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菌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

周君桂;范建中;庞战军;罗丹

关键词:脊髓损伤, 尿潴留, 间歇导尿, 排尿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滑脱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滑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应用FMEA对管道留置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脱管的原因进行分析,计算危机值找出优先需要干预的因素,并针对各高风险因素采取相应对措施,从环节上寻找原因杜绝其脱管.结果 危机值由FMEA实施前的1 874分降至429分,危机值下降率77%.结论 FMEA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脱管中能有效降低其脱管率.

    作者:邓洁英;钟弋云;李艳芳;何务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综合性ICU患者监护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

    报道了综合性ICU患者监护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体会.监护记录单包括监测记录区、治疗及液体出入量记录区、综合监测记录区、特殊病情记录区、呼吸系统监测记录区、基础护理记录区、管道护理记录区、特殊交班记录区等部分.认为该监护记录单能全面、直观、系统反映ICU患者病情变化,且使用方便、快捷,灵活性强.

    作者:杨西宁;韦柳青;覃纲;赖天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器械包的精细化管理

    目的 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器械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前(2008年)无菌器械包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2009年1月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细化流程、优化岗位和工作习惯训练,提升供应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器械包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无菌器械包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化管理方法能有效控制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器械包的质量缺陷,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李淑艳;章一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脑肿胀患者的护理

    总结30例脑肿胀患者早期进行丙泊酚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的护理经验.做好急救器械的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正确配制药物,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加强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及停药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防治护理等.本组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治愈15例,好转6例,转院5例,死亡4例.

    作者:黄新;张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标识护理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标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率.方法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对不同急诊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颜色分类,针对不同颜色标识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并记录患者入急诊科时间、GCS、生命体征、在急诊科停留时间及主要护理项目.结果 标识为黑色的患者实施的护理项目较多,在急诊科停留时间短(58.00±14.23)min.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标识可以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是有价值的抢救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

    作者:李淑芳;区智凤;刘绍辉;黄少娟;李容;冯有丽;周建仪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急诊观察室内设置巡视台的效果观察

    目的 针对急诊观察室工作特点,探索一种合理的观察室布局和班次职责,提高急诊观察室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在急诊观察室中心地带设置巡视台,配备相应的物品,安排专门巡视班负责并规定明确的职责和要求.比较设置巡视台前后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掌握率、发生纠纷情况及换药、拔针、病情变化呼叫例次、输液外渗情况.结果 设置定点巡视台辅以班次职责改进后,观察室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掌握率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纠纷情况明显减少,换药拔针呼叫例次、病情变化呼叫例次、输液外渗情况明显减少(P<0.01).结论 急诊观察室中心地带设置巡视台辅以班次职责改进的做法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作者:王晓娟;李玉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为提高对迟发性羊水栓塞的认识,对8例迟发性羊水栓塞的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7例患者在阴道分娩后1~3.5 h内发生,1例在剖宫产术后2 h发生,除1例为高龄初产妇,7例为经产妇,主要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不止,通常止血措施难以凑效,8例均继发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DIC,其中3例死亡,5例经抗休克、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全子宫切除术抢救成功.提示迟发性羊水栓塞发病凶险,死亡率高,在助产和护理工作中,除正确处理产程,避免不恰当的操作和产后严密观察病情外,护士应充分认识并早期识别迟发性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配合医生及时诊断并果断处理,以提高迟发性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

    作者:潘明香;马风兰;黄慧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感染伤口的处理

    总结应用湿性敷料治疗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伤口感染的经验.创腔有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的感染期应用优拓银或美盐填充引流,脓性分泌物逐渐转为浆液性渗出液,基底黄色腐肉逐渐减少,并开始有肉芽组织生长;肉芽生长期应用藻酸盐填充条,创腔渗出液逐渐减少至中等渗出,有肉芽组织生长后,应用溃疡糊及泡沫敷料,创腔浆液性渗液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填满伤口床;上皮移行期应用水胶体片状敷料,伤口完全被上皮覆盖.同时做好患儿大小便的管理,并帮助患儿交替取侧卧位及俯卧位.本组患儿伤口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84(31.00±6.75)d.

    作者:黄漫容;黄利娥;李敏宜;郭少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肿瘤患者PICC早期3种局部换药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早期穿刺部位采用不同方法换药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34例.观察组采用无菌小纱布+透明贴膜换药;对照组1采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透明贴膜换药;对照组2单用透明贴膜换药.比较3组PICC术后感染率、渗血率、护理时数、耗材成本的差异.结果 3组穿刺后10 d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1感染率相对较低(6%),对照组2感染率23%;3组穿刺点渗血率、换药次数、耗材和护理时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中渗血率低的是对照组1,观察组的换药次数、护理时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P<0.01),观察组耗材明显少于其余2组(P<0.01).结论 应用无菌纱布外贴透明贴膜行PICC早期换药,可有效预防感染,减少穿刺处渗血,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省材料消耗.

