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连冬梅;程蕾;宋红梅;李杨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干预
摘要: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干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方法 收集和整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检索相关文献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形式主要有:有氧运动,包括跑步、功率自行车、健步走以及游泳、瑜伽等;抗阻训练,如力量训练、负重抗阻运动和弹力带练习;以及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运动强度以中度为主,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减轻疲劳状况、提升生活质量.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一定效果,有氧运动的效果要优于抗阻训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具有挑战与难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运动能力较差,患者自身对开展运动干预的积极性不高,患者开展运动干预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监督.建议以后开展多科合作,发挥社区医院和同伴支持的作用,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的积极性.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研究进展

    目的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姑息照护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姑息照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外相关文献,从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角度,阐述姑息照护模式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结果 描述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转诊姑息照护机构的评估工具,包括预后评估工具、惊讶问题工具,以及姑息照护需求评估工具,分析了不同姑息照护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结局的影响,以及姑息照护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发展面临的阻碍.结论 当前研究探索了适合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模式及应用、转诊筛查/需求评估工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有待研究何种姑息照护措施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优选,开发、应用适合我国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评估工具.

    作者:商淑华;孙国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吸痰深度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吸痰效果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浅层、深层吸痰深度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气道内吸痰效果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数据库,收集成年患者浅层、深层吸痰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文献2732篇,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相较深层吸痰,浅层吸痰法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的上升幅度(Z=9.18, P<0.01)、潮气量的增加幅度(Z=2.43,P=0.02)较大,血压波动(Z=4.28,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Z=6.08,P<0.01)、刺激性咳嗽发生率(Z=3.23,P<0.01)较小,而两者在痰鸣音改善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气道峰压下降幅度、心率及 VAP影响的结果稳定性较差.结论 浅层吸痰法在改善血氧饱和度、增加潮气量、减轻气道损伤等方面优于深层吸痰,但两者在气道峰压、痰鸣音、VAP发生等方面暂未发现差异,尚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梅彬彬;殷庆梅;王雯婷;崔飞飞;沈梅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工作状态的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研究

    目的 构建以工作状态为基础的不同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方法,为寻求适合国情、科学客观、简便易行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定量分析各个评价指标所占权重,计算试行医院所有普通病区护理单元各自的工作状态评分.将护理工作状态评分从高到低排序,按照秩次将80个护理单元的护患比Fr(x)依次平均分布在0.6~0.4区间内,进而计算出应配备的护士人数.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应答率分别为91.1%和88.7%,2轮咨询不同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01~0.905,指标重要性赋值的变异系数(CV)0.056~0.087.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终确定的护理工作状态评价指标及权重分别为护理岗位工作量0.333、患者危重程度0.294、技术难度0.229、工作环境0.144.按照护理工作状态评分,获得秩次确定护患比和患者实际占用床日数,可计算各护理单元应配护士人数,建立以工作状态为基础的不同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以工作状态为基础的不同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方法.该方法简便可行、结果科学可靠,且可以实现随患者数量增减调整各护理单元护士人数,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魏丽丽;李环廷;宋蕾;胡志洁;修红;黄霞;姜文彬;单信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癌症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量表、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疾病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24名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总分为(69.65±13.99)分,各维度需求标准化得分由高到低为:医护人员>知识信息>医院设施和服务>实际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健康和心理问题>宗教精神支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疾病诊断类型、治疗阶段、治疗费用支付类型、照顾者年龄、照顾者人数、家庭居住地、社会支持是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成人住院患者照顾者综合需求水平较高,需求内容较多,医护人员有必要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满足其需求,提高照护质量.

