;黄凤玲;张心宽;欧阳四新;彭田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3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多数还发出眼动脉,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1~2支小支,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掌长肌缺如伴发自尺动脉的正中动脉吻合成掌浅弓1例

    掌长肌缺如和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分别均早有记载,但右侧掌长肌缺如伴发自尺动脉的正中动脉吻合成掌浅弓的变异少见,作者在解剖一例10岁男童标本时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万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腕部血管网的解剖基础及其与前臂远端蒂皮瓣的关系

    目的:研究腕部筋膜皮肤血管网对前臂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解剖14例经血管灌注的新鲜标本,观察腕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管网的联系.结果:腕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相互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腕部筋膜皮肤血管网以横向吻合为明显,并与前臂桡侧、尺侧和背侧的纵向筋膜皮肤血管网,在腕部桡侧、尺侧和背侧相交汇,分别位于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和腕背伸肌支持带周围.结论:腕部血管网与前臂纵向血管网吻合丰富,以腕部宽约3 cm的筋膜皮下组织为蒂,可在前臂设计切取长宽比例达5∶1的远端蒂逆行组织瓣.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侯春林;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2~T1),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椎间盘髓核全切,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ROM)的改变情况.并摄片了解人工髓核植入前后脊柱试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与髓核切除组比较,人工髓核植入或椎间植骨后,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减少(P<0.01).人工髓核植入组与椎间植骨组相比较,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态影像学资料显示,人工髓核置入后,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都得以恢复.结论: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入能较好地恢复椎间盘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脊椎生理曲线的恢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失稳脊柱节段的稳定性.

    作者:王文军;周江南;梁秋发;赵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桡动脉掌浅支变异1例

    桡动脉在其转向手背时发出掌浅支,通常穿鱼际肌实质或沿其表面下行,与尺动脉吻合形成掌浅弓.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左手桡动脉掌浅支变异,此类变异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新伟;刘畅;靳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正中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正中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润涛;吕美玲;曲永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脊柱椎体高度的观测

    有关椎体测量的文报道较多[1~5],但大都侧重于某一段的研究或局限于椎体的上下两面,而对椎体高度的系统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30例正常男性脊柱的完整干燥椎骨椎体高度进行了多项指标测量,旨在补充与椎体相关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参数.

    作者:唐杰;王汉琴;陈家强;张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按各椎间盘PCD相应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和测量各椎间盘水平面上有关血管、神经、甲状腺及其毗邻关系. 结果:在颈3、4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与甲状软骨上角毗邻,存在明显的间隙;在颈4、5,颈6、7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与甲状腺毗邻,二者存在明显的间隙;而在颈5、6椎间盘水平则为一潜在的间隙;在颈7、胸1椎间盘水平颈总动脉内侧为甲状腺下极或气管,存在明显的间隙,左侧可能遇到胸导管横过此间隙.甲状腺下动脉通常经过颈6椎体水平进入甲状腺后方,少见有高过或低于此水平.结论:在右颈前外侧区存在一个安全可行的PCD入路间隙,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健;肖祥池;朱文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胸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螺钉/椎弓根直径比对椎弓根螺钉拔出强度的影响.方法:4例新鲜尸体脊柱T2~T12椎骨,分解为单个椎体44个,共88个椎弓根.根据骨密度检查及椎弓根横径的测量结果,进行骨密度分组:(A1)0.44~0.52mg/mm3;(A2)0.52~0.70 mg/mm3;(A3)0.70~0.92 mg/mm3和直径比(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分组:(B1)40%~55%;(B2)55%~70%;(B3)70%~85%,组合为9个实验组,将88个椎弓根分组进行拔出测试(5 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结果:骨密度明显影响拔出强度(P<0.01),且各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也明显影响拔出强度(P<0.01),但在B2组(55%~70%)和B3组(70%~85%)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拔出强度来说,骨密度和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之间有交互作用,即协同作用.结论:建议佳椎弓根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为55%~70%;对于重度骨质疏松的病例,应注意抗拔出力不能满足生理要求的危险性.

