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玲;付晓丽;余霞
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3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高于国内常模(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并发症情况、入院前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其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糖尿病并发症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是其抑郁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比国内常模较高,其焦虑情绪受糖尿病并发症和入院前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影响,其抑郁情绪受糖尿病并发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医护人员加强患者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讲解入院后采取的各种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水平。
作者:王芳;袁丽;李饶;熊真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人工气道内痰液与声门下滞留物的黏稠度,为临床声门下吸引压力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别收集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内痰液和声门下滞留物样品各60份,其中Ⅰ°、Ⅱ°、Ⅲ°痰液各20份,水样、黏稠样、凝胶样声门下滞留物各20份。测定各样品中Ca2+含量及pH值并进行分泌物流变学实验。结果Ⅰ°、Ⅱ°、Ⅲ°痰液分别与水样、黏稠样、凝胶样声门下滞留物比较,不同痰液分度的Ca2+含量均高于不同分度的声门下滞留物,不同痰液分度的pH值均低于不同分度的声门下滞留物,不同痰液分度滑动时间均长于不同分度的声门下滞留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声门下滞留物水样、黏稠样、凝胶样黏稠度均低于人工气道内Ⅰ°、Ⅱ°、Ⅲ°痰液的黏稠度,临床上应选择更合适的声门下滞留物分度方法,并选择更适宜的吸引负压,进行有效吸引,提高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效度。
作者:贺艳;沈梅芬;吴超;杨艺;曹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耳穴磁贴联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3年3月—2014年7月的7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干预,单纯组进行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治疗,联合组给予耳穴磁贴治疗和吞咽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末、4周末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4周末,联合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磁贴联合吞咽治疗仪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作者:陈广玲;缪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总结12例重症肺炎患者体外膜氧合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护理经验。体外膜氧合联合CRRT专业性强,管理复杂,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在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化验指标变化,从管路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液体管理、抗凝管理、呼吸功能监测等多方面着手细化管理流程,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2例患者经积极有效护理,6例病情好转出院,1例撤离体外膜氧合后并发严重感染,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放弃治疗。
作者:万娜;张春艳;贾燕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门诊患儿家长对汞式体温计破损后对汞危害及处理方法的认知状况,为开展家长防护知识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90名患儿家长进行汞式体温计破损汞外泄危害认知及处理方法的调查。结果95.8%的家长有过损坏体温计的经历,93.2%的家长知道汞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但只有7.9%的家长完全知道汞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损害身体的主要器官。78.9%的家长将破损体温计外泄的汞直接倒进垃圾桶,7.9%的家长则不做任何处理。86.8%的家长未接受过汞危害相关防护知识的教育。结论门诊患儿家长对汞外泄危害及正确处理的认知水平严重缺乏。在患儿就诊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家长加强汞危害及防护措施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汞危害的重视程度,减少汞对人及环境的危害。
作者:夏林娣;荣月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随着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逐渐成为全球问题。慢性病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诸多影响[1]。患者常会感到失赋权(powerlessness)。Freire将失赋权定义为个体在环境中所处的被动、可致病状态[2]。相反,赋权则是健康的促进因素[3]。研究表明,患者赋权可增强其健康决策能力、疾病管理信心和健康责任感[4-5]。目前,国外患者赋权领域量表研制比较成熟,应用广泛,而国内引进的量表数目不多,且适用范围局限。笔者重点对国外慢性病患者赋权量表研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患者赋权量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龚伯雄(综述);付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总结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主要原因是导管异位,其次小儿生长发育致留置PICC发生导管移位,同时由于导管末端未送入上腔静脉,长期输注高渗透压液体,导管末端静脉压力逐渐增高,局部静脉通透性增高,致药液外渗。其护理要点包括: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准确导管定位,待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后方可使用;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定期复查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发现异常时及时调整和处理。本组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发生胸腔积液,其中3例经治愈出院,1例胸腔积液吸收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金美贞;程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介绍一种新型多功能引流管冲洗装置的制作和应用方法。多功能引流管冲洗装置由1枚三通阀、螺旋式接头冲洗管、负压吸引器、肝素帽组成。将冲洗液经过螺旋式接头冲洗管和PTCD引流管链接,对胆道进行冲洗,由于三通阀可以控制药流的方向,可反复多次冲洗,后由负压吸引装置缓慢、匀速地对冲洗液和胆汁进行吸引。本装置运用于临床70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冲洗的患者,效果良好,可保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引流管的通畅有效,促进减黄效果,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机会。
作者:常艳丽;尚红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藻酸钙敷料对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208例,按置入PICC顺序号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PICC置入成功后,对照组使用无菌纱布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24h。观察组使用藻酸钙敷料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入PICC 48 h末穿刺点出血程度、72 h末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 48 h 末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Z=8.796,P=0.000);观察组置入 PICC 72 h末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94.540, P=0.000)。结论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处使用藻酸钙敷料止血,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止血效果好,有效促进穿刺点愈合,值得推广。