    作者:郑秀云;吴伟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无菌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作者:周君桂;范建中;庞战军;罗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肝移植患者术中压疮预防性护理流程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实施护理流程预防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0月的肝移植手术患者168例为观察组,运用护理流程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进行压疮预防;选取2008年1-12月的肝移植手术19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及发生程度.结果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压疮质量控制环节中应用护理流程,重视肝移植手术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强化术中压疮的防范意识,有助于预防肝移植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有效降低肝移植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管晓萍;刘万芳;陈晓阳;毛莎;张学明;赵楠;刘晓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聚维酮碘消毒致皮肤灼伤的教训分析

    总结12例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引起腰腹部皮肤灼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护理对策.由于手术体位易使腰腹部两侧长时间接触聚维酮碘消毒液,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欠佳,导致患者发生聚维酮碘洗液灼伤.故护士术前提醒手术医生注意避免消毒棉球浸湿聚维酮碘洗液太多,两侧腰腹部放置小方巾以防止消毒棉球过湿而使过多的消毒液流入患者两侧腰腹部,及时擦干流入两侧腰腹部的聚维酮碘溶液,使腰腹部皮肤干燥,保持手术床上的中单清洁干燥;加强培训手术室所有护士、外科医生、麻醉医生,使其自觉建立安全观念和意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王美珍;杨美燕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临床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依据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流程在不同治疗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61例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技能、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掌握自我护理技能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应用临床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王灵晓;何冰;覃青松;宁彩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着自制病服对女性腋窝淋巴结放疗患者局部皮肤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女性腋窝淋巴结放疗患者穿着自制病服以减轻皮肤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腋窝淋巴结放疗的女性患者61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即放疗过程中避免局部摩擦,每日放疗后涂抹芦荟胶3~4次,对照组放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穿着普通病服,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穿着自制的腋窝向下开口的病服.放疗结束后(照射26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皮肤反应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皮肤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5,P<0.01),观察组皮肤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女性腋窝淋巴结放疗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穿着自制的腋窝向下开口的病服,加大了局部空气流通,在不影响形象的情况下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减少了局部摩擦,达到预防和减轻皮肤反应的目的.

    作者:张丽萍;刘金花;张道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经验学习圈理论在护生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方法对护生沟通能力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来院实习的120名护生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生采取传统经验带教方式,观察组的护生采取经验学习圈方法带教,后由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生沟通能力得分分别为(81.73±6.78)分和(91.53±7.2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能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尤其对护生建立和蔼关系、确认患者的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应用经验学习圈理论进行临床带教,要求临床带教老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

    作者:谭志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福州市2个社区收集已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干预,包括食疗、传统养生运动、耳穴按压、足浴等.两组均连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两组血压控制效果和自我管理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体现在饮食、运动、血压监测、用药依从性、体质量控制等方面.结论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邓丽金;郑丽维;郑智慧;危椠罡;陈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用SF-36 健康调查量表和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204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生活质量.结果 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中等.男性患者生理功能领域得分高于女性患者.和一般人群比较,男性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6个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肾移植术后患者活力高于一般人群,其余5个领域均低于一般人群;女性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5个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性肾移植患者活力高于一般人群,其余4个领域均低于一般人群.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中等,男性患者略优于女性,和一般人群相比,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低.

    作者:黄丽婷;刘陈静;陶小琴;谭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早期活动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早期活动干预,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方法 选取100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术后平卧72 h后下床活动,观察组4~6 h后可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统计比较两组术后不适症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出现肩/肘关节疼痛、尿潴留、腰酸、便秘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指导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4~6 h进行早期活动,能减轻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适.

    作者:黄淑萍;杨丹莉;梁远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正常初产妇产褥期知信行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正常初产妇产褥期的知识、信念、行为情况,为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正常初产妇产褥期知信行问卷对182例正常分娩3 d后的初产妇进行调查.结果 正常初产妇产褥期知识部分总计得分(13.47±2.13)分,得分率61.2%;信念部分(54.20±3.08)分,得分率63.8%;行为部分(32.90±2.34)分,得分率58.8%.结论 正常初产妇产褥期存在不同程度知识缺乏,信念不够坚定,行为依从性较差,提示医务人员应依据知信行理论模式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帮助其增进产褥期知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信念,改善行为,以利于产妇全面康复及新生儿健康成长.

    作者:刘宁;孙国珍;张建萍;李雪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食管癌术后患者不同时间开始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不同时间开始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分为术后12 h组、术后24 h组、术后48 h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后12 h、24 h、48 h开始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术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监测并比较术后第7天患者的营养指标.结果 术后24 h组和术后48 h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12 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3组患者各营养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24~48 h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发应发生率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清云;官玲燕;陈海珠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