    作者:韦兴;侯树勋;赵卫东;周业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55.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作者:赵恒珂;李光宗;曹焕军;鞠学红;朱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髋骨弓状线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09套成人髋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并计算出纵向弧度;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男女弓状线弧长为(57.71±5.59)mm、(52.08±6.27)mm,纵向弧度为61.41°±11.86°和67.42°±11.94°;男女弓状线横向弧度分别为前111.16°±12.37°和111.14°±21.09°、中106.81°±14.60°和109.58°±16.50°、后138.00°±16.60°和144.46°±15.21°.男女弓状线性别差异非常显著(P<0.01),同性别双侧差别不显著.结论:弓状线周围测量的数据,可为设计更合适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钢板,提供参数值.

    作者:陈忠恒;刘丰春;丁士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TAE)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尸体多器官联合切取的佳方法.方法:1998~2002年采用改进后的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进行了65例次多器官联合切取术,主要改进点有:①采用纱布填塞导尿管内腔用以灌注腹主动脉;②气囊注水,堵塞腹主动脉上段;③回血由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引入3升袋内;④优先灌注腹主动脉而后灌注肝门静脉;⑤体内整块切取肝、胰、脾、肾、十二指肠等器官.结果:建立腹主动脉灌注的时间为(1.0±0.3)min,建立肝门静脉灌注的时间为(1.0±0.7)min,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0.0±3.0)min,热缺血时间(2.0±1.2)min.本院行肝移植4例,肝肾联合移植2例,供外院行肝移植12例,所有肝移植病人肝功能在3周内恢复正常;胰肾联合移植1例,术后2周脱离胰岛素和透析治疗;肾移植1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4.82±3.73)d,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3.2%).结论: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优于优先灌注肝门静脉;改进后的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供器官,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立新;刘小友;徐健;徐达传;马俊杰;付绍杰;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叶桂荣;姚冰;苗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头静脉注入颈外静脉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头静脉末端注入有5种类型,其中注入颈外静脉的成人占2.24%,儿童占5.0%.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头静脉直接注入颈外静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文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尺侧返血管背侧支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距肱骨内上髁(5.3±1.0)cm,外径(1.9±0.3)mm,分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位于尺神经深面,沿尺神经沟上行,沿途分出4~8支外径在0.3~1.0mm的骨膜支,分布尺骨上段内侧骨面.结论:以尺侧返血管背侧支为蒂的骨膜瓣逆行移位可修复肱骨中、下段骨不连.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郑和平;陶圣祥;邓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意义

    神经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向多个细胞系分化(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同时又有自我更新的细胞.干细胞(stem cell, SC)的定义多年来不断修正,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认为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已往研究表明,成年的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相当困难,也是临床上治疗神经创伤及神经变性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从胚胎及成年的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不仅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及脑组织的修复,而且通过基因操作,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如表达外源性的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及代谢性酶[1].本文就多能性神经干细胞在脑中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高梁斌;李健;李佛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消除经甲醛固定尸体刺激性气味的方法

    甲醛是目前公认及常规使用的防腐固定药物,具有价格低、杀菌能力强、防腐效果可靠、对组织的固定硬化作用强等优点.缺点是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损害健康、污染环境.能否重新灌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消除其刺激性气味,改善解剖操作环境?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用氨水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消除其刺激性气味,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崔林;雷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肘关节副韧带的MRI检查方法及影像特点

    目的:研究肘关节有关结构的MRI检查方法和影像特点.方法:急性肘关节后脱位2例和慢性肘关节后脱位1例,行MRI检查.结果:冠状位MRI可清楚地显示肘关节诸结构,并可显示损伤的肘关节副韧带,矢状位部分层面可分别显示尺侧和桡侧副韧带,横断面不能完整地显示肘关节副韧带.副韧带损伤的常规MRI影像特点,在冠状位SE序列T2加权像,呈低信号,尺侧副韧带在尺骨冠突内侧呈薄止点,线型或稍呈弧形向近端,在肱骨内侧髁止点稍扩散,其损伤的表现有韧带的增厚或变薄、韧带松弛及不连续包绕韧带的水肿或血肿的高信号影等.结论:肘关节副韧带的MRI检查是较准确、安全、敏感、无损伤的方法,值得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运平;王钢;徐达传;程官迅;张义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