    作者:邢双双;顾则娟;蒋秀美;张甜;魏兴玲;陈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407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与述情障碍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长沙市某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与述情障碍的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长沙市3个社区407名老年慢性病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老年人健康赋权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调查.结果407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述情障碍的得分分别为(28.46±4.94)分、(51.45±7.80)分;健康赋权与述情障碍呈一定的负相关(r=-0.263, P<0.01).结论407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处于中等水平,述情障碍处于低述情障碍水平,述情障碍得分越低的个体,健康赋权水平越高.因此,应在社区开展健康赋权教育、情绪健康知识宣教,及时识别和宣泄不良情绪,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积极解决自身慢性疾病存在的问题以保障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减少述情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赋权水平,减少或减缓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喻雅真;刘海琼;李丹;麦静怡;戴丽;王冬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科大手术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在评估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2月于10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 Autar评分、术前 D-二聚体值、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根据术前Autar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10分)、中风险组(10~14分)和高风险组(≥15分).术前分别采用单独Autar评分、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和假阳性率.结果198例患者中,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9.6%).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8.5%,假阳性率为91.5%;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为13.7%,假阳性率为86.3%,P<0.05.结论 相对于术前单独使用Autar评分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术前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可显著提高低风险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符合率,降低假阳性率;提示术前 Autar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助于提高对术前低风险患者评估的准确性.

    作者:张亚;李琳;孟嘉;刘云;张成欢;李倩倩;赵泽华;马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际脑卒中护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目的 直观展现近10年国际脑卒中护理研究态势,为国内脑卒中护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8—2017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脑卒中护理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机构、核心期刊、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当前国际脑卒中护理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以哈佛大学为核心的高等院校;核心刊物主要有《Stroke》、《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Lancet》等国际高影响期刊;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挖掘出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生命质量研究、早期急救护理、卒中后康复护理、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探究等4个方面的国际热点主题.结论 国内脑卒中护理研究尚未能跻身国际前沿,为早日与国际接轨,应关注国际核心机构、追踪国际核心刊物、聚焦国际高频引文、深入探索国际研究热点.

    作者:刘幼华;郭红;杨倮;赵丹;琚慧;王海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自我效能的集中群组保健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对孕产妇基于增强自我效能的集中群组保健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4月在我院分娩并符合要求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017年1—2月入院的143名孕产妇为对照组, 2017年3—4月入院的142孕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母乳喂养宣教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增强自我效能的集中群组保健模式.比较2组孕产妇在妊娠32周、产后1周、6周、6个月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及产后1周、6周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在妊娠32周时,2组孕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周、6周、6个月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增强自我效能的集中群组保健模式可以提高孕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作者:郑雅宁;丁颖;吴瑜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长期留置导尿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的佳指南意见

    目的 评价总结长期留置导尿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的佳指南意见.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指南网、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补充检索各国卫生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查找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尿管拔除的相关指南.经过2名具有循证基础的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指南进行证据总结.结果 共纳入指南5篇,终总结出5条佳证据,分别为:(1)每日评估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尽早拔除无需留置的尿管(A级推荐);(2)采用护士主导的尿管拔除提示信息系统及医嘱终止系统(A 级推荐);(3)拔管前应当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但不推荐通过夹闭尿管的方式训练膀胱功能(B 级推荐);(4)除非具有临床指征,否则尿管拔除后不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尿路感染(A 级推荐);(5)尿管拔除后应密切关注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情况(A级推荐).结论临床上应准确评估尿管拔除时机,规范拔管操作,减少尿路感染风险及拔管后的不良事件,以实现成功拔管.当前有关尿管拔除的相关证据还存在诸多争议,未来应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指导实践指南的制定,更好地维护患者安全.

    作者:李飞;宋美璇;李显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干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方法 收集和整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检索相关文献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形式主要有:有氧运动,包括跑步、功率自行车、健步走以及游泳、瑜伽等;抗阻训练,如力量训练、负重抗阻运动和弹力带练习;以及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运动强度以中度为主,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减轻疲劳状况、提升生活质量.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一定效果,有氧运动的效果要优于抗阻训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展运动干预具有挑战与难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运动能力较差,患者自身对开展运动干预的积极性不高,患者开展运动干预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监督.建议以后开展多科合作,发挥社区医院和同伴支持的作用,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动的积极性.