作者:宋葵;王培;吕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衰弱(frailty)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在衰老、长寿等老年医学研究中得到持续关注,其被认为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耐受的下降以及抵御应激能力的减弱。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拥有能够承受和适应外界环境应激(衰老、疾病和外伤等)的能力,而在异质性较高的老年人中,这种能力面临着被扰乱的危险。随着衰弱在老年研究中的进展,发现其对筛选出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具有提示作用。衰弱评估模型种类繁多,其中较常用的2种:基于美国心血管病研究,Fried等[1]提出的衰弱表型定义(frailty phenotype,FP,本文衰弱表型定义及其定义的衰弱暂以FP表示);基于加拿大健康和衰老研究,Rockwood[2]和Mitnitski等[3]提出的以健康缺失累积思想为基础的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以及基于这2种定义模型衍生出的其他定义模型。笔者就FP对患者不良结局的预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燕秋(综述);韩斌如(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报道一种可调式长短臂T型管的制作及应用方法。可调式长短臂T型管由长短臂T型管、双锥形接头和牵引线3部分连接而成。主体材料采用乳胶管制成的T型空心管。可调式长短臂T型管能克服现有T型管装置的不足,术中可根据吻合口的口径选择口径相对称的可调式长短臂T型管,能实现术中快速、便捷、安全的置入。可调式长短臂T型管具有设计合理、操作便捷,较易置入肝内胆管,起到引流吻合口上方的胆汁、支撑吻合口的作用,避免吻合口狭窄,减少胆漏的发生,缩短病程。
作者:王淑静;石春凤;许朱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拉玛泽呼吸法联合分娩球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选取我院收入初产妇66例,按入院时间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拉玛泽呼吸法联合分娩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1产程、第2产程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玛泽呼吸法联合分娩球可缓解产妇分娩过程疼痛程度,缩短产程。
作者:邓菊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1作者李莎莎等研究报道了《护理教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其中相关专业相关能力指标包括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苏州市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度,给本市儿童肥胖问题的干预研究提供科研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苏州市城区2所幼儿园,2所小学,1家儿童医院共计365名0~13岁儿童家长运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有65.8%的家长判断孩子是否肥胖凭主观感觉,仅有29.0%的家长会运用科学的计算方式判断。分别有89.9%、83.6%的家长知道饮食、运动对肥胖影响,但仅有22.5%、16.4%的家长对孩子平时的饮食、运动进行主动管理。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肥胖的判断、孩子身体质量控制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长对肥胖指数的认识、规律饮食重要性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苏州市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认知度普遍偏低,对于肥胖的定义、判断标准、肥胖所导致的儿童心理、生理等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知识缺乏。需针对苏州市儿童家长进行长期、多方面、可持续性的干预活动,提高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度。
作者:周萍;张春梅;饶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方法运用 Delphi法,对浙江省内的3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建立《护理教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结果第1轮和第2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0.89、0.95;首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7,2轮为0.31(P<0.01),2轮函询后终确定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结论本研究构建方案过程严谨、可靠,结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护理本科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莎莎;姚金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江西省首届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为后期ICU专科护士的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江西省首届ICU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表,对首届15名ICU专科护士目前的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0%专科护士参与了专科护理小组、专科护理会诊及ICU专科护理教师培训的工作,53%专科护士进行了院级护理查房,33%专科护士参与了危重症患者个案管理,80%专科护士参与了科研活动,47%专科护士担任了护理管理者,73%认为成为 ICU专科护士后自我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ICU专科护士临床使用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角色定位模糊,继续教育较少,待遇有待提高及缺乏政策支持。结论科学有效地使用ICU专科护士,进一步明确ICU专科护士的角色定位,加强ICU专科护士岗位管理,可促进ICU专科护理工作的发展。
作者:王建宁;吴利;李璐柳;岳丽春;梁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流程再造在特殊结构病房的库房物品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流程再造的管理方法对病房库房结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及人员分配等进行优化再造,比较流程再造前后病房库房物品管理质量的合格率及护士满意度。结果病房经过流程再造后的库房数量减少,结构布局改变,物品摆放清晰易取,库房囤积物品数量大大降低;物品质量合格率由流程再造前的98.71%提升至99.94%;护士满意度明显提升,由流程再造前的72.00%提高到9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特殊结构病房的库房物品管理进行流程再造,物品质量合格率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提升。
作者:管启云;蒋金婷;方芳;张志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构建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为死亡教育课程在护士队伍中的开展提供基本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在前期文献分析、专家咨询、调查研究、质性访谈基础上拟定课程方案,采用专家会议法,通过2轮论证,集中专家意见确定课程方案。结果确立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5个部分,共83项条目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并对部分条目提出应用建议。结论死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3个层面,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课程的反馈/评价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建议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多样选择教学方法。此外,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明确对师资水平的控制,必须限定少课程学时数,并有待后续研究探讨较佳授课时长。
作者:唐鲁;周玲君;李玉香;孟宪丽;张玲;崔静;赵继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开始,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组建康复护理团队,确定康复护理内容,通过实施一对一康复护理,发放骨科康复护理温馨指导册,播放骨科康复护理电视宣教片等干预措施,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实施康复护理后,骨科住院患者压疮(II期及以上)、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骨科平均住院日与实施康复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7.85,4.52,4.60,49.92;t=9.17,均P<0.05)。结论骨科康复护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能明显减少骨科住院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晓玲;李小妹;马冬梅;郑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