    作者:连冬梅;程蕾;宋红梅;李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急诊科护理三级质控互评互促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三级质控互评互促方式在急诊科护理质控持续改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7月我科急诊科开始实施三级质控互评互促模式质控后150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2016年3—7月采取常规护理质控模式的15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0名急诊科护士运用三级质控互评互促模式前后对质控模式的效果和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达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实施三级质控互评互促方式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病历书写、健康教育、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控制指标达标率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护士对参与质控的积极性、沟通氛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满意度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 运用三级质控互评互促方式,提高了急诊科护理质控效果,并保障了护理安全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杨剑;张其红;田钰;陈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护理不良事件与安全隐患上报双轨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与安全隐患双轨化上报和管理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各科室在2016年1—12月发生并主动上报至护理部的735例护理不良事件和338例安全隐患上报事件进行回顾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上报事件分类广泛,互为补充.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内容居前3位的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其他;安全隐患上报内容居3位的是发现/纠正文书缺陷、纠正交接班缺陷、预测病情变化.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双轨化上报和管理有利扩大护理安全防范范围,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水平.护理部作为医院风险管理部门的一员,发挥引导、沟通、协调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不良事件的总结分析和安全隐患的预警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方法.

    作者:周淑芬;刘翠青;谢翠媚;李延飞;卢溢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早期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早期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结肠造口患者压力量表在出院前对203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结肠造口患者早期压力的影响因素,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03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早期压力条目均分为(2.68±0.62)分,其中43例(21.2%)患者承受轻度压力,105例(51.7%)患者承受中度压力,55例患者(27.1%)承受重度压力.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肠造口患者早期压力的因素包括:家庭关系、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家庭收入水平、护理人员支持度、性别和自身对造口的接受程度.结论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早期压力较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及造口者家人应关注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早期压力,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压力,促进康复.

    作者:潘莉;李贝;周小玲;王爱红;胡金花;余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睡眠和自信心影响

    目的 了解青少年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睡眠和自信心的影响.方法2016年7-8月选取来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12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睡眠影响调查及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自信心影响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青少年在镜片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情况.结果121名青少年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目的均是为了控制近视度数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青少年摘戴镜片对睡眠时间、镜片清洗对睡眠时间、戴镜对睡眠质量均有影响(F=4.056,P=0.019;F=5.503,P=0.010;F=4.728,P=0.016),随时间延长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睡眠影响逐渐降低.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对体育运动、外观美、与人交谈3个维度及总体自信心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26,P=0.005;F=4.325,P=0.012;F=3.012,P=0.022;F=4.534,P=0.016),自信心各维度及总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内对青少年睡眠影响较大,1个月后影响逐渐降低.配戴角膜塑形镜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自信心,即控制近视度数增长,也方便体育运动,并外观更加美观.

    作者:杨琳娟;吴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糖不稳定对院内预后的影响

    目的 了解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糖波动特点及其与院内预后的相互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对术后血糖波动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术后护理质量.方法 以便利抽样的原则,选取2017年3—9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非糖尿病患者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术毕即刻、术后4 h,术后3 d血糖值,采用血糖不稳定指数作为血糖波动情况的评价指标.以血糖不稳定指数总数的第P50位百分数将患者分为低水平血糖波动组(58例)和高水平血糖波动组(62例)2组,比较相关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平均血糖值、血糖不稳定指数高,随后逐渐降低;共有56(46.6%)例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包括手术切口并发症22(18.3%)例、肺部并发症26(21.6%)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8(15%)例、出现肾功能损害13(10.8%)例;与低水平血糖波动组相比,高水平血糖波动组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容易延长(P<0.001)且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更高(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峰值及血糖不稳定指数峰值出现时间较早;血糖波动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院内预后情况的好坏,血糖波动幅度较高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示不佳,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非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波动情况,维持术后血糖的稳定性.

    作者:罗珠嘉;陈玉红;陈娟;蒋琦琦;刁齐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应用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筛查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PG-SGA及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对112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比较2种工具的营养筛查阳性率差异,及PG-SGA的内部相关性.结果 NRS2002和PG-SGA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不一致(Kappa=0.330,P>0.05),PG-SGA阳性筛查率为73.2%,NRS2002阳性筛查率为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G-SGA评定为营养良好、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者分别为9、77、26例.PG-SGA各子项目对PG-SGA总分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A(患者自评),D(体格检查),B(疾病、年龄),C(代谢应激),其中 A、D、B对 PG-SGA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PG-SGA可提高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筛查的阳性率,护士可根据PG-SGA评估结果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干预,做好症状管理,以避免产生不良的临床结局.

    作者:郭苗苗;陈湘玉;袁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